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13-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这为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乡土历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由“看教材”到“看生活”,由“教室里学”到“生活中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学习方法,如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为了获取翔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这不仅磨炼了教师利用教育资源的技能和方法,也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其次,促使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从而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配合。在中学阶段,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多多少少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丰富历史教学,更能优化历史学习的效果。

二、关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调查分析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曾经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初中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

1.针对初中学生的调查情况

(1)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学生达到知道层次,但只是达到听说过或者初步了解的层次,并不是很清楚。(如图1所示)

(2)列举著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著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学生列举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戏剧(例如端午节、京剧等,其中有一半学生列举的是京剧)。对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列举较多的是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壮锦等。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针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调查情况

围绕初中历史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中的部分问题总结如下: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纳入正规的历史教育系统中的问题,82%的历史教师表示赞成,其理由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喜欢、更了解历史。②可以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历史就在身边。③有利于历史课堂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兴趣,符合课改要求。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学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密切关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并不多。教材中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集中在一些文化、社会习俗类篇章,而大部分教师往往不重视这部分内容。关于在历史课中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传授非物质文化的问题,84%的历史教师表示不赞成,赞成的教师也提出质疑,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历史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增加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使历史知识具体化,可触摸、可运用,从而达到拓宽课本内容,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实现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互服务的最终目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节庆、手工技艺等,因此,与教材的结合点更多是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结合。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二子目——戏剧的繁荣所列举的京剧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说明:中国的戏剧并不仅仅只有京剧,还有广西特色的戏剧——壮剧、桂剧、邕剧,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广西地方文化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元素。“清代湖南祁阳戏就是后来的湘剧一路南下,到桂林,就产生了桂剧;到了桂南,跟邕州官话、南宁本土文化结合就产生了‘邕剧’这个南宁特有的剧种”。这与课本所提及的京剧一样,它们都是明清时期文化发展交融而形成的。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地方戏剧,同时加深对明清戏剧繁荣的认识。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突破传统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丰富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在教材之外发现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教师可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例如,炮龙节是宾阳的特色节庆,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该地区的文化习俗,拓展对春节的认识,体会中国的龙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其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利用历史活动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活动课组织学生对一些课文没有直接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或及其他法定假期,游览、考察居住地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人文历史景观,赏析其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元素,鼓励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读书、读报、宣传、演讲及写作活动等。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形式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教育功能,并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南宁市的著名小吃老友粉深受市民的喜爱,如果组织学生对老友粉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老友粉的历史和现状,并进一步感受南宁的饮食发展。

(责编 雷 靖)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物质 利用 研究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