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林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桂林,自然山水秀甲天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两千多年建城的历史镶嵌在美丽的山水间,诠释着这座名城生动的生命线条,桂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們非物质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途径来探讨桂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关键词】桂林;民族文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在桂林民俗中,有许多良俗,其中有利于和睦人际关系体现尊老爱幼美德的侗族的走寨、汉族的走龙亲、走老村习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瑶族、汉族打锣挖地习俗、侗族立春舞春牛习俗;有体现团结互爱的“多耶”习俗,百家宴习俗等。这些良俗都对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起到很好的作用。

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加大了力度。桂林市人大通过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见》,并成立了联委会,把保护民族文化列入了议事日程。通过在全市县、区举办展览,在电视台热点访谈栏目对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讨论等活动在全市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文化部门领导、专家与观众进行的互动式的讨论在全市播出后使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市、县歌舞团、彩调团、桂剧团、曲艺团、民族艺术团等专业团队创作排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艺节目,市县有关部门对本地的民族节日、民族歌舞和民俗活动进行挖掘,并开发利用,有的与旅游相嫁接,成为当地旅游品牌。如资源县的河灯节、龙胜县的红衣节、阳朔县的渔火节、永福县的福寿节、灵川江头洲的姑娘节等。放河灯是资源县苗族群众在农历七月半祭祀亲人、祈祷吉祥,将纸扎的河灯放进资江的一种古俗。当地政府把此项民俗活动与活跃当地的旅游相结合,在河灯节期间举办山歌赛,组织游人放河灯,使之成为了旅游品牌。龙胜县是各族自治县,红衣是红瑶的标志,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衣节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到红瑶村寨做客。白沙渔火是旅游名县的一大美景,渔火是渔民捕鱼的劳作方式,渔火节的举办为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全市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漓江之声”中每年还举办山歌擂台赛,比赛吸引了万名观众参与,形成气氛热烈的互动场面。

桂林民族文化在旅游事业中的运用和效应,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大力开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大有益处。

旅游开发也增强了红瑶、龙脊壮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自觉地进行保护和弘扬。红瑶的服饰、头饰已成为品牌受中外游客所赞赏。龙脊的婚俗也名声在外,吸引了外国青年来这里举行婚礼。

民俗具有传习文化成果、调节文化生活等功能,它能够形象地解说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了解我国历史的愿望。阳朔在这一点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形成阳朔西街特有的面向世界的休闲和谐氛围。就连阳朔街头的小吃“印子粑”也给外国人带来东方文化的享受。过去阳朔仅有山水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如今有了风情独具的阳朔西街、阳朔田园游、以漓江渔民鱼事活动发展而来的渔火节等自由来去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回头客,还使不少的外国青年落户阳朔。它给旅游者带来独具异彩的、情趣浓郁的快乐,并极大地吸引了游客,扩大了客源。

二、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民俗就是民族文化全面的、直观的反映,民俗特别是信仰民俗以及游艺民俗中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对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融合成民族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因此,良好的民俗事象与民俗活动,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在各民族社会民俗中,都有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的习俗,这对于树立道德观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邻里间互敬互爱,婚丧嫁娶、起房造屋时倾力相助等民风民俗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民族传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积淀,免不了沉淀下一些糟粕,因此,对传统文化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让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新花。桂林,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为旅游服务,为物质文明服务,同时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很大作用。

(一)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寓教于乐的功能为精神文明服务

民族民间文化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因此,政府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寓教于乐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山歌是桂林的民间文化,深受群众喜欢,在全市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漓江之声”中专门举办山歌擂台赛,山歌赛分唱原生态山歌、抽题答歌、主题接龙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包含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内容,歌手们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山歌将这些内容唱出来,群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得到教育,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的素质。童谣是民间艺术的结晶,每一个童谣都包含一个故事或一个哲理,为此,组织开展小学生唱童谣活动,小学生们在唱传统的、现代的童谣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心灵也得到了熏陶。

(二)以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或其艺术形式为载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

民间的民族文化活动或者是其艺术形式在本地一般都很受欢迎,而且几乎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活动,充分利用民族民俗活动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如临桂县组织山歌手将计划生育、反腐倡廉、普法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种养等政策内容编成山歌到乡镇、村屯进行演唱,群众易于接受,效果较好。

(三)剔除糟粕,正确引导

一些民俗文化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含有一些封建迷信或不健康的成分,政府在这方面做到剔除糟粕,弘扬传统,正确引导。划龙舟民俗活动在桂林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农历二月二到五月五共持续三个多月,龙舟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开鼓、请圣下殿、起水、唱龙船歌、龙上殿、龙头祭祀、龙舟竞渡、走龙亲文娱活动、 “游船”音乐活动、集市上的端午药市等,具有独特的桂林端午习俗文化色彩。划龙舟一是能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二是在走龙亲过程中互敬互让、互相交流,能体现和谐和睦,这是一项有意义的民俗活动,但是旧时划龙舟也有一些陋习,如划龙舟期间大吃大喝,放鞭炮扰民,女同志不得进入供奉龙头的庙里,不得上龙船,更不得划龙船等。在这些方面,政府加以引导,引导村民划龙舟就是划团结、划和谐,同时废除女同志不能参加划龙舟的陋习,专门组织女子龙舟队,经过引导,目前划龙舟民俗活动更健康。又如阳朔福利镇的五月八求仔节原来是旧时村民为了求仔而形成的一个民俗活动,经过镇政府的引导、改良与嫁接,将原来求仔节的封建迷信部分剔除,保留其传统的优良成分,增加新的内容,将其改为五月八民俗文化节,每年五月八日举办,改良后的民俗文化节不仅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同时还吸引客商到此投资,另外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结语

在开发民俗资源时,如何做好保护与利用民族文化这篇大文章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面对有些开发商不够注重保护民俗的原生态风貌,甚至生造民俗,急功近利地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而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浪费,牺牲了“民俗”的清纯,又不宜于对民俗文化保护的现象,我们如何采取措施?面对有些民族节日从民间自发形态走上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划,相对来说活动的规模、影响的辐射效应都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一些民族节日活动因没能更好地体现群众自娱自乐的特点而受到了一些制约,从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时又该如何解决问题?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较差和财政经费短缺,目前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没有深入全面地进行,保护规划还没很好形成,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调查还未正式开始,对民间艺人在生活、物质上还谈不上给予保障的时候,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对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村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缺乏学习本民族文化的热情。现在因懂得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习,一些民间文化濒临消失的危险,这些都是面临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蒋伟,杨莎莎.广西民俗旅游经营开发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崔广彬,郑岩.关于民族地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3]汪宇明.广西桂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1(6).

作者简介:邓力洪(1973-),男,广西荔浦县,在职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浅谈 利用 开发 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