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研究

[摘 要]农作物生产是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运作方式,农业耕种也是该时期农业生产领域中发展得最快的部门。随着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持续拓展,新型农作物类别与耕种技术的引入与传播,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状况,并阐述了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清末民初;农作物;种植;环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北方地区不但地域十分广阔,而且在生态环境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状态,不管是地形地貌,还是温度或者降雨量,均具有极大的差别,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特点。从明末至清朝乾嘉年间,黄河上游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但这一变化非常缓慢。到了晚清时期,玉米、马铃薯以及棉花等进行了大规模引种,从而推动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之变化,该变化在民国初年即已基本完成,标志是玉米和马铃薯的大量种植,且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食粮。鉴于北方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新变化,部分农作物已经成为北方农民十分重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因此,很有必要对晚清到民国初年的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加以研究。

1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状况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变化产生于十六世纪,也就是明代嘉靖时期的玉米引入以及种植,但是自从嘉靖年间至清代道光以及咸丰年间均无大面积种植和推广记录。所以,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出现显著变化是在我国清代光绪时,粮食作物中的玉米、马铃薯等,经济类作物中的棉花与烟草等均已在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推广。至民国初年,玉米和马铃薯则经成了居民们最为重要的食粮,而棉花、蚕桑和罂粟等成了种植区内人民群众的重要副业。各类作物在辨别种植区域时产生了以下农作物产物:

1.1 玉米种植

玉米通常认为是在十六世纪进入到中国的。但是,在清代道光年间之前仅有个别地区在种植玉米,比如,康熙初年,宁夏隆德县志记载已经有粒大且白的玉米在进行种植了。到了乾隆年间,甘肃肃州、伏羌、秦安、敦煌等地有少量的玉米种植。对玉米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则是在十九世纪之初,即清代道光年间。此后,玉米在黄河游域的许多州县进行种植,其名称包括了番麦、苞谷、番米以及珍珠米等多种。晚清时期,陇西和皋兰等地也相继进行了玉米种植,这就证明了从晚清起,玉米才逐步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推广。

到了民国初年,玉米种植已经被拓展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从陇东至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多个地区均有玉米进行种植。在部分地区,玉米甚至已经成为居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粮。比如,甘肃康县的苞谷分为红、黄、赤、白、黑等五色,为该地区人民群众最主要的日常食品,而且还能够造酒。依据1935年所进行的一次调查,甘肃一共有36个县在种植玉米,达到了总数的50%以上,而且实际上种植玉米的地区比例有可能更高。比如,在该表中并无庆阳和平凉两地,但实际上这两个县的气候与土壤均适宜于玉米的种植,尤其是平凉地区在明代就出现了关于玉米种植之记载,历史十分悠久,然而在调查中却未能体现出来。在宁夏的十个县当中,种植了玉米的有六个县,总面积达到了1.2万亩之多,在宁夏整个省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的比例是0.7%。总的来说,我国民国初年的玉米种植范围大大超过了清代晚期。除河湟谷地之外,玉米由于其高产的特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同时部分地方的玉米种植在其总体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2 马铃薯种植

清代乾隆年间,在我国北方就有关于马铃薯种植的详细记载。比如,在宁夏中卫的宣和堡就有马铃薯试种成功的记录。乾隆时期的中卫知县黄恩锡还专门创作了一首诗,其中有“山药初载历几年,培成蔬品味清鲜”的记载。清代康熙年间的岷州方志记载中在蔬菜类中有“芋”,据考证很有可能就是马铃薯。据分析,马铃薯在这一地区的引进与推广很有可能是在嘉庆与道光年间,这一时期的马铃薯尚未被视为食粮加以引种,而是被视为蔬菜加以引种。部分地方志将马铃薯记载于蔬菜类之中。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甘肃天水极有可能在十九世纪之初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里开始种植马铃薯,最早种植的地方据考证,其位置应当在天水以东的渭河流域吴砦。清代道光年间的金县和两当等地也有种植马铃薯的具体记载,但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铃薯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尚不够广泛。到清代光绪年间,我国北方地区有大量地方的县志中有对马铃薯种植的记载,这就证明了我国北方马铃薯的种植区域在快速变大。

我国民国初期的大量地方志中均有马铃薯的相关记载。比如,敦煌地方志记载了洋芋先年无,今始见的这一情况。镇番地方志记载了洋芋比户多种,足以佐食的状况,而贵德的马铃薯产量甚大,即可煮食,也可炒食,农村地区将其作为主要食品。从以上地方志的记载来观察,马铃薯不但在我国北方各地得到了大量种植,而且也成为广大居民的十分重要的食粮种类,在其生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3 棉花种植

在清代前期,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棉花的主要有西和、两当、伏羌、皋兰、文县以及靖遠等少数地区,可以说清代前期北方地区开展棉花种植的范围非常有限,诸多地方的棉布源自于我国中原地区。比如,张掖地方志记载了布絮来源于中州,而帛来自于荆、扬等地,价格非常昂贵。山丹地方志也记载了甘肃人的用线都是从市场中买来的,自己并不会生产。以上材料正好证明了我国清代前期甘肃的张掖和山丹等地并无棉花可以种植,当地人民群众所用棉布还是要依赖于从中原地区或者南方长江流域等地的运入。到了清代末年,这一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到了清代的同治和光绪年间,政府耗费了极大精力才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在这之后,左宗棠决定在我国北方黄河上游地区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技术。左宗棠觉得,只要是有面向太阳的肥暖土地,加以种植得法,肯定能够有很好的收获,可以让当地农民群众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他还组织人员专门编印了《棉书》《种棉十要》等棉花种植专业技术指导书籍,并广为发放。到了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肃州赴任,途中经过了山丹、抚彝以及东乐各地,就看到这些地方的田间已经开始产棉,而且一派白花累累的丰收景象。于是,他停车与当地群众聊天,棉农们均觉得棉花种植的效益甚至比种罂粟还高,左宗棠对此非常高兴。到了宁州与正宁等两地,左宗棠看到经过当地官员的劝教兼施,两地民间对种棉也十分积极。左宗棠对此予以奖励。

到了民国初年,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产棉区主要是陇南、陇东、兰山和河西等地,其中河西还是主产棉区,而别的地方则有程度不一的产棉区加以分布。比如,临泽地方志记载当地黑河流域中的冲积土非常肥沃,通过几年了的倡导种棉,已经有了很好的收获。以后还要继续督导群众大力种植。高台地方志记载了棉,又名为吉贝,茎高为二至三尺,其叶如同掌状,分裂之后,花是黄色的。结实得如同桃子一般,熟了以后就会绽裂,之后棉花就会产出。经过劝导之后,农民们纷纷选择加以耕种。康县的棉花种植为清中期之后由成县加以引种的,当地地方志记载了清代初期康县并无产棉之说。到了清中期以后开始有了试种的。到了民国初年,该县北边的西汉水河、修水等两流域中种植的人数越来越多,棉花的质量也非常好。最初只有镡家河一带有三到四台轧花机,后来逐步增加到了几十台,可以推导出种棉户数量的大量增加。在甘肃陇右地区,不仅皋兰县产棉量很大,靖远县也开始了种棉花。当地地方志记载了靖远所种棉花达到了一万六千余亩,可产棉高达五十万斤。还有陇东的宁县和泾川等县也纷纷种植棉花,比如,解放之前的宁县就有政平、新庄以及中村等产棉地。到了抗战开始之后,宁夏也开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河西与陇南成为当时的主产棉区。

2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的主要特征

立足于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结构所进行的阐述,笔者觉得,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我国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之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四点:

一是因为受到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均以种植能够耐干旱的农作物为主体,小麦、谷子以及豆类产品是我国北方各区域之中分布得最为广泛的几种作物。不管是在分布的范围上,还是在农产品的品种以及数量上均具备了相当大的优点。比如,我国宁夏平原地区不仅有水稻种植区,而且小麦、谷子以及豆类等也具有相当大的种植比例。所以说,在适合于种植干旱作物种植的区域之中,小麦、谷子以及豆类占到了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至少百分之六十。这就证明了小麦、谷子以及豆类等农作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北方最为重要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数种农作物。

二是玉米与马铃薯的大量种植切实改进了农作物的结构。就地方志记载而言,玉米和马铃薯得到充分推广应用则是在清末,到了民国初年就成为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几种农作物,而且在部分区域中玉米与马铃薯的总产量均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这就证实了玉米与马铃薯在人民你群众的生活中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是农作物市场化的趋势相当显著。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拓展,比如,以甘肃兰州为中心的烟草种植行业就是如此。同时,还有部分新农作物不断在黄河上游地区逐步加以推广,比如,棉花产业的推广与种植。当然,各类经济作物在种植总面积上的持续增加,也证明了从清末至民国年间,我国北方地区在农作物总体结构的调整当中体现出农作物市场化之趋势。

四是我国农作物的结构产生了畸形化的倾向。自从清末道光年间之后,鉴于罂粟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光绪年间以及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罂粟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上游得到了大量种植,以至于相当多的肥沃农田被用在罂粟种植之中,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状况。所以,在清末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出现了畸形化的问题。这一畸形化结构对于北方农村社会经济具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域十分广闊,所以在农作物种植上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地区差别。但是,我国北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应当依据地方志以及民国农村经济调查类资料,对我国清末民初时期的北方农作物种植与环境变迁分情况进行探究,从而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北方农作物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彭海英.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农民收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2).

[2] 郝炳文.浅谈煤矿区对农作物种植环境的影响与治理[J].知识经济,2010(07).

[3] 田恬.基于环境安全的农作物生产[J].科技导报,2014(12).

[4] 王雷.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J].河南农业,2017(11).

推荐访问:民初 清末 农作物 变迁 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