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及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通过对华池县马铃薯栽培及晚疫病防治技术的总结,便于开展技术指导和发展马铃薯产业。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技术;晚疫病防治;华池县

1栽培技术

1.1选用种薯我县一般选用中早熟抗病的克新系列、陇薯系列品种等。大力普及脱毒薯种,种薯宜选择健康无病、无破损、表皮光滑、均匀一致、贮藏良好的薯块作种用。

1.2种薯处理播种前2~3d进行切块,主要目的是打破种薯休眠,扩大繁殖系数,节约用种量。小的种薯(20~30g)一般不切块,大的种薯(40g以上)应进行切块,切块时要纵切,将顶芽一分为二,切为菱形状或立方块,每个切块应含有一到两个芽眼,平均单块重25~30g左右。切块要用两把切刀,方便切刀消毒用含3%高锰酸钾溶液,剔除腐烂或病害部分,防止传染病害。切块后的薯种用石膏粉、草木灰、或农用链霉素或甲基托布津均匀拌种(药薯比例为1.50:100),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止烂种。

1.3合理施肥马铃薯耗钾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一般每667m2施腐熟的农家肥2 000kg,草木灰500kg,专用复合肥100kg(16:13:16或17:6:22),碳铵75kg,硫酸钾20kg。农家肥和碳铵结合耕翻整地施用,与耕层充分混匀,其它化肥做种肥,播种时开沟条施。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1.4精细整地耕作深度约25~30cm。整地前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100g兑少量水稀释后拌毒土20kg,均匀撒播地面,可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推广深沟窄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垄距50~60cm,便于地温的提升和土壤水分的保持。

1.5科学播种我县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深度约5cm左右,每667m2用种量100kg,种植密度2 500~3 000株。地膜种植的采用大垄双行,小垄单行播种,要求薯块切口朝下,芽眼朝上,每667m2留苗3 000~3 500株。播后用土将膜盖严,防止风吹开地膜降温,减少水分散失。

1.6田间管理技术一是查苗补苗。在马铃薯出苗时,及时查苗补苗引苗,防止烧苗和断垄,并用细土将苗孔四周的膜压紧压严。大田种植的应当挖窝补种。二是喷药防病。一般在显蕾至初花期每667m2用50%多效唑50g兑水40kg喷施2次,对地上营养生长过旺的要加大用量,以促进薯块生长和防止马铃薯病害的发生。三是中耕培土。马铃薯进入块茎膨大期后,应迅速进行中耕培土工作,一般中耕2~3次为宜。

1.7 及时采收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2~3d杀秧。人工挖掘要防止块茎损伤。收获后,块茎要避免暴晒、雨淋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色。产品在装运中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而致冬贮时腐烂变质,降低种薯质量。

2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危害严重,防治时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

2.1农业防治

2.1.1轮作倒茬一般选用轮作3a以上荞麦、糜谷、豆类茬口为最好,其他作物次之,严禁重作。

2.1.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栽培得出,在我县栽培的马铃薯品种中克新系列、陇薯系列抗性强、产量高。

2.1.3选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极大地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

2.1.4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可避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适期。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多发生在8、9月份,因此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的发生期,从而减少损失。并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块;合理施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抗性。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销毁。

2.1.5建立无病种薯田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最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种薯田,可以极大地降低初侵染源,从而有效防止晚疫病的发生。此外,种薯出入窖时,应进行仔细挑选,严格剔除病薯,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侵染源。

2.1.6合理施肥实行配方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配合,增强马铃薯生长势,提高抗病性。

2.2化学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销毁喷药防治。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20%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在显蕾和始花期及时喷洒。

推荐访问:晚疫病 综合防治 马铃薯 栽培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