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摘要:多元化的思想在冲击,互联网的大潮在冲撞。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场和阵地。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凸显迫切性和必要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大是大非问题。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学生

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学生们也应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个自信。目前如何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更是需要不断研究与不断探讨的重难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高校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必须回答的是非问题。做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找准切入点与扩大覆盖面,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关联着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复兴与中国梦实现。故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总体布局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和多层次形成立体化的合力。只有寻找探索具有一定共性的、可以普遍学习借鉴的、模式简单效果明显的途径与方法,才能真正解决好多年以来,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困惑之难题。

一、探索教育新路径  践行核心价值观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教育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亦随之变化。就学生个体层面而言,明显呈现具有时代特征印记,就高等教育社会环境而论,在所难免呈现一派全新的问题场景。所以,目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应该与时俱进才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的思政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最主要和最有效途径。然而此类课程在施教过程中,由于条件所限,普遍采用“合班大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少是2个班级授课,多为4-5个班级集中授课,教师主要采取“以一对百”的单向传道。大班额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课堂参与,导致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难以精辟的深入、难以精准的解读,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两层皮。教师喊累学生喊困,实效性不理想,功能性不到位。

怎样走出目前困境?如何寻找路的方向?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答案是:既要内外兼修又要标本兼治,思政课教师既做到紧跟时代主旋律,唱响时代主题曲,积极学习和认真探索,实现政治理论课“高大上”与“接地气”双向结合。同时必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花心思下功夫,在讲什么最贴心、怎么讲最悦耳做足功课,对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养份的精神产品进行过滤筛选,把握好最新最热话题与网络关注度,恰到好处地把党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原理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大学生认识和辨析现实社会的航标与罗盘。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好青年“拔节孕穗期”的精心引导和栽培,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赖者、传承人和守护神。

时代在召唤:务必结合新时代特征,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与大学生本身个人价值实现之間的内在必然性,务必明晰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关系。讲透小我与大我因果,没有国家强大何谈个人价值,而且直指时弊不回避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卓越,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方面的淡化与缺失,需站在新时代、新希望的责任高度,唤醒大学生的使命意识。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计划有选择地、充分有效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拟及网络平台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在感动之中理解“故事”真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之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操的层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进脑、走心,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奏响爱国之乐曲  主旋律就是灵魂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大篇章与主色调,但它同样需要跟紧时代的节拍与旋律。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地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化身、社会发展的产物。如何从互联网角度,去探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切切实实地研究目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现状,了解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关注民主自由的学生占22%,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学生21%,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学生为15%,关注社会伦理道德的学生为14%,关注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等学生占13.5%,关注爱国主义的学生为11.5%,其他为3%。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大学生对自由民主与正义公平的关注度最高。较之,关于爱国主义的主题排名明显靠后。此方面的关注程度偏少耐人深思,所折射出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重大并且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讲解及案例解读,继续巩固和不断扩大学习成绩及宣讲成果,使之深深地植根于当代大学生心里。但与此同时,必须强烈意识到单纯片面追求就业率带来的弊端,必须高悬高等教育政治性为首的灵魂大旗,必须书写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部大文章、大画卷。因为补齐筑牢高校教育的脆弱薄弱之处,可以有效防范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如若任其发展不加干预,后果难以想象。因为它关乎国家未来的走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大事。只有我们高度注重了灵魂工程建设,重视了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宣传力度,才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深深情怀,增强对爱国主义的真正理解,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感与认同感,使之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志存高远,拥有崇高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在许多场合、多次会议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伟大的爱国主义具有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魅力,拥有不可替代的坚强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宣讲教育,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历史主题与现实旋律。历史早已证明: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伟大旗帜,不管在何种状况,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它都可以化解艰难而所向披靡。今天亦在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百年之梦”,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动力。

曾几何时的中学生,会非常自豪而骄傲地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而时过境迁跨入大学之门后,竟对再言“爱国主义”感到过于矫情、特别虚无。鉴于此,我们就不再难理解:为什么出现爱国主义意识会渐行渐远,并且逐渐慢慢地被淡化了呢?加之,目前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高大上”的趋同性,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普遍存在老套陈旧,缺乏“接地气、零距离”的创新尝试。因此在施教内容与主题选择上比较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性、创新性、时代感、亲和力”的项目论证,教育效果的实效性评价机制较为平平、不够理想,缺乏那种“唤醒力、震撼力、持久力、影响力”的灵魂深处触动。因此,就目前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而言,要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尽快扭转其空洞与被动的僵化局面,这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迫切性与现实性的最重要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并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并培养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教师理应全程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首先抓紧和跟住时代发展脚步,研究寻找爱国主义教育暂新的切入点,使教育内容饱满丰润有鲜明时代特色。只有抓准并提升具有时代特色的亮点要素,才能避免学生产生排次厌倦的逆反心理,拉近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自身成长与成才的距离,使他们主观愿意和主动接受爱国主义传承。教师急需努力探索教育途径,实现教育实践多元、教育模式多选,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上课下活动,紧密围绕学生主体开展参与度高、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的教学实践,努力深入地挖掘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成功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内在联系,讲懂弄通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引领好爱国主义与意识形态教育,构建学生非常喜欢与迫切需求氛围,在于无声处之中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三、营造满满正能量  建设中国红校园

校园文化软环境的营造,对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特点,可以“声光电、立体式”展现习近平新时代新征程,可以“多元素、多层次“展现各自办学风采的文化特色。通过“全方位、全覆盖”的隐性熏陶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建设良好的人文校园,必须弘扬校园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教师自己首先把电充满格,才能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提升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意识。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校园外部环境建设尤为突出重要,影响力与辐射面绝对不容小视。这种大道无形又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可以使学生们启迪心智终身受益,这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

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导向,通过课上课下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奮斗者。充分利用好优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打造内容健康与形式多样的“校园灵魂”就现阶段实际而言,大学生确是名副其实的“微时代”主力军团。因为超大内涵未经筛选的信息量,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坚持疏堵并举原则,开通绿色健康通道,唱响红色昂扬旋律,努力打造健康向上校园网络,构建校、院、班层级信息安检系统,全员性的舆论监督控制管理体系。以“共和国是红色”的为底蕴,高声唱响新时代的中国成就曲,讲好中国道路的成功魅力故事。为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不仅需要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管理,也要净化辐射校园的网络环境。采用劳模进校园、工匠上讲台,诠释校情校史中典型榜样的影响力,传播具有时代风采的代表性人物的感人事迹,引领更多的学生们去见贤思齐。实现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校园文化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它是以一种隐形教育的方式展示与体现,它承载着青年大学生三观教育的特殊功能。尤其是一部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更是可以从世界观、审美情趣、思想品德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与改变。那些来自于校园本土文化、产生于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政治高度与教育温度的好作品,释放并发挥着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无穷魅力。借助思想过硬、艺术精湛的文化活动“主体”,载着新时代接班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精心设计与艺术打磨,串联起校园“五大联动”的配合与人文环境的合体并行,必然会营造一派生机勃勃的主课堂与辅课堂互动场景,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映生辉。致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属于必修课,它需要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既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加强校园文化及第二课堂的辐射联动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全覆盖和全方位构建。在内容及主题选择上,突出紧跟时代最强音频,彰显习近平新时代特质,着力在“抓得紧”与“落得实”上花心思,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大网,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有用人才。同时在形式表达方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下大功夫扣紧学生脉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与学生的兴奋源,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特长,将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梦——青年梦紧密联通,释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光芒,我们既不会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理念强加给别国,同时,也不希望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上搬来一座“飞来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该论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97号。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必修课 安全教育 高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