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媒介到跨文化:英美电影嬗变考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不同地域条件的影响,不同国家也都产生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产生虽然都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内容到形式上一定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一种艺术形式,更加是一种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差异已是必然。在新的世纪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导致了文化全球化的产生。当下,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电影这个产业走向跨国界传播、跨文化传播这条道路已是必然。电影利用视觉、听觉等手段来叙事,不同于文学作品,電影不是以文本表达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影像来表达。影像因为其自身的直接性和便捷性而具有广泛的传播效应,所以自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所承载的真实瞬间、故事、情感,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一股电影热潮[1]。电影诞生于法国,但早期的法国电影属于无声电影,而且剧情杂乱、冗长,很难对观众们产生吸引力。进入20世纪后,电影才得以完成了第一次蜕变,以英美电影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开始逐渐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大量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让电影焕发了新的生机;不同文体的创新与变革也造就了不同的电影类型;《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等电影在原著小说的支撑下拥有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超强的叙事能力;莎士比亚戏剧的应用让电影充满了故事性与趣味性。在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工厂横空出世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英美电影便开始走向世界,以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艺超越了国家、地域和文化的羁绊,成为世界电影的集大成者。总的来说,英美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其在百年历程中的嬗变对于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一、起步阶段——新式电影类型的诞生

电影和文学这两种艺术载体有着不同表达形式,但二者却又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文学在为电影提供了创作素材的同时,对影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则是将文学以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时代变迁的进程中,电影又对文学作品给予了全新的理解,为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20世纪初期,欧洲电影新浪潮如火如荼地展开,催生了一种新式电影类型的诞生——文学改编电影。英美文学历史源远流长,这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时间跨度,作为欧洲最早进行文艺复兴的国家之一,英国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贯通古今。正因如此,英国的电影常常热衷于改编世界名著,把那些大众熟知的故事、题材艺术化、陌生化。最常用的手法则是在改编电影中添加新的元素或取代旧元素,使整部影片耳目一新,让观众的视觉、听觉上获得极大的享受。

一部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往往优雅又具有内涵。电影Jane Eyre改编自著名英国女作家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1944年,英国导演罗伯特·斯蒂文森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部百年的经典文学,其故事背景已不必再大为考究,影片讲述一位从小就是孤儿的英国女子在磨难中成长,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相较于故事性,电影在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渲染上做得更加到位,片中的场景和服饰也都尽可能地还原了19世纪的英国。而Joan Fontaine对简·爱这一角色的演绎可谓是后无来者,尽管有一些偏离原著,但她演活了简·爱,更演活了自己,那幽怨的眼神、俏皮的回眸都让观众们不由地为之动容,人们也用了“Joan Fontaine之后,再无简·爱”的评价对其表演作了高度的赞扬。电影选用的演员也都是超级大牌,像Orson Welles,Agnes Moorhead等,均是在当时有着“影帝”“影后”般称号的存在,甚至在最后连Elizabeth Taylor也露了露脸,不禁让观众们拍手称快。除了《简·爱》之外,许多的早期英美改编电影都具有这样的唯美质感,比如另外一部佳作《傲慢与偏见》。素有“三姐妹之首”之称的英国本土女作家简·奥斯汀拥有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高的文学造诣,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一经问世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并且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作者独特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青年读者[2]。电影同小说一样,讲述了19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之女贝纳家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1940年由罗伯特·Z·伦纳德执导的《傲慢与偏见》在当时的美国电影巨头米高梅公司的扶持下高调发行,女主角是由Greer Garson饰演的贝纳家的二小姐伊丽莎白,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电影版《傲慢与偏见》,时隔多年,可能电影里的许多情节已经被人所遗忘,但是女主角伊丽莎白那高贵的气质和灵动的大眼睛一直留在观众们的记忆里。我们常常会感叹过去人们的风度和优雅,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翩翩风度不禁让人神往,仿佛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物,美好得有失真实,黑白的色彩难掩他们的灵动,反因模糊增添了他们的典雅。从简·奥斯汀的书里走出来的淑女绅士,也许本就该如葛丽亚、劳伦斯般美丽聪慧,优雅动人,因为古典的浪漫是遥不可及的,它们只会更加长久强烈的吸引着观众。包括电视剧在内,《傲慢与偏见》至今为止已经被改编翻拍了九次,也许20世纪40年代的这部电影没有当今被科技感包围的商业大片那样震撼,然而在80年前,能拍出影片画面如此精致,布景与服饰如此考究,并且在一个多小时里,节奏紧凑、人物生动、故事流畅、演技完美,看完了还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电影,实属不易。因此在影片一上映,便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追捧,普遍称赞此片浪漫,温暖人心。而且最重要的是,《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为一个绝对的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中时刻地体现着对女性的保护与尊重,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拒绝和主动地选择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爱情与婚姻,让她一度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立女性的代名词。电影的上映也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宣泄了当时社会对男权主义的不满,同时表达了对女权主义的渴求,这对于一部改编电影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因此可以看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发展不仅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某些层面上来看,更有其社会性意义。

二、快速发展阶段——时代性电影

根据英国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Arnold·Toynbee的著作《历史·研究》可以得知,人类历史被划分为黑暗时代、中世纪时代、现代时代和后现代时代[3]。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人类就进入了后现代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由欧洲主导的文艺复兴文明与理性主义逐渐走向衰败,转而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这些问题更加暴露无遗,而当今人们普遍意识到了时代性因素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遏制。由于电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电影中所蕴含的时代性不言而喻。科幻、战争、灾难、剧情,英美电影通过各种类型与题材的影片来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时代的不安。而这份焦虑与不安,首先来自与于对战争的恐惧。《美国往事》是由意大利导演Sergio·Leone执导的“美国三部曲”中的最著名的一部电影。影片拍摄耗时长达13年之久,斥资4500万美元打造而成,于1984年正式进入观众们的视野中。这部堪比“黑帮犯罪片之首”《教父》的电影以美国纽约的犹太人聚居地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描写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与背叛,整部影片以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手法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大大削减、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景象摆在了观众们的面前,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欲望、黑帮激战的血腥以及背叛朋友之后内心的挣扎,都将当时美国社会的弊端暴露无遗,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下隐藏的是对时代的嘲讽和战争的厌恶。电影没有直接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场面,而是从另一角度入手,通过描绘战后人们的萧条生活,对战争这一时代性问题进行思考,战争到底带给了人们什么。

除了战争片与反战片,灾难题材的影片在当代英美电影中也是屡见不鲜。“人类早晚会自取灭亡,因为自己的聪明和残忍。”这是一位日本学者公开发表的言论。在这个“充满危险”的时代,灾难随时有可能发生,然后残忍地夺取无数人的生命,火山喷发、地震海啸、臭氧空洞等等,都是这个世界给人类发出的最后通牒。而这些问题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当下的英美电影中,从视觉、听觉,乃至精神层面上促使着人们进行自我反省。1998年的一部科幻巨制《哥斯拉》打破了历史的沉寂,出现在了世界观众的眼前。如今再回头看《哥斯拉》这部20年前的大制作,相信依然摘不掉“爆米花电影”的帽子。放到今天仍旧不觉得过时的特效、颇为震撼的视听效果、逻辑性欠佳的情節设计,都让影片“爆米花味”十足。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将所有类似的电影都一味地归为烂片的行列,特别是随着时代步伐的加速,现代人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背后,也越来越希望观看一些不怎么耗费脑力而只需要尽情享受视听的影视作品。从《变形金刚》《钢铁侠》一类的影片票房大卖的结果来看,“爆米花电影”其实是非常符合时代需求与现代人品味的商业产物。但若我们褪去影片的科幻外衣,不难发现,《哥斯拉》其实有着与一般爆米花电影颇为不同的内核。当绝大多数科幻电影都把故事背景设定在诸如外星人入侵、宇宙旅行、时光穿梭等等以当今科学技术仍无法证明的假想上时,《哥斯拉》却把目光对准了核污染这一时代性话题。虽然影片的重心并非放在研制核武、核能发展或是核污染对全球的影响等等问题上,类似影片中那种巨大的变异生物也从未被人类亲眼所见或科学求证过,但是广岛与长崎的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悲惨命运却是现实中血淋淋的印记,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在电影发行时也仅过去短短的10年而已。《哥斯拉》不过是将核辐射所造成的变异从畸形生物转化成了巨型生物,虽然带有极大的夸张成分,但其现实意义却有增加无减,甚至远比那些凭空臆想出来的情节更有冲击力与震撼性。也许当初的电影发行人也并没有预料到,在13年后的日本福岛,类似的悲剧竟会再次发生,令人意想不到,又痛心疾首。时代的烙印已经变得越来越深,人类的命运也许就掌握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如果继续执迷不悟,把当前的灾难看作过眼云烟,那么电影中的“哥斯拉事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真的变成现实。

三、产业化阶段——科技支撑的商业电影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依靠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电影迎来了自诞生以来的最大高潮。上达宇宙小行星,下到深海地心,宏伟的故事背景与时间、空间跨度在强大的科技力量的包装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英美商业电影也由于其空前的娱乐性与可塑性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从此立于不败之地。好莱坞自建立以来就变成了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以商业为母体,用票房成绩来衡量电影质量。而其中最大商业电影巨头——漫威影业,在好莱坞的地位可谓是统治性的。借助着强大的CGI技术,在电影中真实的表现漫画里的超级英雄终于成为了可能,福克斯影业与索尼影业先后凭借《X战警》和《蜘蛛侠》横扫了美国与世界电影的票房,电影系列的成功让这两个公司瞬间占得了新世纪电影市场的先机。而2008年,一部《钢铁侠》的上映,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接近6亿美元的票房瞬间让漫威这一濒临破产的公司重新迎来了的辉煌。自这一年起,漫威依次将“绿巨人浩克”“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等超级英雄搬上大银幕,最后通过《复仇者联盟》将其统一集结起来。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漫威公司凭借六部影片,以总计不到10亿美元的成本换回了高达40亿美元的超高全球票房,自此也奠定了自己世界第一的“龙头”地位。而近几年,随着电影产业的回暖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商业电影更是如井喷一般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从2015年世界电影海外票房来看,在前20名中,有19部为好莱坞自制大片,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更是惊人,票房排名前30的电影无一例外的均为英美商业巨制。仅一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就斩获了20.4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这不得不令人震惊。观看过后会发现,这些科幻巨制讲述的均是个人及团体通过战斗保卫国家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故事,大多数表现为公共的、英雄化、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宏伟叙事。在电影里,观众除了能获得超奢华的视听享受,其背后映射的美国社会价值文化体系也值得每个人深思。其中的“美国梦”“个人英雄主义”“忠诚与友谊”等等主题将社会价值影响力同商业影片相结合,在获取高票房的同时也将英美电影的消费文化展现给大众,这一华丽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

不少电影观众认为,造成当下电影市场乱象丛生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商业电影的大量发行,早在新世纪初,英美商业电影就已经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这不仅限制了其他类型影片的生存空间,更加制约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电影学家们均表明:先建立一个成熟的商业片市场作为电影产业的基础,才能提供一个相对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同样品质优良的艺术片和严肃题材的作品获得票房成功,商业电影的成功对于电影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4]。与此同时,大众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样也能反哺商业电影,使之不至于套路重复、停滞不前,这才是艺术电影真正存在的价值。所以英美电影需要《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这样的视听盛宴,也需要《爱乐之城》《三块广告牌》这样优雅的暖心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统一。

结语

电影自在19世纪于法国诞生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超越百年的进程中,英美电影在其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无论是早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还是快速发展阶段的时代性电影,又或是当前阶段的科技商业巨制,都为观众呈现出了电影应有的艺术魅力,而英美电影的嬗变也为世界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相信不久的将来,英美电影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继续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进,从而完成跨文化传播的任务与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晓云.旧文重读:“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与电影本体的再认识[ J ].当代电影,2019(01):19-23.

[2]倪方.英美文学改编电影对原著的继承和发扬[EB/OL].(2015-11-09)[2019-06-01]https:///p-9953411971039.html.

[3]郭琰晖.英美电影的时代焦虑[EB/OL].(2018-09-05)[2019-06-01]https:///p-8562527012131.html.

[4]黄瑛.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美学观念之异同[ J ].戏剧之家,2017(23):42-44.

推荐访问:嬗变 媒介 英美 跨文化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