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平台,彰显品德与社会的独特魅力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课改以后,许多有关历史性题材的教学内容被纳入到品德课程当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际意识,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历史内容并不是按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写的,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串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点分散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是,我们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来说,历史与现实相隔太远,这些“散点式”的历史内容简直就像突然从某一个角落里“跳”出来的,十分陌生。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这样枯燥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形象地教给学生,达成课程的三维目标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探索:

一、创设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很多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讲的都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会与现实有一种陌生感,使得品德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地参与。在教学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时,只有教师努力创设了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才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案例】浙教版(下同)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片段)

1.教师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一个片段,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录像记录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广场上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欢庆?(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人们如此欢庆那是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谁又能忘记过去的一幕幕呢!

3.学生演一演三毛、小萝卜头、小报童等生活在旧社会的儿童。

4.教师:在黑暗的旧中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中华儿女并没有因此屈服,在枪林弹雨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5.小小故事会。学生四人小组展示和交流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统治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

6.教师: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正是这千千万万名英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那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这一刻来之不易啊!

7.模拟升旗仪式,师生共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在教学枯燥的历史题材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看录像、谈感受、演一演、举行小小故事会、模拟升旗仪式、共唱国歌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升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实”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历史题材时,教师更要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四年级下册《城乡巨变》教学设计(片段)

1.欣赏短片,激趣导入。(播放展示慈溪风土人情的照片)

师: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慈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慈溪的城乡巨变。

2.交流资料,讲述我和爷爷两代人的故事。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我和爷爷两代人的故事”资料。

3.分类交流

生1:(出示旧衣)这是我在家里找到的一件衣服,是我的阿太(曾祖父)穿过后给我爷爷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现在,我们根本不穿这样的衣服了。

生2:奶奶告诉我,以前过年时的一条鱼要藏到清明的时候才拿出来吃。而我们现在,天天都有鱼有肉。

生3:我听奶奶说,以前买东西还要凭票呢。这是我从家里搜集到的粮票(出示粮票),听说以前还有糖票、肉票呢。

生4:爷爷小时候住过稻草房、茅草屋,又破又窄。冬天的时候,西北风呼呼地吹进来,很寒冷。碰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家里的脸盆、水缸等能装水的都用上了。现在,我家宽敞明亮,夏天、冬天还可以用空调,多舒服呀!

生5:我家门前的一条路,爷爷小的时候是泥路,一下雨,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水坑,经常要摔跤。现在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很方便。

生6:还有呢,以前出行主要靠步行,自行车可以说是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了,可现在,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摩托车,轿车也不是稀罕的东西了。

……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的市级公开课,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的搜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与过去进行对比,感受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验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三、整合学科资源,让教学内容“丰”起来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不少内容与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富国强民之路》这一单元时,可以充分联系语文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在讲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可以联系语文课的《七律·长征》,让学生背一背这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走近伟人毛泽东的时候,可以回忆语文课中关于毛泽东的一组相关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等,通过演一演、讲一讲、议一议等方式感受领袖风采。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品德课堂,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品德学科与音乐学科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唱一些自己熟悉的爱国歌曲,唤起美好情感。然后在适当时机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不但旋律令人心潮澎湃,而且歌词内容与本课教学内容意义相符。在课堂教学进入尾声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中国人》,从而引发学生共鸣。整堂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的感召下水到渠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曾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句话为学科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只要我们善于找准结合点,并进行巧妙地整合,必然会有惊喜的发现。

四、挖掘乡土资源,让教学内容“厚”起来

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将本土化的资源与教材资源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厚”起来。

【案例】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教学设计(片段)

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书中的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慈溪古属句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有无数的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

3.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名人的资料,介绍这些家乡人在什么方面特别突出。

4.学生随机汇报课前了解到的从古到今、各行各业的家乡名人的突出成就。

生1:唐初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

生2:早期旅沪的“宁波帮”重量级人物虞洽卿。

生3:爱国侨商,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近代中国“办学三贤”的吴锦堂。

生4: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

生5: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

5.走近名人。

(1)教师:我们家乡有这么多名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吗?(学生自由回答)

(2)视频资料展示家乡著名实业家应昌期艰辛创业、捐资兴学的故事。

6.夸夸我们的家乡人。

大量家乡名人信息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慈溪的确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通过交流资料、观看视频等方法了解这些家乡人勤奋努力、艰苦创业,为家乡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构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引领学生与历史交往,与历史对话。同时积极创设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采取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积极体验,从而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必将彰显独特的魅力。

推荐访问:品德 彰显 构建 独特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