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摘 要】阐述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分析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情境互动式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58-03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轮高中新课改,广西开展了很多教研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北海市教科所和广西历史学会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并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以这两课为例,结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多边互动环境,让教学双方不同观点在交流探讨中碰撞交融,激发双方探索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表象,师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學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的描述非常少。可考虑将其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新课程是从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设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该标准还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显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创造性,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推动教学效果的巨大飞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将“情境”和“互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二、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历史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结合客观环境条件,运用相应的教与学原理,在精选优质历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深刻领会教科书的思想和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实施需要,在尊重历史教科书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补充和创作而定,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教科书盲目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应作为开放的资源,成为教学设计的基点和生长点,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教材体系。新课程教材观强调“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再现历史,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题框架。情境创设是根据历史学科特性,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历史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后人要认识历史,就要从认识的角度将它还原。但课堂上师生时间有限,原原本本地复原历史事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而创设一个浓缩历史事物特征的教学情境,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例如,必修一政治史没有生动的人物,缺乏曲折的情节,教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设置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就神入历史,达到奇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笔者重新整合了教材,以师生共同阅读《英国通史》这一史学巨著作为线索,设置了四个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立法—建立民主、改革—完善民主、感悟—赏析民主。每个主题有任务有要求,让学生跟随钱乘旦教授的笔迹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在上“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时,笔者以《人民日报》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通过人民日报通讯员的笔迹,整合教材,并将教材分为三大主题: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多边之旅,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领略我国的外交风云。

(二)互动学习,凸显能力培养,重视思维的灵活性。从历史教育的目的来讲,情境创设有助于评估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智能分布的概念认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与此相反,人类个体需要与各种人、各种无生命的物体合作才能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创设历史情境,互动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课堂示范。在课堂的情景活动中,教师只充当活动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和学生一起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和他人的活动,学习不同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的任务是,调查17世纪英国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和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英国革命的过程课本没有详细描述,课堂也不允许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但又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笔者通过在课前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光荣革命”的含义和意义,并通过博客交流师生的观点,探讨英国革命的主要原因。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懂得多方求助于社会资源。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主题“重返之旅”的任务是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通过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学生的观察、解决,学生能学到如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全程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的故事”、“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可看出什么外交规律”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交流,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从实例中总结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主题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问题,查询特定的参考资源,寻求信息。在整个学习内容结束时设计一个学习反思表格,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等。

3.清晰表达。清晰表达是在教学中支持个体和群体学习,贯穿学习全过程最关键的策略。要求学生在课前和成人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小组之间为解决问题的互动交流,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展示和生生、师生之间的互相评论,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表达清楚,这就锻炼了学生清晰表达的能力。

4.互动探究。互动探究在新课程中体现得很充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两课中,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与家长进行互动讨论,而且,学生们根据讨论主题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也要互相通报进展情况,并相互评论,提供建议,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列出问题清单,探究他们想知道什么,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负责第三主题任务的学生小组在互助探究中,通过不同的图示来解析国王—内阁—议会之间的关系,而其他小组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图示进行补充,又有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在此图示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问题顿时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经过探究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三个。这样的学习是深刻而有意义的,讨论和生成问题的多样性和递进性,必然能促进学生高级能力的培养。

(三)感悟教学,体现时代主题特征,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三维目标就成了教学专家研究的重点。纵观各家之言,探讨得最多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目标。然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说教或师生之间的浅显感情交流上,谈不上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此,笔者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以下探讨和尝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笔者在主题四中设计了“感悟—赏析民主”,使学生在前三个主题知识构建和探索的基础上,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进一步经过互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笔者并没有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在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近代的外交历程“友谊之旅—耻辱之旅—热情之旅—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和谐之旅”。在整个回顾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激活学生的身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将“知”与“情”的教育贯穿于课堂,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学生输入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生一系列的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最终被内化并建构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情感价值观。

三、相关思考

以上这两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促使笔者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两大转变”。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或教师彻底放手”向“以學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是由教学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灌输与传递,学生获得的是大量惰性而无法迁移的知识。然而,理解是不能传递的,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彻底放手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盲目状态。而在上述案例中,设计有主题,主题中有任务,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进行清晰表达,知识得到主动构建和反思、感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迁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对话,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二是“唯书唯上”向“知行统一”转变。以往教学以书本为中心,凭上级意志执行。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主题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还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反思,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不断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观念求新的原则。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学生的心智是最容易接受新奇、新鲜的事物和学习(下转第100页)(上接第59页)内容。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加入《英国通史》和《人民日报》这两条新颖的主线,并融入当今各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形势,赋予了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互动探究完成主题任务,能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互动学习中大胆挖掘,不断创新。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方式求异。“求异”就是相对于以往的习惯而采取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图示和语言描绘首相、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甚至有学生提出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人体的身体、心脏和脑中枢的关系。首相就像心脏,议会是脑中枢,国王是身体。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学生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板报模,其中有学生将整个外交历程设计成树形,表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在祖国实力雄厚的根基下枝繁叶茂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也许不成熟、不严谨,但教师应加以鼓励。学生的这种见解就像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阶段,往往是无目的或无明确目的的。但如果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见解和想法处理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和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

总之,教无定规,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创新既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新课改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努力创新,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以更好地推进新课改进程。

(责编 苏 洋)

推荐访问:互动 情境 课堂 式教学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