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

摘 要:游牧文化传统互助机制包括行业性互助组织、专业性互助活动和非专业互助活动等三种形式。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是服务于游牧经济客观需求的基础社会建构,也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游牧文化的互助机制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仍然是畜牧经济必不可少的社会建制。同时,传统的互助合作机制还兼备维护社会安定、满足情感需求、传承非物质文化、促进个人融入社会等诸多社会功能。在今天,如果想重建草原文化生态的和谐,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游牧文化;互助机制;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14-09

互助活动乃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互惠行为,在民族文化的建构中,实属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运行中形成有序的稳定机制。单就草原游牧文化而言,在不同的时代,互助机制往往会以不同的形式而得到稳定的沿用,并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相应的演化。正像任何一种人类的合作那样,游牧文化的互助机制也是基于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的社会规范。这样的互助机制不仅可以确保牧民的生存,还可以维护草原生态的稳定,高效的利用水草资源,发挥多项社会功能。

一、游牧文化互助机制的基本内涵

游牧文化互助机制是针对游牧经营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的社会规制。它是牧区生存的保障,也是社会力量集结的基础。这样的互助机制一旦定型,在运行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生演化,以适应于不同的需要。有的相对持久,有的仅止于临时性的合作,有的则仅是服务于非专业性的临时需求,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它都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建构。本文出于分类说明的方便,将各种互助机制初分为行业性的合作组织、专业性的互助活动和非专业性的互助活动三大类。当然,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互助机制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发生相应的演化,也会不断的萌生新的形式,而这样的演化又始终都服务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一)行业性的互助组织

游牧经营当然是一切游牧文化的主业,但不排除游牧文化中还有其他行业的分化,如商贸、运输,甚至是应对战争等,都会因此而在游牧互助机制之外,形成一些相对稳定、延续期较长的行业性组织。这些行业性的组织由于都立足于游牧经营,因而其名称也大多借用游牧组织的称谓,而这些组织的形成和解体,显然与相关行业的经营相始终。

1.“阿延(ayan)”。“阿延”本是游牧经营的传统互助组织,但随着游牧业内部的行业分工,蒙古草原上也相应出现了游牧“阿延”、战争“阿延”、商业“阿延” 和运输“阿延”等多种形式。游牧“阿延”是游牧民族出于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协调放牧的目的,而形成的互助组织。整个游牧“阿延”在一年四季中,共同逐水草而居,春夏秋冬分别选择不同的草场,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扶助,共同完成轮牧作业,并因此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游牧传统。因此,一个游牧“阿延”必须对它所能利用的草场,凭借经验积累做到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的畜群实现充分的认识和掌控,对放牧中出现的风险也需要做到精准的把握,才能组织高效的放牧。也就是说,一个游牧“阿延”往往是针对其可以使用的牧场,建构起相应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体系,内部又有初略分工的稳定社会建制。发掘和利用蒙古族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技能,通常都要以这样的游牧“阿延”为研究单位。

游牧作业看似简单,其实则不然。这是因为不同的草场,其结构和性能会各不相同,适宜放牧的畜种、放牧的方式等都得因草场性质而异,因而牧民还得需要一定程度的分工。比如,草原“五畜”的食性、移动速度、生存喜好等都各不相同,需要分别积累不同的经验,学会不同的掌控技能,及时发现牲畜的异样,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至于不同的牧民在掌控不同的畜种时往往各有专长,而实际的放牧作业又需要合群放牧。因此,如果不结成稳定的游牧“阿延”就很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去应对放牧作业中的风险,确保牲畜不丢失,还能保证利用有限的饲草及时抓膘,也才能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在一个游牧“阿延”内,不仅牧民各有专长,还需要某些人具有专门的技术和技能,还需要有些牧民具有广泛的阅历和经验,才能确保整个“阿延”放牧作业的顺利进行。就这一意义上说,每一个游牧“阿延”事实上都是一个自我完整的经营单位。在这样的经营单位中,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扶助,但由于这样的分工和专长分化并不彻底和明晰,派上用场时往往又是随机的。因此,在整个游牧“阿延”内,除了公推的首领外,其社会地位是基本平等的,也不需要严格的计算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与报酬之间的对等。其结构虽然松散,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和情感交流却十分密切。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以及在征战亚欧时的长年战争中,就是凭借这种传统的游牧“阿延”去加以放大,组建战争“阿延”,而且是凭借这样的组织形式去征服欧亚大陆。在这样的战争“阿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草原上的其他民族,甚至是被他们征服的其他民族都被编入他们的战争“阿延”中,从而使得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战争成了一个行业,经营的目的则是掠夺战利品。不言而喻的事实正在于,随着征服战争退出历史的舞台,特别是清代在蒙古草原设置旗盟建制后,大规模的战争宣告结束,战争“阿延”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必须注意,只有当我们注意到蒙古汗国的战争机器仅仅是一种互助机制这一实质时,我们才能够得以领悟为何这个庞大的帝国兴也快,而亡也快。同时,我们也还容易理解为何战斗力如此强的蒙古劲旅却只能袭击大明帝国,而不能对大明王朝构成存亡威胁。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基础是服务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阿延”而已。

大规模战争结束后,蒙古族居民还得从周边各民族中获取必须的生活用品,如铁器、纺织品、茶叶等。为此,蒙古族牧民也得拥有自己的商贸行业,将草原所产的特产长途贩运到茶马互市的各口岸,如张家口、呼和浩特、大同、嘉峪关、宁川等,去换回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出售的产品除了牲畜和畜产原料外,草原上出产的白碱、芒硝、兽皮、鹿茸、各种药材,甚至是晒干的蘑菇。输入的商品主要是茶叶、布匹、金属工具、瓷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商贸的规模很大,有时候牲畜多得无法计头,而是将牲畜赶到一个山谷中,买卖双方直接喊价拍卖。而商贸“阿延”组织规模的庞大,从中也可见一斑。

推荐访问:游牧 互助 机制 传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