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收藏,高于财与欲的信仰

红色收藏,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才形成的。也有人将红色收藏定义为: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革命战争、建设新中国等活动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遗存的收藏。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对关联革命领袖、革命战争、党的历史纪念物品的收藏行为,在民间就出现了,但因为尚处于自发性和下意识的自我收藏,红色收藏的概念没有成型。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著名收藏家秦杰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了“红色收藏”一词,由此开始,红色收藏被叫响,开始成为一个特殊的收藏门类。

红色藏品有几多

关于红色藏品的种类,各地有不同的分法,大致分为十类。第一类为毛泽东像章、雕塑。这类收藏门槛低,存世量也比较多,尤其现在还有不少单位在生产出品。早期金银质的毛泽东像章因为数量极为稀少,成为这类收藏中的珍品。第二类是以毛泽东著作为主的“红宝书系列”。目前拍卖最高纪录为《参政员毛泽东行踪》(毛主席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言论汇集)。第三类是“文革瓷”。“文革瓷”是指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10年间各地陶瓷厂生产制作的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第四类是“抗日战争史料”。海外最大的收藏需求是台湾国民党老兵和海外华人,而近年国内收藏需求也在增大,主要是各级博物馆。第五类是“红色油画”。带有毛泽东肖像或形象的红色油画最为市场青睐,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在1995年就以605万元成交。第六类为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这类藏品首选“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其次是“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再次是“三花一铁”(《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还有“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第七类为红色书报刊、文献,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办的刊物、文献为主。此类藏品具备文物性、文献史料性和艺术性,“三性合一”,文化含蕴最高,最为博物馆、图书馆看好。第八类为红色连环画。第九类为红色宣传画、海报。第十类为红色经典影像制品,如老的电影胶片、老照片、老唱片、录音带等。

当然,红色收藏涵盖面很广,包括当前抗震救灾的突击队队旗、英雄模范人物的用品等等,但从红色收藏的基本面来讲,应以老一辈革命家活动为主线,以过去的革命历史为基础。

红色收藏的渊源

本世纪前,红色收藏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如陕西、湖南、山西、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2001年至2003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这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的开展,在国内数度掀起红色收藏热。这一时期,作为红色收藏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家、收藏家和各省、市、区博物馆、尤其是一些革命历史博物馆,发现在革命历史展览上有很多资料、实物缺失,于是在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不惜花以重金来征集或收购红色文物,这对民间的红色收藏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刺激。国家投巨资建造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延安革命博物馆,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征集革命文物。在井冈山,政府差不多做到村村动员,家家征询。政府部门在行动,民间收藏家也在行动,在收藏革命文物上是争先恐后。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国有收藏机构,最早成为拍卖市场上红色藏品的大买家。

富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收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本世纪之前,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这是初始阶段;2001年至2003年间,政府部门和企业家有意识开始加入,并有大规模的投资,极大地带动了民间的红色收藏,这是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红色收藏经久不息,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这是高级阶段。

收藏里的抗战记忆

2015年全国红色收藏品交流研讨会开幕式在郑州举行,本届交流会吸引了全国各地700多位藏友前来。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记忆也成为本届交流会的主题词,涌现出不少与全国抗战史相关的珍贵实物。

1938年伪装本的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军政大学的毕业纪念章、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颁发的各类勋章,以及不少民国时期及解放初出版的记录抗战历史的图册、书籍等均在展览之列。

参会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主任纪玉成透露,每年全国性的红藏交流会会在很多地方举行,郑州是首场,已经举办过24届,也是国内规模最大、参与藏友和藏品交流最多的红藏交流会,河南红藏交流会对于整个年度红色藏品交流的影响很大。

据悉,9月,红色收藏委员会将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在京举办抗日战争民间收藏精品展,让这些珍贵的实物与世人见面。

河南红藏会副会长李建鑫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河南红藏会也计划在郑州当年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地方举办河南抗战实物专题巡展,以老照片、证章、文献、报纸等珍贵实物重新呈现这段历史。

收藏达人

拍日本绘地图证明钓鱼岛自古属中国的收藏家

国旗、国徽设计原稿,一汽建厂刺绣丝织品图、各种报纸、杂志、文选和各个时期的红色文物等,有层次、有秩序地摆放在李海东的收藏室里。他是长春市一名企业家,也是一名中国红色收藏家,现为中国红色收藏协会副会长,吉林省红色收藏委员会会长,九台市政协委员,九台市工商联副主席。十几年来,他共收藏了3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以红色文物为主,有抗战系列、解放战争系列、开国系列、伪满系列、中国精神系列等。2014年11月29日,他在北京的拍卖会上以6.2万元拍下了《琉球国全图》,这张地图是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重要史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李海东今年28岁,老家在长岭县,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从小受父母的影响,16岁时,他成立了一家废品收购站,干了一年多,就赚了10多万元。17岁时,他又干起了出租车司机,遇到两次危险后,18岁的他又回到了老本行。“在我的公司内,我发现有好多人到我收的废品里找东西,然后拿到外面卖,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在找旧物,我一下子意识到那些旧物的价值,于是开始自己捡,找到感觉有价值的,就保存起来!我慢慢地喜欢上了收藏。”李海东说。

之后,李海东每到一座城市,那里的古玩城和拍卖行都是他必去的地方,对于喜欢的收藏品,李海东会不惜一切代价买下。

在收藏文物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收藏应该系列化。于是,他把红色收藏作为主题,把自己的收藏品分为多个系列,比如抗战系列、解放战争系列、开国系列、中国精神系列、党的历史系列和中国梦系列等。目前,李海东收藏的各类红色系列文物有3万余件,其中,各个系列的宣传画、“文革”报刊、邮票等几千件,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瓷器200多件,一级文物100余件,还有许多国家珍贵的历史遗留的见证物。

最近几年,李海东每年都要花上百万元收藏红色藏品,他还想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把他收藏的3万余件红色文物全部放到博物馆里。

欠债也要“藏”的河北一农民

魏少先,河北省邯郸县四留固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热爱红色电影,十余年来收藏了上千部红色影片;为找到珍贵的影片拷贝,他常北上东北、南下广东,长途跋涉;为传播红色文化,他自筹资金建起了“红色收藏馆”。

“燕赵红色收藏馆”就建在魏少先自家的小院里,里面陈放了他多年来潜心收藏的红色影片、红色电影海报、电唱机、放映机等物品,其中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经典的电影纪录片和革命传统教育影片,有近500件藏品在国内属绝版收藏。还有一个不足百平米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室”,里面摆放着多台放映设备,还配置了空调、饮水机、电风扇等,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

他曾承包过车队,经营过工厂,十几年的打拼,积攒了上百万元的资产。他开始琢磨着放下企业,干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而喜欢红色影视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拷贝越来越少,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纪录片,更是鲜有出镜,“如果把这些影片收集起来,放映给群众,肯定能让更多人受教育,于是我就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厂子。”

《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就是他当年买的第一批影片,还花4500元买了一台老式放映机。

一张海报上千元,一部电影拷贝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元,为了心中的这项事业,他花费了上百万元的积蓄。为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他以17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老宅子,至今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外债。 “只要遇到有价值的电影拷贝和放映机,无论价格多贵,我还是会买回来,就算卖房、卖车,我也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似乎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

其实魏少先经常会带着影片和放映机去学校、企业、军营等地方放映,有些企业看着他出钱又受累,提出过想支付他一些报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咱不是为了挣钱,就是想宣传爱国主义,现在能让这么多人看到爱国影片,已经觉得很值得了。”这位六旬老人用多年的执着向世人讲述着他的“红色追梦”故事。

到底是什么让魏少先这个普通的农民坚守了十余载的红色收藏?他这样告诉记者,“我搞收藏的愿望不是藏,也不是为了投资升值,而是想利用红色影片来宣传红色精神,这是我的信念。”魏少先说,“通过展出各式各样的老电影,不仅让人们回味过去,并且以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正能量。”他是要利用这些红色影片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今人,影响后人,激发更多人的爱国情怀。让红色文化传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是他的理想和追求,为了宣传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在用红色电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件事上,他将不遗余力。

红色文献馆的梦想

年仅32岁,却10余年倾心红色收藏,家藏红色典籍5000余册,其藏品曾被邀参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大展。他,就是被国内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的姜小平。日前,他向驻鄂空降兵某部军史馆捐赠了一份上甘岭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证书。

上世纪70年代末,姜小平出生于四川农村,父亲是村干部,在父亲影响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姜小平就有意识地把刊有重大事件的党报、党刊集中存放在一起,并不时翻阅。

随着年龄的增长,姜小平的收藏兴趣随之渐浓。每逢周末,他都要到旧书摊逛逛,看到喜欢的报纸、书籍,就买回去阅读。参加工作后,姜小平更是经常将微薄的工资节省下来购买自己喜欢的旧报纸、旧画报。

虽然收入并不高,但遇到喜欢的藏品,姜小平可是舍得花钱,2003年,姜小平收藏了400多期的《解放军画报》,但独缺创刊号。姜小平不知多少次地询问“可能有”的人,但是总未能如愿。2004年的一个周末,他如常到武汉徐东古玩城找寻藏品,突然在一个地摊上看到《解放军画报》创刊号。他高兴得跳了起来,然后拿起来仔细地翻看,发现品相完好,便有意购买,可是卖家开出8000元的高价,还不让讨价还价。这可要花去他4个多月的薪水,姜小平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毅然忍痛买下了它。拿回家后,姜小平视若珍宝,倍加爱护,用稀释酒精一页一页地擦拭,待晾干后将它收藏起来。

姜小平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藏家,2008年初,得知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向社会各界征集与周恩来、邓颖超相关的藏品,姜小平立即与该馆文献部取得联系,然后采用特快专递的方式把《周恩来研究》、《解放军画报·周恩来专辑》两本史料无偿捐献给了该馆。姜小平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红色文献馆,把这些藏品集中展示出来。

红色收藏更是一种信仰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第70年头,注定成为红色收藏的又一个起点。收藏市场掀起了一阵“红色”风暴,红色收藏市场一片火爆。在很多文化市场,毛主席徽章、红色纪念邮票以及各种领导人纪念币等红色收藏品都被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一些店铺不仅出售红色藏品,更打出了招牌进行高价收购。红色藏品的升值空间和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推动这场红色风暴蔓延的不只是建党94周年等历史节点,从拥有“红色情结”的小众需求,到市场炒作和投资者盲目的跟风抢购,都可能是引发这场“风暴”的原因之一。红色收藏的升温,一方面反映了古籍收藏的逐渐饱和,另一方面,这样的收藏行为是相当多的人对“红色中国”抱以纯真而热烈感情的表达,因为这当中饱含着他们最为珍视的历史记忆、思想感情和人生信仰。

红色收藏不仅仅是一项收藏活动,更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承载。收藏者大多有着“红色情结”,他们对那段红色岁月有着特别的情怀,他们对于红色物件的收藏行为可以说是“源于收藏而高于收藏”,这也是红色藏品区别于其他藏品的最显著之处。红色藏品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它折射出的是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状,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而对于红色收藏家来说,这样的收藏品既满足了他们的收藏欲,也使他们在收藏中学到了红色历史知识,重温了那段逝去的红色时光。红色收藏更是一种信仰的化身,而不仅仅是一种财富追求。

最“红”的选择

红色收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寻觅有难度了,价格上涨了,而且好东西往往是有价无市,因而,有的收藏者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跳出十大门类的范围,发掘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历史研究价值的红色藏品,如过去的军装、勋章、入党志愿书、应征入伍书、劳模证书等。

据市场统计分析,普通红色藏品每年都有20%左右的升值空间,一些顶级藏品的升值空间和收益幅度更大更高。其中市价较高的主要有解放区邮票、书刊等。即便是近年来发行的建党、建军、建国纪念邮票和金、银纪念币,只要与红色题材相关,都在升值。

对于投资红色藏品,专家提醒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一是防止买进赝品。二是不要追高,应逢低吸纳。三是要收藏经典的红色物品。四是要注重藏品品相,尤其是纸质品,如邮票、宣传画、书籍、报纸等,在购买时,应力求整个画面完整、清洁、未褪色。五是不要迷信限量版,关键是看藏品本身意义和市场对其认可程度。六是选择权威的发行、制作机构。如邮票的官方发行机构是国家邮政局,邮品的官方发行机构为中国集邮总公司。

搞红色收藏应该专题化,这样收藏有范围有目标,就比较容易收集,也能有所“成就”。有一位藏友,从1982年起,就专门寻购、收藏红色家书(主要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革命志士寄给家里的书信)。他家徒四壁,唯有几大箱红色书信保护得严严实实。前不久,有关部门在协助他整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那些红色书信是无价之宝。由此可见,收藏者可以先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主题或某类物品,主题的要求一是相关品种众多、有可能集成系列;二是主题概念丰富、多元化;三是国家化,所谓国家化,即藏品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缺乏国家化,收藏价值一定是被大打折扣。 (白迪/整理)

推荐访问:高于 信仰 红色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