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为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3所初中及4所高中的53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相关学科25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师生对HIV/AIDS的态度。结果 学校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相关教育未达到规定课时;缺乏教材和师资,教师有不少知识的知晓率低于50%;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可及性差;学生艾滋病知识存在缺陷,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明显好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结论 上海市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全方位开发教学资源,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联系。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790-03

Research on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Prevention of som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YAO Jia-jia*, TANG Yi, HU Xing-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at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ethods Totally 537 students from three junior and four senior high schools in Shanghai were selected for random and 25 teachers in relevant subjects had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of students mastering the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titude on AIDS/HIV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Heath education on AIDS in schools wer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didn" t meet the standard; schools were lack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ers, most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s were below 50%; the singleness of the teaching form;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n AIDS had some deficiency,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ree transmitting routes were a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non-transmitting routes. Conclusion It is not optimistic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at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training,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in multi-level & multi-channel, develop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all-round ways and strengthen the link of social, school and family.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ealth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1]。AIDS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控制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健康教育是预防AIDS的最有效手段[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资料显示,在许多地区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2006年新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岁以上占40%。另一项有关研究报道,我国HIV感染者20~39岁年龄组占了80%[3]。在当今青少年性成熟提前、青少年性行为增加以及全球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等客观现实下,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预防艾滋病意识、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上海市6个行政区随机抽取3所初中及4所高中,这7所学校都仅在教材内容相关时以及由卫生教师牵头进行的日常相关教育中有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初二、高二537名学生接受调查,其中高中生318人,初中生219人。发放问卷537份,回收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2份,有效率为93.5%。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初中生203份,高中生299份;初中男生98名,女生105名,高中男生141名,女生158名。教师问卷发放25份,回收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问卷主要针对中学生及中学相关教师。参照《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问卷及访问提纲。问卷内容主要为基础艾滋病知识及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态度的调查。教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相关知识来源、涉及课时、内容设计及教授方法技巧等内容。数据主要采用百分率表示,运用t检验比较各样本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学校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教育部先后制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在中学必修课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初中要求6课时,高中4课时。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的教师反映相关教育未达到规定课时。其中6所学校的教师反映学校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缺乏意识与相应的关注,而影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部分教师反映,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和家长认为艾滋病离孩子们很远,缺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紧迫感。

2.2 教师、教材及教育形式上存在不足

2.2.1 缺乏专业师资,教育效果不理想 被调查的学校中3所初中心理教师没有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4所高中只有2所学校有心理教师进行该方面教育。被调查的25名教师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有不少知识的知晓率低于5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传播途径,笔者设计的题目是“假如在一个有艾滋病病毒存在的环境下,下列哪些途径可能会使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为多项选择,统计时计全部答对者为答对。在回收的问卷中,分别有7名和4名教师认为蚊虫叮咬和接吻能传播艾滋病。

2.2.2 缺乏教材,课程内容不统一 被调查的所有学校没有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虽然有宣传材料,但由于有的年代久远,某些知识点表述不正确(如:将“艾滋病”写成“爱滋病”,将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写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数据也存在过时的问题。由于缺少教材,教师通常通过网络和书刊获得有关资料,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容易发生科学性错误,且无教学大纲。访谈中,还了解到由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基本由教师自己决定,教育内容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几位教师先后上过的内容存在冲突和矛盾,使学生产生迷惑无所适从。

2.2.3 教育形式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时,所有的生物教师都在课堂上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半数以上卫生教师只利用一些相关部门发放的宣传资料进行教育。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方法和渠道,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心理、伦理方面的辅导和安全性行为教育,忽视青少年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缺乏长期稳定的宣传模式,可及性等差。

2.2.4 教师缺乏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正确态度 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感染者持正确的态度,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戒备和矛盾的心理。少数教师言谈中存在对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不理解和一些个人情感。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在不经意中会流露出对HIV感染者和病人的不正确态度,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如一味讲述HIV的可怕;如何防护、远离HIV感染者和病人;在不经意间以“病人”和“正常人”来区分感染者/病人与健康人,那么必定会从潜意识里影响到学生,加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恐惧心理。

2.3 学生艾滋病知识存在缺陷 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明显好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见表2。

接吻、飞沫、蚊虫叮咬、共用餐具或共餐都属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相比较其他3项,蚊虫叮咬与三大传播途径在高中生与初中生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这个结果也与外省市多项相关调查的结果相符合[4-6]。

3 讨论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均未能达到规定的课时,除了与校方及家长的关注相关外,与教师本身也有很大的关联。教师(特别是生物及心理教师)缺少相关培训及广阔的正确的知识与理念,从而难以形成对此类健康话题的敏锐度和关注度。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讲的知识点过于传统,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守旧,教学中不善于在原有课程里插入相关的教育。

在知识水平上,3个学科教师在不少基础知识上的知晓率低于50%。在传播途径上,3个学科教师的正确率分别为:生物61.54%、卫生42.86%、心理40.00%,都不十分理想。其中很多教师由于在“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这一项上选择错误,而被记入不正确。表2中显示中学生在这一项上的正确率也十分不理想,这应该与教师该方面知识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最能涉及到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3科教师在课程安排上缺少统筹协调,甚至发生知识传递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迷茫,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即使学校保证课时也较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主要由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导致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落实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对学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起到很大帮助。加强师资培训是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现有教育存在分散、重复等问题,相关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长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分工。以该方面教育最为主要的3科教师举例,生物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就艾滋病病毒、病程、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穿插在课堂完成;心理教师可进行同伴教育等形式的专题教育,用其特有的方法减缓恐惧和歧视,改变学生的不正确行为习惯,让学生远离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卫生教师可在平时穿插一些活动,巩固前面的教学成果。其次,对师范生进行普及教育。师范生既是易感人群,又会在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对师范生的培训能为将来他们成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师范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具体实施可在师范院校中开设选修课,列入素质教育课程,并设学分。或者与其他健康教育课程一同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让该方面教育普及到每位师范生。

3.2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

3.2.1 主题班会 在3科教师课堂教育之外,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引导者,开展例如学生讲解AIDS相关知识、舞台剧表演、诗朗诵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对于中学生在该方面涉及较少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2.2 选修课 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并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重点在课堂中深化。长时间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2.3 专题讲座 邀请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医务工作者、相关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来校介绍相关知识及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多来源于社会的声音。

3.2.4 同伴教育 有数据显示,由非同龄人担任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在中学进行同伴教育获得的效果也十分理想[7]。同伴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作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于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人来说,同伴教育仍然不失为一种在特殊群体之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做好洁身自好、负责于自己、他人与社会的有效方法。

3.2.5 学科教育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除了生物、心理等显性学科在艾滋病知识、情感、技能方面的教育外,学校也应重视一些隐性学科的教育。如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以当下少数艾滋病病人的反社会行为来教育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创建和谐社会;英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国外相关新闻作为阅读材料;数学教师也可以以病毒复制速度为例题进行数学知识讲解。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联合教育作用。

3.3 全方位开发教学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主要传播途径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通过编写地方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建议编写校本教材,结合本校资源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其次还可集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制成配套的教学素材包,让学生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病理、传播途径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有更直观、感性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公益短片更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冲击,会让他们对艾滋病这一社会问题有更为正确的了解,从而减缓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还可为教师制作一份游戏素材包,包括相关游戏的规则、作用和技巧,以帮助教师高效运用游戏展开学习和讨论。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教育光盘,印制宣传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文艺演出、发放张贴宣传画等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宣传教育形式,是普及和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

3.4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联系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德育范围,学校在日常保证课时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联动社会及家庭的力量共同教育学生,并让这样的教育成果辐射到家庭及大众。首先,学校应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该方面所要进行的教育内容及形式,并进行开导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有助于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其次,联动社区,寻找机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相关活动,在社区中进行宣传或服务活动。

4 参考文献

[1] 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327.

[2] 汪华.艾滋病防治实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文献出版社,2004:1-4.

[3] 任学锋,余冬宝.艾滋病防治媒体报道参考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28.

[4] 孙良先,张晓萍,杨宏远,等.1000名中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分析.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2):182-183.

[5] 张振峰,贾智力,李宝坤.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讲座前后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2):51-52.

[6] 王玉琴,蔡志芬.某农村中学高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性观念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574-575.

[7] 蔡泳,施榕,沈理笑,等.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99-200.

(收稿日期:2009-11-15;修回日期:2009-12-15)

推荐访问:上海 健康教育 艾滋病 预防 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