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图示法符合新课改中“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的现象。图示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图示法;初中历史;作用

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一条“知识与能力”中规定:“学生应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1]”图示法在众多的历史教学法中以其独特的实现和表现形式将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加强教师对图示教学法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图示教学法,并对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探讨。

自从1983年第二期《外国教育动态》和11月28日《光明日报》先后介绍了早已在苏联教育界流行起来的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以来,这一教学法很快引起了我国历史教学界的强烈共鸣。许多中学历史教师结合我国传统,形成一种比较符合国情的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所谓图示教学法,“即是用各种简明符号和浓縮文字构成清晰美观、蕴意深远的图表体系,以标识各种概念,网络众多信息,统摄整体教材,反应知识联系的教学方法”[2]。

作为建立在文字产生、发展基础上与文字结合的图示,它具有文字难以取代的特殊功能。用文字语言反映事物的复杂关系,往往需要读者在头脑中对材料进行加工,排列组合成特定的结构图示,经过一个曲折的思想过程,而后才能形成对事物关系的清晰认识。而图示则能直观地呈现事物的各种联系,将“隐性”的联系“显性”化,使人们直接把握,较之语言文字的描述更为简洁、鲜明。基于此,教师把图示应用于教学过程,形成图示教学法。

近年来,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的,“它符合对大脑的科学使用[3]”,对学生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符合信息论的科学观点,符合系统论的科学观点,满足学生学史“迁移”的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图示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其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知识纷繁复杂,初中生面对这些知识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大量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很久的过去,不能重现和重演,與现实生活差距大,这使学生在心理上难以与之沟通,自然产生学习上的困难。学生在接触这些历史知识时不自觉地构建了心理防线。怎样突破初中生的心理防线,让他们主动去接触、感受这些历史知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初中历史课本上有很多的图片、漫画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些都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图片因为直观、形象、灵活等特点往往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而图片旁边的注释又一定程度上向他们输送了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他们会因为在无意中接收到这些知识而主动地接触更广阔的知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以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中“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涉及的人物事件等非常多,还需要同学们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这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先为学生导入“战国形势图”(见图1),就会先使学生明确了七国的大体位置,燕在北,楚在南,齐在东,秦在西,赵魏韩在中间。再为学生教授“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4]的记忆口诀。这样会使学生记住七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战国七雄的方位成了一个‘丰’字,形象直观,利于记忆,还暗合了‘合纵’和‘连横’的概念”[5]。以后秦灭亡六国,统一中原这部分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比起枯燥的文字表述,图形的使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克服畏难心理。

二、突出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观点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加工、储存和运用信息的过程。由于图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枯燥的文字表述相比更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研究表明,“形象化记忆和情绪化记忆有着特殊的功能,深刻的印象对于人的记忆是有帮助的”[6]。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较薄弱,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教师将图示内容越详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越深。例如图2(选自《中国历史》第四册),它展现的是“上海10万群众反内战的大示威”的画面,从图画中可以看出这场运动的声势浩大,是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教师通过讲解横幅“要活命必须消灭内战”,明确了这次游行示威的目的。通过讲解“欢送人民代表赴京请愿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小标语牌,引出课文中的大字“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等多人为代表,赴南京请愿”再引出“下关惨案”。这样就将上海人民的反内战示威和“下关惨案”联系起来,进一步暴露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教师通过结合图示讲解本课,达到了突出重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教学目的。

对于一些历史事物,如书法、绘画作品,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用图片展示的话,学生将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书法这一部分知识时,给同学们展示图3,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世称“颜筋柳骨”。是说颜真卿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筋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则棱角分明,骨力遒健。初中课本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真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筋健洒脱”,“骨力遒健”,同时也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的、合理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等。“每一图示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客观地反映史实及其相互联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逻辑顺序的条件[7]”,将图示法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对学生这些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中学生往往对图画很感兴趣,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除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外,还需要老师的一步步引导设问。怎样能结合图片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讲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一课时,可向学生展示图4,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游览长城图。教师可以设问:他们是谁?为什么会来中国?它深层意义上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不难发现:这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他们于1971年应邀中国,通过这个事件说明世界形势变化巨大,美国为了自身利益,牵制苏联,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积极主动地调整外交政策,改变对中国的孤立政策。而此时的中国也正积极主动打开外交新局面,改变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此图展示的事件正表示中美两国关系破冰。正如周总理所说:“这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那在打开新篇章后又取得了那些成果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会发现:此事件不久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随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由此可见,一幅图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存在很多同类的历史现象,这时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突显它们的异同,就会使学生归纳出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时,课本展示了两幅图:李白和杜甫的画像(见图5)。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李白神情洒脱,把酒抒怀;杜甫则神情暗淡,陷入沉思。前者的诗歌多歌颂祖国名山大川,后者的诗歌则哀叹国破草深。透过两幅图画和诗歌作品学生会发现“诗仙”李白和“诗史”杜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写作风格,完全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们的诗歌风格深深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个课程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师除了要对中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学科是富于人文精神的学科,历史图像形象生动地反映着一定的历史内容,在教学运用的同时,其思想教育价值也彰显出来。历史图片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习历史人物图和历史事件图使学生逐渐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榜样”和“警戒”的认识。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图的学习比较,使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这对提升人生境界有积极意义。历史图片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学课本中的一些图画“指南针”、“万里长城”等科技文化成就和历史文化古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邓世昌、刘胡兰等用生命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利益的英雄形象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雄心壮志以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正气浩然的文天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激发学生发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的感情。此外,“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图片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合理开发、改造自然的成绩。然而通过观看对比不同时期的古代地形图,可以发现黄河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最终成为“地上河”。这是因为多年来人们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保护环境应从每个人做起。保护环境延伸到历史教学中就迫切需要发挥历史图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五、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图示法可以直观系统的展示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学生只有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结构,考察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从要素之間的内在聯系和有机结合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们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基本规律。当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基本结构就会获得对历史知识体系整体性的、丰满的、立体认识。由于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综合性、过去性的特点,这为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例如,由于奴隶社会年代太过久远,学生很难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再加上奴隶社会后期国家林立,错综复杂,这就使学生难以认清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线索。在教学中运用图6中国奴隶社会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帮助学生从纵向了解,线索明晰,便于记忆。又如图7,春秋奴隶制度瓦解图。这份图示中心突出,线索分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对这一段历史获得一个总体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

六、有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改后,初中历史课本的难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教学要求却提高了。课程内容设计上采用专题模式,即“将历史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专题,每个专题突出一个学习主题”[8],这种模式虽然减少了学习内容的分量,但在内容编排上具有跳跃性,这导致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易建立。所以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自己要弄懂教科书。从宏观上弄清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然后对各部分之间进行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排列组合。这样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讲授时就会把零散的知识整合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图示会理清思路。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可运用图8来作为授课思路。运用图示法进行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概括、综合,思维表达等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图示法的使用也存在着局限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过度依赖使用图示教学法将不利于学生培养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图示把文字材料简化成以图示意的精炼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理解、记忆、运用时,均以图示为线索进行思考,头脑中装的不是活的历史,而是简单的图示,因而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知识的缺陷,甚至可能是历史知识更加抽象化。由于图示法特点优势就是简明扼要的展现重要史实,也就是说它不能像文字表述那样将历史知识全面细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可能会造成历史知识的空缺,使学生无意识地忽略很多可能与图示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历史知识。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使历史知识更加抽象化。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实行图示教学法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图示教学法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但总的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广大的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良图示教学法,“尽可能的体现现代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9],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使其适应历史教学,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7

[3]崔红岩.论历史图示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宫春燕.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5

[6]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2

[7]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1

[8]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3

推荐访问:图示 意义 作用 初中历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