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鸽:在画纸间情系彝人

摘 要:阿鸽是一名少数民族艺术家,她的绘画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她的作品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的表现,灵感绝大多数来源于她对四川凉山彝族人的感悟。阿鸽对家乡人的浓厚感情源自于她的成长经历,她又把这种浓厚的感情、不凡的经历注入她的作品中,从而使这些作品既是个人经历心之所向的反映,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折射,更是伟大祖国历史变迁的缩影。

关键词:阿鸽;写实;写意;抽象;彝人;艺术家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彝族女版画家,也是旧社会彝族奴隶的女儿。阿鸽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崇高而真挚的感情,阿鸽的艺术贴近着生活,她深入彝寨,观察彝人,作生活的有心人,一去数月、大半年,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写生、收集素材,创作了一批以写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版画作品。[1]从黑白木刻、水印版画、丝网版画到水墨画,阿鸽50多年的创作历程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她以赞美的笔调、敏锐的感觉洞察彝族人民内心的波澜,以高雅的格调再现朴实的生活。版画家王琦曾说,艺术家的真实感情,只有当它和人民大众的感情息息相通的时候,当它用在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揭示人的崇高精神风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的时候,或者用在对旧的黑暗腐朽事物进行尖锐的批判和谴责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2]

一、木刻精雕间的写实彝人

解放前的凉山等级森严,奴隶主掌握着大量的农具、牲畜、土地等财富,奴隶可以被奴隶主随意买卖。阿鸽说:“我母亲那一代的经历也很特殊,她原来是冕宁的奴隶,奴隶主要抢占她家的东西,外公就带着一家人逃跑,很艰苦。”[3]这种经历为她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方向,阿鸽以母亲的经历为创作原型,她用最熟悉、最富感情的题材创作出了“我的阿妈”黑白木刻组画,她以细密的刀法表现母亲惨痛的人生经历,不仅再现了过去彝族人民苦难生活的原貌,反映彝族人民的抗争,也体现了彝族社会奴隶制度的罪恶本质,有着深刻的绘画内涵。

在制度改变之后,凉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很差,有的画家出于猎奇,着重表现当地人怎么穷酸。虽然条件不能跟内地比,但是阿鸽从彝族老人的脸上读到的是安详、从彝族女孩的脸上读到的是美好,所以她表现的是彝人幸福、美好的一面。这个时期,阿鸽经常返回彝寨写生,在当时写实版画氛围的影响下,阿鸽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新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此时我们在阿鸽的画纸间,没有看到“我的阿妈”中那样的苦与难,看到的都是彝族人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面貌,同时,我们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源自阿鸽心中的那份温暖与细腻。阿鸽在谈起作品《三月》时说,彝族姑娘长年累月生活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的高山上,但她们勤劳,善良,对人真挚,对自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不仅心灵美,形象也美,那黑色披肩,绣花瓦片头巾,红色、绿色的百褶裙,十分入画。[4]阿鸽也是一个在彝寨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她理解她们并热爱她们,她对彝人细腻入微的观察和令人神往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是他者无法移植的。再加上她浑厚娴熟的技艺手法,才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在她的画面中。

1984年阿鸽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鸽子》,更是她在具象写实创作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阿鸽用细腻的刀法刻画了一位身披破旧披毡惹人怜爱的纯真少女,她肩挎木制背架,手捧洁白的鸽子,当观赏者驻足画前,就能看见画中女孩也微笑着注视自己,眼神腼腆含蓄又自信坚定,不禁让人对画中女孩与阿鸽的关系浮想联翩。整个版面明快,光彩夺目,神气十足。严谨精细的刀法,表达出阿鸽对女孩真实的情感,也表达出她希望和平、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之后,阿鸽想从用素描形式来创作版画的圈囿中跳出来,她开始尝试通过吸收中国画的线条,用国画用线的造型和水印版画的形式来表现,这个阶段她的作品虽然画面效果已经有了变化但是人物形象仍然比较具象,比如《姐妹》《小阿依》。在作品《小阿依》中,阿鸽去掉以前作品带有的繁杂明暗关系,用水印木刻的形式,更多的是用线来把控画面。她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塑造了一个眉清目秀、娇小可人的彝族姑娘。画面中印有彝族经典图案的头巾把少女的脸庞紧緊围住,俏皮可爱地斜在头上,那粗大的发辫含着青春的活力,体现出现代彝族姑娘的审美趣味。当这种现实主义版画风格使阿鸽成为中国版画界最优秀的版画家之一时,她却另辟蹊径,开始了新探索。

二、似与不似间的写意彝人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阿鸽在艺术风格上不断探索,从之前的现实主义创作转向了具有中国意象的写意创作,追求的是新颖概括的版画形式。她把彝族的代表色黑、红、黄,具有“速写”性的装饰性线条及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色块分割,融入她的版画世界里,趣味十足。如《小鹅》《赛前》《小镜子》等都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之作。

1996年阿鸽利用在欧洲进修考察的半年时间,跑遍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并举办了个人画展。通过这些交流活动,阿鸽眼界大开并且受益匪浅。她像很多中国学子一样,在对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更加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欧洲的考察学习对阿鸽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非凡。因为获得了更宽广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又吸收了西方的表现形式,阿鸽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在吸收了西方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把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融入进去,作品风格变成了更加奔放大胆的写意。

归国后,阿鸽开始突破自己,探索新的表现语言,“在似与不似之间”,刻印象,求神似,开启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之路新篇章。1999年她的《凉山姑娘》即是新篇章的代表之作。阿鸽将水印版画的色彩浸润成团块,而眉眼及脸部轮廓只寥寥几笔便活灵活现。作品大气,精妙,富有神韵,不求形似求神似,既有民族感又有现代感。审视她近年的创作,这种追求仍在强化:以现代观念整合传统水墨语言,提纯彝族服饰等物象资源,在率性的抽象中把彝女的形象符号化,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阿鸽的作品”。进入21世纪之后,阿鸽这位迷上水墨艺术的女版画家,开始向水墨艺术发展。21世纪的最初几年,阿鸽运用水印木刻的形式和版画思维的惯性,来呼应水墨人物画的效果,使得人物线条行云流水、色彩经典耐看、造型传神简练,如2003年的水印木刻《雪》和2004年的水印木刻《奔》。

出于对水墨造型的热爱,阿鸽运用了丝网版画的方式直接复印水墨效果,如2008年的丝网版画《美酒飘香》,又一次让世人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版画艺术之美,也让阿鸽在中国版画界掀起一番浪潮。画面中的女孩穿着红黄相间的百褶裙,与同样红黄相间的头饰呼应,两者相映成趣。虽然画面十分写意,但是线面组构十分严谨,人物符号特别准确,让观者一眼看去便知这是一个美丽活波的彝族女孩。此时的彝族女孩已经与她早期精雕细琢的彝族女孩形象相差甚远,但是阿鸽仍然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线墨飘舞间的抽象彝人

到了2010年,尽管阿鸽以水印木刻和丝网版画的方式追求宣纸水墨效果的努力并未停止,在《彝族少女》一类作品中仍有很成功的表达。一批人物造型高度抽象概括乃至五官轮廓都没有的水墨作品,大多仍被转化复制成为丝网版画。丝网版画虽具复制功能,但版画比之水墨原稿,毕竟还会丧失许多墨色层次,也会丧失水墨宣纸的丰富质感和特殊材质感。[5]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在宣纸上画水墨?于是阿鸽开始直接跨界画起彩墨人物画,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呈现出大家风范。

阿鸽近几年创造的水墨国画作品,是在木刻、水印、丝网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新木刻水印主调是“静”,但她的新水墨国画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这些纸本水墨作品不仅有现代意象水墨的明快、简洁、自由、奔放的特征,而且融入了彝族古老的抽象艺术的诸多元素。阿鸽把当代的水墨艺术做了大胆的概括和抽象,她的新水墨画中的人物造型颇类似西方马蒂斯《舞蹈》人群的造型。差别在于马蒂斯的人物是“动态”的,阿鸽的人物是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上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阿鸽在现在的简练与抽象的基础上,让画面中的人物“动”起来,那将会产生更加生动活泼可爱的全新画面。

由于有扎实的造型基础,阿鴿的抽象人物画丝毫不失其神韵。寥寥几笔,或一两块颜色,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髓,让人感受到彝族少女娇羞的神态,虽然不见具体面目,却十分传神。如阿鸽的纸本水墨作品《归》《怀远》《花季》等作品,大胆吸收中国人物造型的大写意线条和造型手法,这些线条组合起来似人物又似山石,并保留了水墨画的淡墨形式,使画面不仅简练,还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这种美主要体现在速写式的急就章上,尤其是各种线条主要以飞动自如的墨块线条和速写式的线条为主调,既形成了粗犷有力、生动活泼、以少胜多的特色,而且吸收了黄永玉等前辈的水印版画之美,又向更抽象的水墨画道路跨进了一大步,凸显了她的艺术新个性。

如今阿鸽在版画、水墨画领域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她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她心系彝人,几十年一以贯之地深情描绘彝族姐妹,彝族母题与故乡情结贯穿于她不同的创作阶段。在阿鸽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彝人造型的美、心灵的美和对生活坚定的信心。她从奴隶社会走来,她要摆脱奴隶的枷锁,因此,她对凉山的变化有着更强的敏感。她追求的艺术世界是真实的、完美的,充满理想和希望。她的艺术历程是率性于心的,是真诚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林木.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当代诠释[N].中国美术报,2016-03-14(02).

[2]王琦.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人物:对当前美术创作的一点感想[J].美苑,1984(1):5-7.

[3]周懿.阿鸽:从一支铅笔一朵花开始[N].美术报,2016-03-26(15).

[4]阿鸽.创作《三月》的一点感受[J].版画艺术,1983(12):10.

[5]林木.凭情会通,负气适变:阿鸽艺术的心路历程[J].美术,2016(6):4.

推荐访问:画纸 情系 彝人 阿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