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鸣:毕生用情感融入创作的陶艺大师

在我国古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陶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使用高品质的陶瓷更是普通百姓不敢想象的,而如今,普通消费者花费很小的价格,就可以把一些高品质名贵陶瓷带回家,享受到古代社会宫廷里才能够欣赏到的艺术。这是中国当代陶瓷人的梦想,方益鸣就是这样一位追梦的陶瓷艺术大师。

方益鸣198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先后任教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淄博学院、和山东理工大学。从事陶瓷艺术教学36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现任陶艺教研室主任,专职陶瓷教授。兼任山东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陶瓷设计委员会委员,山东首批陶瓷艺术大师。个人曾荣获全国轻工系统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山东一轻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淄博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和称号。2005年和2006年,方益鸣指导的毕业创作有3件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取得了一枚铜奖、一枚优秀奖。他本人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展并多次获奖,其中陶瓷造型获6次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创作的“雨点釉”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国家领导人收藏并视为珍品。多件作品入选“陶瓷艺术珍品集”、“中国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及“山东陶艺大师作品集”等书刊。方益鸣的陶瓷设计于2006年获第一届中国陶瓷创新设计作品创新设计奖。

名瓷雨点釉,从国之珍品进入百姓生活

名贵陶瓷均是以陶瓷表面的釉色而闻名的,雨点釉就是其中的一种。雨点釉的专业术语为油滴黑釉,其相貌类似油滴漂浮在黑色瓷釉上。雨点釉是山东淄博对此釉的一个专称,因它们看似如雨点散落在乌黑的釉面上而定此名。此釉原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名贵釉色。据史料记载,它产生于宋代建阳窑的茶盏中,除福建建阳外我国先后在山西、陕西、河北包括山东等地都有过烧制。但是在古代雨点釉的烧制有许多偶然因素,古人仅凭当时的能力无法控制它的生成规律。

因雨点釉烧制难度大,古代成熟的烧制此釉技术没有被传承下来,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烧制和问津。雨点釉陶瓷在古代是斗茶的名器,当今成了收藏家们争抢着收藏的珍品。目前仅在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内有少量收藏真品,普遍百姓想使用名瓷雨点釉是如何也不敢想象的。上等的雨点釉釉色深重,釉底乌黑亚亮,釉面平整银色的星点饱满均匀,晶体圆大闪亮发光,能给人以深厚、宁静、高雅、神秘的感觉。如用雨点釉茶具盛水饮茶,银色的雨点还会反射出金色的光亮,更会让人感到高贵和奇妙。据《山东陶瓷志》介绍,自上个世纪30年代起淄博的陶瓷艺人对此釉开始了研究、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上个世纪末,方益鸣作为一名毕生致力于陶瓷研究的艺术家带领自己的学生,对此釉又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科学实验,经过3年多不断地摸索,做了1000多次试验,最终烧制成功。其中一件43厘米的雨点釉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建国50周年之际收藏,并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另有两件成品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收藏。完成这一套成熟的烧制技术以后,他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改良,并形成理论成果,无偿地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广泛地被同行采纳,最终降低了成本,使“雨点釉”由一件奢侈品成为普遍的艺术品,从国之收藏珍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得起的艺术佳品,推动了陶瓷行业向前发展。

推动日用陶瓷引领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1973年10月的一天,方益鸣从父亲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枣庄陶瓷二厂为了赶一批出口的任务要从社会上招收有美术基础的合同工人去厂里做陶瓷画,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于是他瞒着父亲去应试,从此就步入了陶瓷艺术的行业。从1973年开始就业陶瓷艺术工作,方益鸣从陶瓷彩绘,工艺制作开始,不断地学习陶瓷、教授陶瓷、研究陶瓷、评选陶瓷和制作陶瓷,终生与陶为伍,视陶为伴,他热爱陶瓷,崇尚陶瓷,敬畏陶瓷,一生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緣,陶瓷似乎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音符。

方益鸣不仅毕生致力于陶瓷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推动着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且致力推动着淄博日用瓷的快步发展,使日用陶瓷引领整个陶瓷产业实现凤凰涅槃。如果说淄博陶瓷是中国现代陶瓷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淄博日用瓷无疑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是对淄博日用陶瓷最高的的褒奖。进入新时期,淄博日用陶瓷以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和厚积薄发的魄力,成为引领淄博陶瓷产业实现凤凰涅槃的排头兵。

方益鸣经常带领自己的学生深入到当地的陶瓷烧制车间,指导陶瓷烧制技术,淄博日用陶瓷不管是文化底蕴还是科技含量,代表着当今国内的最高水平,这与方益鸣这样一大批陶瓷艺术大师们的亲力亲为、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以及茶叶末釉和雨点釉,是淄博陶瓷引以为傲的结晶。”方益鸣说,“这些陶瓷品种或技艺的出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奠定了淄博在陶瓷界里的历史地位。”

方益鸣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对陶瓷技术进行创新和攻关,每每看到陶瓷科研人员在技术上取得进步时,他都十分兴奋,近30年来,淄博陶瓷烧制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有很多重大突破,先后研发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瓷、鲁光瓷、合成骨瓷等新瓷种,这些瓷种至今仍然是全国日用陶瓷市场的主打品种,为国民生产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受国际市场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全国日用陶瓷的出口呈现大幅度下滑,淄博日用陶瓷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也下降了23.08%,但税收和利润实现逆势上扬,同比分别上涨15.28%和8.82%。面对市场的变化,方益鸣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市场的升级,在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当代社会,人类的消费需求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种消费理念的变化在陶瓷产品上的变化应该是赋予日用陶瓷更多的艺术价值,为陶瓷商品注入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方益鸣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陶瓷研究的经验,判断陶瓷行业现在有两种情况,一是陶瓷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各种日用陶瓷制品创业,他希望在目前这样一种国际市场环境下,要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生产更多高文化附加值的商品。二是还有许多个人的陶艺工作室,他希望他们放开眼界,不仅只搞自己的创作,也要面对市场,做出更多有创意的精细的艺术品。用工匠精神推动日用陶瓷引领产业实现凤凰涅槃,方益鸣信心满满。

运用“两匠精神”百味情感融入创作

方益鸣认为,陶瓷行业要快速发展,而不是陶瓷艺术大师快速发展,因此他希望要把陶瓷界前辈们优秀的工艺技术,优秀设计,人文精神恢复、保护、继承下来;要用心研制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作品;陶瓷艺术大师们要无私地把各自的好方法、好经验、好作品广泛地向社会传播,行业内进行公开地交流与研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艺术大师的发展。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中说:“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反映。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情感,不同情感又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以符合全体的要求与需要。”方益鸣自嘲自己不是什么陶瓷大师,自己仅是一个传授了36年陶艺技术的“教书匠”,同时是一个做了44年陶艺创作的“陶工匠”。恰恰是这“两匠”所隐含的“工匠精神”,使方益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现代陶瓷的创作中,才创造了他在陶瓷行业辉煌的艺术人生。

从陶艺的角度看,陶艺家的情感活力与对象之间的感性形式是密不可分的,陶艺创作是以陶土的特殊材质结合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家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体验到这些感情。”方益鸣则更加自由地将才思与情感移植于陶艺创作的融合之中,以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方益鸣身上具有一个优秀的陶艺家最最可贵的职业情感,方益鸣在创作中从做什么到怎么做,动手之前都会有一个久思熟虑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感受、体验、认识、构想、创作的整个过程是贯穿始终的,是真挚的情感。马蒂斯曾说:“人没有热情怎么能创造艺术品呢?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家或多或少主宰着他自己,但激发他们工作的是热情。”方益鸣的责任与使命就是热爱生活,感悟自然,在创作作品时,他只有达到感情的升华,把自己对艺术创作强烈的使命感融入到时代的感情之中,把个人体验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所有普遍感情的时候,才能获得深刻的思想光辉,才能用“眼中之象,脑中之意,手中之器”表现出时代精神、民族之魅力,才能将高尚、真挚、热烈、纯真的时代情感渗透到陶瓷艺术创作之中。

方益鸣常常通过自身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融入到整个陶瓷的创作过程,因此看他的作品其实也是看他的人。方益鸣常常有意识地走出创作室,深入到生活中去體验、感知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事,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并引发创作的冲动。所以情感的集聚、浓缩、迸发是方益鸣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方益鸣在生活中的经历引发的情感激起创作的冲动,推动形象思维,使情感升华和物化。

致力宣传中国传统陶瓷文化

2016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给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上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量的古代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文化对陶瓷艺术的深刻影响,方益鸣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在淄博建一所陶瓷艺术博物馆,用陶瓷文化来承载着社会教育功能,使民众的知识扩大,趣味向上。满足了人们对陶瓷探知的诉求,或观赏陶瓷艺术品,或鉴赏陶瓷文物,或学习知识,或休闲娱乐,成为普通群众接收知识、感受文化、愉悦精神的平台,成为认识淄博城市历史、感悟淄博城市辉煌的窗口,成为寓教于乐、教化群众、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场所。

方益鸣曾经撰文指出,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考古资料表明,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器是河南新郑、河北武安等地的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据碳十四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习惯上把新石器时代到夏以前的陶器称为原始陶器。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原始陶器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摩尔根说过:“当我们按时间和发展顺序向上溯而按人类进步水平向下看的时候,人类的发明是越早越简单,越早越同人类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从出土的中国原始陶器看,其丰富的装饰纹样,并不是单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更加神圣的目的创作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某些自然现象不理解。原始人尚未形成自我意识的时候,在观念上是物我同一的,往往把自己与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形成万物有灵的神秘观念。为了表明敬意,或求得神灵的保佑,就在祭祀仪式用的陶器和日用陶器上用图腾符号装饰起来。所以说美丽的彩陶纹样其实具有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意义。据我国人类学家考证,仰韶文化的螺旋纹其实就是鸟图腾,三角几何纹就是鱼图腾。再如马家窑文化的蛙纹、鸟纹等,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龙纹、蛇纹、兔纹、饕餮纹、蝌蚪纹和裸体人像图案等也与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密切相关。方益鸣认为,凡彩陶之装饰不论繁简、具象或抽象,都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义。

方益鸣所教授过的学生至少有1500人左右,培养出来的陶瓷专业学生有400人左右,具有代表性的如岳孝清、陈玲范已经是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郑玉奎是国家级陶瓷设计大师,安立华是正教授级研究员,许刚是山东最年轻的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方益鸣作为一名普通的陶瓷艺术大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对自己学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不要改行,要形成全力,与自己一起用微薄之力推动淄博的陶艺教育,推动中国陶瓷业的发展。

推荐访问:陶艺 毕生 融入 创作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