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

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从世界遗产的视角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一种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它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2-0237-04

程 云(1957—),男,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景德镇学”的研究;乐茂顺(1961—),男,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邵 奇(1983—),男,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助教,主要从事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江西景德镇 333001)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及其特征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

陶瓷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采和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凝聚成了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美仑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景德镇名声大噪,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逐渐确立了“瓷都”的历史地位。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和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巨大魅力。[1]从表现形式来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为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器物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2](P21)从某种意义上说,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景德镇自古以陶瓷工艺著称,陶瓷文化是本地的特色。陶瓷文化既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3]

纵观景德镇几千年制瓷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镇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景德镇的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等。[2](P21-38)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土壤。景德镇陶瓷文化反映了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审美趣味等。它一方面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形成了独有的特征。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特征

1.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权威性。据《南窑笔记》记载:“其冶陶始于季汉”,这就是说早在公元1至2世纪时,此地就已烧造陶器。两千多年来,窑火延烧不断。悠久的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近代独具匠心、各领风骚的各派陶艺家的优秀作品都为景德镇陶瓷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同样展现着浓郁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独具特色的资源。

2.陶瓷文化及其遗存历史悠长、体系完整。景德镇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在两千余年的制瓷历史中,每个朝代景德镇都留下了宝贵的陶瓷文化遗产。[3]除了考古发现的窑址外,还有散落全市的古代瓷业作坊、高岭古矿、瑶里古瓷业、昌江水系、东埠和三闾庙古码头,及古作坊、古窑房、古瓷业等,并且有关陶瓷的文献、诗歌、民谣、民俗、传说等都十分丰富。

3.制瓷工艺精湛,驰誉国内海外。景德镇瓷业分工细腻,产品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方面的广泛需要,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甜白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

4.开放兼收,兼容性强。东晋人赵慨深谙制瓷技术,后来隐居景德镇,景德镇瓷工拜他为师,使制瓷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南宋时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景德镇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化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并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了欧洲油画装饰技巧。在陶瓷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远销到欧洲、非洲,形成“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4]

陶瓷的牵涉面非常广,它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外贸交流、政治体制等方方面面都发生联系,对人类的进步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是人们了解历史的一面很好的镜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陶瓷遗址及其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文献资料作为一种载体,客观地记录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演进的原貌,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岁月的侵蚀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多重冲击下,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也在发生嬗变,有的正在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迅疾地消失。因而加大研究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以便动用整个国际社会的力量来保护这些具有普遍价值的珍贵遗产。世界遗产,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存。《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5]

《公约》第一条对“文化遗产”作了明确界定:(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布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造景观合二为一的遗址以及包括有考古遗址区。[6](P329)在《公约》施行之后的10多年内,缔约国普遍感觉到《公约》仅把有形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全部内涵远远不够。事实上,人们在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时候,无形文化遗产也在悄然消亡。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遗产进一步划分为物质遗产(Tangible Heritage)和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1989年11月在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要求会员国对非物质遗产给予极大关注。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至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联合国的文件当中。

截止2007年,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共有36项。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5项,文化景观1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2项。[7]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千年沉淀下来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手工业文化,包括原料开采、工艺流程、行业制度、名匠名人、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作坊、瓷行、生产习俗、行规、市场、窑神崇拜、御窑、民窑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装饰文化、工艺文化和与陶瓷行业有关的民风民俗文化等。众多的陶瓷文化古迹,如高岭、东埠古村、溪边的水碓、千年红塔旧城、古窑厂、湖田古瓷窑遗址、瓷器街、三闾庙、龙珠阁御窑遗址、沿河的古码头等,都是景德镇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还有与陶瓷生产相关的民风民俗、节日文化等,如窑神崇拜、开红禁、开黑禁、写书薄、买扁担、做春窑、扯八中、扯尾巴、撞火窑等。[8]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在对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能为一种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世界级遗产。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从世界遗产的视角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的超疆域性正好印证了文化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财富这一客观规律。景德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好地研究中国陶瓷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对陶瓷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正在逐步分层展开,许多学者分别从社会学、人类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经济学、哲学、美学等视角来发掘景德镇文化宝藏。从世界遗产的视角来看,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文化意识。其中以皇权意识为例,最典型的,莫过于官窑。

景德镇陶瓷中的龙纹就是皇权意识的体现。宋代景德镇以青白瓷或称影青瓷著称,龙的装饰手法是先在坯胎上刻划龙纹后施釉,在青白润泽的釉层下隐约展现龙的身姿,造成神秘、渺远之感,暗寓皇权、神性和天意合一的内蕴。元代的龙纹则一改宋代的素静儒雅之态,变得威猛、奔放,细颈长身,双眼圆睁,目光熠熠,野而不驯,生机勃勃,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崇文”、元代“尚武”的不同思想。龙纹形象在封建社会是皇权的象征,据《饮流斋说瓷》记载:“瓷花之有龙,盖自宋定始,明代绘龙者指不胜屈,大抵龙象至尊,为中国历史以来之古说久矣。”瓷上画龙从宋朝的贡瓷开始,就被朝廷所独揽了,由此可见封建朝廷皇权等级观念的森严和专制。

景德镇的御窑文化包含了更多的皇权意识。景德镇瓷器因深受宋真宗喜爱并赐以年号命名而名声雀起。元代又设全国唯一的瓷业行政管理机构——浮梁瓷局,对景德镇瓷业进行统一管理。据文献记载,元代的宫廷用瓷和政府用瓷,都是元朝政府根据将作院所属的画局提供纹样粉本,交由浮梁瓷局制作的。明洪武年间,在景德镇又设立了专门为皇室生产御瓷的御器厂,以皇室的需要和喜好来进行生产。

中国历代帝王都喜爱瓷器,明清帝王更甚,并严格规定了用瓷制度,上自太后、百官,下至贫民百姓都不能逾规。《明英宗实录》卷49记载:“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嫡戍口外。”还禁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

在皇宫中,对颜色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在各种颜色釉瓷中,黄色是皇权的象征,是皇帝用瓷的专色。黄釉瓷器是明清宫中专用瓷,决不允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庆时期,也禁止民间使用,民窑即使用金彩也不可用黄釉瓷。据史料考证,在明皇宫中,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用黄釉瓷,皇贵妃的用器物则外壁为黄釉,内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用黄釉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明清御器烧坏或者破损都要造册报知朝廷,特别是黄釉瓷器,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这也体现了御窑生产和使用中的皇权意识。

除釉色外,皇权思想还在造型、装饰、工艺技术等多方面影响景德镇的陶瓷。明宣德皇帝热衷于斗蟋蟀,因此,“宣窑蟋蟀盆,状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帝王的喜好使宣德时御窑蟋蟀罐品种造型花面多样,丰富而又精美。宣德后期相继有斗彩、古彩、粉彩等各种各样的蟋蟀罐问世。康熙偏好董其昌的书法,所以康熙瓷器上的书法多仿董书之风,乾隆偏爱赵孟焠的书法,其时瓷器上多仿赵书之风。从现存清廷档册中看出,御器厂烧造从瓷器的胎骨粗细,式样到釉水颜色、落款,都由钦旨明定。

明、清设立御窑,直接生产瓷器。历代帝王随自己的喜爱和嗜好而生产各种造型和装饰的瓷器。因为这样,御窑所产瓷器,反映了各朝代皇帝的爱好和观念。这些观念在当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艺术风貌,影响着全国和全社会。元代尚白、明代尚青花和红黄等色釉,清乾隆尚繁,这都成为一时风尚。清雍正不喜欢宝月瓶,曾下令禁止烧造;不爱墨菊花和藤萝花,也亲谕“不必再画此花样”。清乾隆自命是风雅人物,在他的倡导下,一时间瓷器笔筒、墨床、镇纸、印泥盒等各种文具应运而生,并将其所作诗句也以“御制诗”名书写于瓷器之上。除此而外,明、清两代皇室都有不少宣扬自身至尊至贵和祝愿祈祥的款识,如:“天下太平”、“六合同春”、“福寿康宁”、“万福彼同”、“百鸟朝凤”、“八仙朝圣”、“百兽之尊”和“天地一家春”等等。“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各地民窑也大量生产上述款识的瓷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各朝代的文化发生碰撞,积淀下了典型中国式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已经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景德镇丰富的陶瓷遗存保留了丰富而生动的社会文化信息,可为考察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提供实证性依据,反映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以多样的文化形式和遗存,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弘扬的实质都是中国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从,2003,(5).[2]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3]何裕宁.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形象设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4]马玉玲.挖掘陶瓷文化内涵推动瓷都和谐发展[N].光明日报,2007-07-29.[5]习罡华.试论景德镇陶瓷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6]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EB/OL].http: //news. xinhuanet.com /zilia0 /2003-07/03/content—951834.htm.[8]李兴华,胡菁惠.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J].中国陶瓷,2003,(5).

【责任编辑:俞 晖】

推荐访问:景德镇 文化与 世界文化遗产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