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投入在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编号:05YB097)

◆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知识投入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增量知识的投入主要依靠大量移民手段实现,存量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知识投入,才确保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获得了工艺技术支持,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瓷器制造地。

关键词:特色产业集群 知识投入 景德镇陶瓷

现阶段,关于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除了少数几篇论文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进行探讨外,学者们主要是从历史学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就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中知识投入的类型、投入的途径及其所起的作用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其形成、发展的缘由。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中知识投入的类型及特征

按照知识跨越时空在组织和个人之间的转移程度,可划分为两类,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调查显示,企业中90%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不足10%(臧良运,2004)。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在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受到区域外陶瓷文化的影响。基于这种状况,除了可以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外,又可以按照知识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将之划分为存量知识和增量知识。存量知识是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自身业已存在的知识,增量知识则是自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外转移而来的知识。二者之间虽然有区别,但界限有时是模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量知识将转化成存量知识,存量知识也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某种发明或技艺失传后经过后人的努力得以重现)重新以增量知识的形式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存量知识、增量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关系是互逆的。存量知识既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不仅隐性知识有可能是存量知识,而且,显性知识也可能是存量知识。同样,增量知识既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不仅隐性知识有可能是增量知识,而且,显性知识也可能是增量知识。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中知识投入的途径及作用

所谓的知识投入就是知识从集群外部转移到集群内部以及集群内知识扩散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引进和扩散过程,也即知识的转移。知识从集群外部转移到集群内部的途径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种类型。宏观途径主要是通过全球或全国生产网络和产业链转移带来的知识转移;微观途径主要是通过专业生产市场和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知识转移。集群内知识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裂变;从集群内市场学习(模仿创新);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产生的知识扩散;通过价值链进行知识扩散;群内各组织间人员流动产生的知识扩散(郑健壮、吴晓波,2004)。陈剑锋、陈洋(2003)则将知识流动的途径归结为网络-地方生产网络、关系网络、全球生产网络。这也是现阶段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知识投入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交通、通讯条件比较落后导致了较高的交易费用,知识投入的途径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增量知识的投入主要依靠战争等手段实现,存量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制度安排实现。

总体讲,战争时期的知识投入集中表现为战乱导致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其中尤以两宋战争最为显著。两宋战乱造成江南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实现了主要陶瓷市场从北方向南方的空间位移。从景德镇在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瓷业从业人员籍贯变动看,流动人员、移民是景德镇陶瓷保持活力并不断取得进展的极端重要的因素。大量熟练劳动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的相继进入,给景德镇瓷业充实了大批技术力量,中断了知识积累的自然进程,加速了景德镇与外地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技术交流,使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新的提高。宋、元时期,景德镇瓷业逐渐吸收、聚集省内外各大著名瓷窑的优点和长处并有所创新,最终导致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并在元朝得到初步发展;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进入大发展、大创新时期。这样,景德镇在既有的存量知识基础上,又不断吸引外来技艺,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促使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和品种的丰富多彩。

景德镇正是获得了大量足以支撑其陶瓷工业发展的所有各种增量知识,从而确保了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国陶瓷工业中的地位,最终改变了我国整个陶瓷工业的格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瓷都。

知识投入在和平时期则集中表现为官窑及匠族制度的实施。从宋代在多处建立官窑,到元代开始景德镇成为官窑唯一所在地,时间长达500年。官窑直属中央,凭借中央政府的力量对陶瓷资源进行全国性的配置,集中了全国最优秀、最熟练的工匠,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工艺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御(官)窑厂,创烧出了许多前代和同期民窑难以烧制的新品种,在继承和创新方面,都执时代之牛耳。这种独特的优势是其他陶瓷产地所没有的。这是景德镇在长时间里成为并保持中国乃至世界制瓷中心的关键。

明朝御器厂建立后,吸取元朝宣红失传的教训,改良知识投入体制,对景德镇陶瓷手工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在唐宋对工匠别立户籍的基础上,将景德镇本地户籍的陶工按照水火金木土五行编制起来,“报开民族轮供”,史称“轮班匠户”。他们隶属匠籍,按族分工,按族掌握制瓷过程中的某一项主要工艺,世代服役。家传其技,秘不示人。由于他们世代袭技,保证了技术工艺经验特别是隐秘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技艺水平较高,解决了御器厂对于高新技术的要求。可以讲,匠族制度保证了技术积累的延续性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既有利于存量知识的传承,也有利于增量知识的创造。

知识投入的途径还有学校和行帮制度。在唐宋时期,景德镇就建有新田书院和长芗书院,元代修建了双溪书院。到了清朝,景德镇已处处有塾学,镇里镇外有书院,据不完全统计,藏书较多的书院就有29个之多,如莲花塘边的绍文书院、求知弄的青阳书院、莲社北路的古南书院等。这些书院其中的一项功能就是传承有关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制瓷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产销活动呈现典型的网络化,具有高度组织化特征。其组织形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的匠族,按照行业分工的行会,具有地域特征的帮。作为匠族替代物出现的行帮,体现了浓厚的乡族关系。乡族袭承技艺,打破了以往家族世擅技艺的狭小范围,扩大了技术的传袭面,降低了整个集群知识投入的培训费用,有利于瓷业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成长。

综上所述,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Cohen and Levinthal,1990),集群竞争力同样来源于知识(郑健壮、吴晓波,2004)。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知识投入,确保了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在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工艺技术支持,在长达500年的漫长岁业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瓷器制造地。从这个角度讲,源源不断的知识投入本身就成为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善庆,叶小兰,张金隆.特色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

2.刘善庆,叶小兰,陈文华.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兴衰[J].经济师,2007.1

推荐访问:产业集群 陶瓷 投入 作用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