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日软件外包 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

摘 要:根据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带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应对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构建策略联盟突破规模瓶颈、人才瓶颈和知识产权障碍,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型软件人才,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对日软件外包;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83-06

外包(outsourcing)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Gary Hamel和C.K Prahaoad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之后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2006年,全球范围内的离岸外包总规模达到8 6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软件、金融等领域。全球软件外包业务总量已超过1 000亿美元。印度、爱尔兰都通过承接国外软件外包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年来,由于成本问题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软件外包开始向中国转移。

一、相关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这一商业形式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产品内分工理论。产品内分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盛行。克鲁格曼(Krugman,1994)将产品内分工现象描述为“分割价值链”(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并分析了在全球领域内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同时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其在全球化价值链中的地位不会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产品区段全球分工生产是一个“双赢”(Win—win)的过程。接着克鲁格曼(Krugman,1995)又在重新审视全球化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基础上指出全球贸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扩张。琼斯和科尔斯克维斯基(Jones & Kierzkowiski,1990)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称之为“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并得出结论:服务活动对于展开产品内分工是十分重要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是推进生产过程分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昂特(Arndt,1997)利用国际贸易常规分析技术对全球外包(Outsourcing)和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如果外包在劳动力非充裕国和劳动力充裕国之间发生,并且有同时的产品内分工,将同时提高两国的就业和工资率;此外,外包还可以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也开始研究“全球生产组织”(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和“外包” (Outsourcing)现象,这也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新的基石。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和组织理论,结合博弈论方法,将国际贸易理论涉及到的微观基础表达得全面而清晰,尝试从根本上解释世界范围内产品内分工经济现象的真实原因及其对世界贸易模式的影响。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罗斯曼和海尔普曼。

目前多数关于外包理论的研究都是针对发达国家,即发包国的经济影响而进行的,关于外包对发展中国家即承接国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些理论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发达国家生产外包对于其国内福利分配及其贸易模式的影响,但很难解释与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福利及其贸易模式变化问题。

二、中国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它以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的特点,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和扩大软件出口,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带动中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正式确立软件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以来,中国软件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0-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从593亿元增加到4 8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中国的软件产业普遍规模较小。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7.52%,而同年,美国、西欧、日本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9.19%、29.59%和10.70%。中国软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软件收入前100家企业销售收入平均仅为1亿多美元。软件产业只有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走向成熟,而外包则是提升国内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成熟度的最好方式。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的1/3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我们应当抓住全球软件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承接软件外包带动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在国际竞争中站稳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培育出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软件企业。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软件企业都将目光投向外包市场。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2007-2011年预测与分析》,2006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1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8.4%;预计该市场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37.9%,规模增长近5倍。2006年,日韩市场仍然是中国软件离岸外包的主体市场,贡献近56%的收入。

三、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的现实意义

日本是中国软件外包第一大国,而中国也是日本软件外包最主要的对象国。在中日两国之间发展软件外包,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课题,更是为中日两国带来双赢的好机会。

(一)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具有广阔的市场

就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而言,日本市场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外包市场,其规模非常庞大。2005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达399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413亿美元,今后5年内将保持年均3.4%的增速,到2011年,日本国内IT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89亿美元。①2006年,日本软件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为459亿美元。②由于地缘接近、人才丰富、文化相似、语言优势及成本低廉等因素,与印度相比,中国承接来自日本的软件外包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日本软件对外发包的最大基地,在目前日本软件的海外发包总额中,流向中国的比例高达约60%;2005年,日本软件业对华发包规模增长42.8%,2006年则超过50%。③

日本的软件企业近年来不断地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中国来,一方面是在日本本土开发软件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不足。在日本,一个有2年~4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年薪平均在3.5万美元(约合400万日元),在印度,同样水平的程序员年薪约1万美元,而在中国只有5 000美元左右,除去管理费用和留给中国软件企业的相应利润之外,把业务外包移到中国至少可以节省60%的成本。因此,许多日本企业都把一些低附加值却又耗时耗力的业务如编码、单体测试等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并因此在与日本国内的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价格优势,这也迫使其他企业也只能将业务外包来降低成本,同等竞争。

人才是IT行业需要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在日本,IT行业的人才缺乏尤为严重。一方面,日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IT人才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把一个新人培养成真正的软件人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IT行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日本的多数软件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危机;另一方面,日本的软件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往往会在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很详细的工作,追求细节和质量是日本软件的一大优势,但这也导致了日本软件企业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擅长分析、设计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做具体的编程操作的人才却很少。这也是日本企业不得不将其业务外包的一个原因。现在许多日本软件企业不仅将其业务的一部分发包给中国,还经常从中国调用软件人才到日本去直接参与软件编程工作,这也是外包的一种形式。即使是雇用一个优秀的中国程序员到日本去工作,日本企业仍然能节省不少成本,这些外派工作人员在日本能拿到的月薪大约有20万日元左右,而一个本土程序员在新入社时的月薪平均都在30万日元左右(包括分红),同时企业还不必为这些外派人员负担任何的社会福利。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5年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14家日本公司中,有54.8%的公司表示计划扩张他们在华的现有业务。日本的几大IT巨头如NEC、富士通、日立、野村研究所等近年来对华软件外包都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此外,NTT DATA有关人士也表示,“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将许多软件编码业务委托给中国公司;而且我们将在软件设计和综合测试方面加强与中国公司的合作。”④目前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占日本IT服务市场的比重不及1%,因此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市场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预计未来几年对日软件外包市场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

(二)日本对华软件外包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软件开发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如需求定义和分析、软件功能设计、编码、测试,等等,日本企业通常都只是将业务流程的底端分离出来外包给其他国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日本的软件项目经常被分解成几个模块,然后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管理难度低的部分外包给中国的企业,而核心的、高端的设计和系统的集成测试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日本发包商在给中国企业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都有很详细的文档,中国的软件工程师只要对着文档编码就可以,根本不知道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系统完成后的整体运行情况如何。这样,中国企业通过完成软件外包项目,除了获得直接的资金收益外,很难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中国软件企业外包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一状况开始有所改善。日本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是将低端的编码程序分给中国企业,而重要的管理任务全部都保留在日本进行,不能够彻底地降低成本。日本的一些企业用户开始和中国软件开发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希望中国企业能多做一些设计方面的工作,甚至要求中国开发商与其一同承担项目风险。对中国企业来讲,能够参与到软件上游的设计和分析工作,既可以拿到更高的利润,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三)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处在成长期,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转移无疑是我们发展的重大机遇。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是丰厚的利润:从2000-2006年,中国的软件企业数量由1 359家增长到12 374家,软件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150%)远远超过软件产业整体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5%),严重摊薄了软件行业的平均销售额和利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10%,而盗版软件和免费的网络资源更加压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承接日本的外包业务通常都可以拿到30%的利润,而且回款周期短,信誉有保证。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外包,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到日本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相应的国际化标准,积累做大软件项目的经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为别人做项目的同时要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上,70%都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日本只占到10%,因此,进入欧美外包市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阶段通过对日软件外包积累经验,可以为将来开拓欧美软件外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认为:中国软件应该有一个10年的发展期,3年~5年内拿日本单子锻炼队伍,5年后进入美国市场,10年后和印度竞争,之后才有可能做自己的软件。”⑤

(四)中国政府对发展软件外包的政策扶持

中国各级政府、各级软件行业协会都高度重视软件外包(出口)工作,这为软件外包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有12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其中也提到了外包服务。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近日表示,信产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软件外包的政策措施,从出口信贷、促进企业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训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建立海外市场开拓服务体系,提高软件企业的外包能力,促进软件与服务联动出口,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⑥抓住国际软件和软件外包出口的机遇,促进中国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点已经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达到共识。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将软件外包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软件产业各种优惠政策。

四、克服障碍,发展对日软件外包

近年来,中国的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业务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一直是带动软件出口和提升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但是,软件外包业务远远还不能形成一个产业,它的发展最初是单纯的由于利益驱动,行业发展没有一个很长远的规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国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初期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从软件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中可见一斑。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增速落后于制造业的现象,全年软件业发展速度为22.9%,低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偏低,主要原因:一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基于整机制造业的嵌入式软件发展空间亟待新的拓展;二是软件外包能力仍需增强。⑦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主要受到规模、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清除这些障碍。

(一)通过兼并重组和构建策略联盟突破规模瓶颈

中国的软件行业发展到今天,软件企业遍地开花,但90%以上都是100人甚至几十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人员规模上千的寥寥无几。在2007年5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超过60亿元的4家,超过30亿元的8家;而作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务龙头的东软集团的软件收入仅为26亿元,这与国际上大的软件外包商的规模相差甚远。规模小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是业务能力不足,技术覆盖面也比较小,拿不到大的订单;其次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更没有机会通过承包高水平的业务外包为自己积累经验,扩大规模;再次,从整个行业角度讲,由于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小,布局分散,很难形成标准的行业规范和竞争秩序,一些小的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竞相降价,恶性竞争,而自身的管理和技术都跟不上,软件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在与日方合作中丧失信誉,对整个软件外包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后,由于规模小,没有能力承接大的项目,这样就很难在本行业界中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将严重限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目前中国软件企业在寻找日本发包商的时候没有充足的信息和通畅的渠道,日本企业选择开发商时只能以企业的规模、知名度和以往的外包业务经历作为评判标准,这使得规模小的软件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脱身。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发展已遭遇规模瓶颈,通过行业内兼并、并购以扩大规模势在必行。2005年年底开始,从北京、上海到山东、大连的软件园,一股并购整合的风潮正在兴起,大展、海辉软件、软通动力、文思创新、博彦中讯、浪潮等公司均完成了数起购并,有的企业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中软国际继2006年5月收购创智国际、7月收购北京正辰科技公司之后,又于2007年1月上旬,以4.29亿收购了上海和勤环球资源有限公司,使人员规模上升到3 500人,跻身国内三甲。⑧在政府政策引导下,软件外包行业走向集中将成为趋势,在最近两年内将会加速整合,而类似的企业兼并、并购在未来仍将频繁发生。

除了企业间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并购之外,通过建立区域性策略联盟也是帮助软件企业摆脱规模困境的有效途径。策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企业组织在面临变动的、复杂的、竞争的以及挑战的环境时,为了解决技术、人力、财力、生产力以及行销力等困窘的情况,以提升组织竞争力、建立合作优势为目的,而与其他企业组织相结合的行动(江明修、许世雨、刘祥孚,1999)。策略联盟不同于兼并、并购,是不同企业间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相比并购而言,策略联盟更灵活,更能保持小企业的独立性。以重大的软件外包项目或大额软件外包出口订单为依托,在区域内组建起企业策略联盟,合作承接大的外包项目,做到一家接单或总包,多家参与或分包,共同分享利润,共同承担风险。以大的企业联盟做信誉担保,中小企业更容易接到外包项目,同时节省了自己独立寻找项目的成本;各个企业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便于在企业联盟内部建立起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以保证外包质量,提升联盟的信誉度。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目前中国已建成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目的就是为了推动软件企业以软件科技园区为依托,通过构建区域性策略联盟而扩大规模,增强中国软件外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型的软件人才

软件开发不同于普通的制造业,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人文因素。软件的离岸外包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沟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交流,二是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中国企业要想很好地完成外包项目,甚至更多地参与到软件的设计、分析当中去,就必须要深入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以及行业规则。而沟通的主体是人才,虽然中国目前拥有大量的程序员,而且每年都会有来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几十万,但是真正能适应和从事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日语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熟知日本IT企业的软件开发规范、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工程师。

随着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并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目前许多IT培训机构都开设了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训项目,大力培养能够赴日本或在国内对日外包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语+软件技术”的综合性人才;还有许多软件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吸引更多的留学日本并在日本IT行业具有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回国工作是对日软件外包发展的重点,因为如果没有亲身在日本工作的经验,是很难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范的。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5月1日,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8.05万,占在日本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总数的2/3,其中不乏有毕业之后在日本IT行业就业的精英。建议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联合力量,通过猎头公司建立留日软件人才库,一方面为在日本IT行业拥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中国留学生与国内对日软件外包大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吸引这些人才回国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每年的留学生招聘会,建立留日中国学生的资料库,对这些人才的发展进行跟踪;并通过对留学生进行软件外包行业的宣传,鼓励更多的留日学生选择在日本IT行业工作几年后再回国发展,为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发展软件外包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软件的发包方在软件的外包过程中,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有时需要向承包方提供其核心技术。由于软件的可复制性,在软件外包业务中,软件核心技术的保护异常困难和复杂。即使软件企业把其核心技术通过专利或技术秘密来加以保护和控制,仍然有被侵权的风险。在软件外包合约中,发包商和承包商最主要的信任基于双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因为发包商等于将自己的技术秘密向承包商公开,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和协调措施,发包方的商业秘密将会随软件开发的外包而快速流失,给发包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软件外包业务的承包方,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同样重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自己实力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只有我们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维护开发商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这一有效手段来维护我们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软件外包业务取得更大的发展,更能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健康成长。

中国政府已经在知识产权特别是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相比欧美、日本乃至印度还相差甚远。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意识方面,我们比印度落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巨头不愿意将软件发包给中国企业的主要原因。从国家角度讲,我们必须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出台专门针对软件行业的知识产权制度法规。从软件外包企业角度讲,在与国外发包商合作过程中,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在软件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坚决保护发包方的知识产权。在与发包方签订合同时,要将知识产权保护及其不泄密协议详细写进合同,使对方确信其保护知识产权的许诺,并要求所有员工严格遵守,同时建立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与员工签订违约协议,阻止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外泄。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发展我们的核心技术,而不是始终依赖于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中国的软件业发展,也必须要独立。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发展软件外包和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五、结论

全球软件产业的国际转移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中国在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两国在软件外包方面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日软件外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障碍。中国软件企业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兼并重组和构建策略联盟等途径突破规模瓶颈,不断培育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型软件人才,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日软件外包带动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培育出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软件企业。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日本IT専門調査会社(IDC Japan)《国内ITサービス市場予測》2007年4月2日https://japan.cnet.com/research/column/market/story/0,2000067181,20346361,00.htm。

②数据来源:日本社団法人 電子情報技術産業協会(JEITA)《2006年度ソフトウェアおよびソリューションサービス市場規模調査結果について》 2007年6月14日 https://it.jeita.or.jp/statistics/soft_sol/h18/index.html。

③蔡拥军,徐扬:《中国已经成为日本软件对外发包的最大基地》http:/20070614/n250578312.shtml。

⑦《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

⑧陈亮:《软件外包拐点》,互联网周刊,2007年2月5日。

参考文献:

[1]曾铮,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历史沿承及其范式嬗变[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1).

[2]张苏﹒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1).

[3]刘栋﹒国际软件外包:中国IT企业的发展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4]胡万进﹒中国软件外包国际化遭遇瓶颈[J]﹒信息系统工程,2006,(9).

[5]闫辉﹒对日软件出口梦想[J].程序员,2003,(9).

[6]陈亮﹒软件外包拐点[J].互联网周刊,2007-02-05.

[7]杨昌荣,柳哲﹒构建企业联盟促进软件外包规模化[J]﹒中国外资,2007,(3).

责任编辑:焦世玲

责任校对:何 军

推荐访问:外包 中国 对日 国际竞争力 软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