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办学方向,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已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一定理论基础,富有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自学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9-0022-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和双证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调整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运作系统。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的专业,培养特色的学生,着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

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变化快,创新能力强,涉及技术领域繁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产业是一个人本产业,人才需求量大、涉及专业面宽、培养周期长、流动率较高,特别是对具有独立的不断获取和创新知识、信息能力的高级人才需求高。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快,信息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因此,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度创新性的行业。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信、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信息产业的这种高度创新性。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投入,依赖于大量高水平的、创造性的人才。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所需科技人员数量为传统产业的5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各行业对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相关部委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量每年将增加100万以上。市场的细化,不仅需要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的研究型人才,同时更需要大批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信息产业软件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市场对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端研究型人才持续升温,一是技能型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异军突起,需求猛增。企业既需要具备较高理论知识的计算机工程师进行研究,又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技工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两类特点已显示了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信息产业发展还要做大做强,首先要继续做大,进一步扩大产业基础和规模。到“十一五”末,要在国内建设若干个产业规模大、布局相对集中、辐射带动作用和出口能力较强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电子仪器和电子专用设备等基础产业要进一步发展,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加工和生产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信息产业人才总量必须保持相应幅度的增长。

按照信息产业部电子强国战略课题组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以软件业为例,在快速发展的2002、2003和2004年三年间,软件从业人员队伍规模分别增长6.5万人、12万人和1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5万人。预计2010年,我国软件业从业人员队伍将达到120万~130万人。[2]

二、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人员在取得从业资格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渠道,是数量最大、最稳定的来源。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部门扩大了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到2004年底,全国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90多个,在校本科生108万人,专科和高职158万人,研究生9万人。初步计算,2000至2004年,信息技术类本科、专科/高职、研究生总体入学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6.5%,未来几年信息产业所需的通信工程、软件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绝大部分将来自于各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培养的毕业生。[2]

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和更新变化的速度快,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特别是高层次的企业高级管理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依靠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盘活人才队伍存量。因此,对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后教育和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和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我国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层次结构方面,呈现橄榄型的分布,不仅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技术和学术带头人比较缺乏,而且基础层面的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以软件业为例,国内现有软件从业人员6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约有34万人。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比例结构为2.5:5∶1,人才队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更缺乏既懂开发技术又懂软件开发管理的管理工程高级人才,即软件架构与分析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件金领”。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他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2]

(二)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供给与职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供需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滞后,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还缺乏更加有效的衔接,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信息产业人才市场的调查表明,虽然信息产业人才总体需求旺盛,但是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在为找工作发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没有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由于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衰减率高的行业,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几年前还很热门的技术,现在可能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因此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目前学校使用的多是两年前的教材,更新不够及时,学生不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好像总是慢了一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软件人才培养为例,必须创建统一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难以适应软件市场化、工程化对大量应用型、开发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应从被动地满足个性需求发展为主动引领个性需求的发展。引领的依据应该是把握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动态发展。地方高校需要建立一种与地方政府、产业互助、共赢的机制来确保其对地方社会经济动态发展的准确把握。走出专业与产业的一一对应模式,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教学体系改革,注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专业知识的交融,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安排课程先后,注重课程的联系与协调,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二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开设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部分的实验实践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选做。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职学生创新性实验。加强实验室与创新产学结合,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第三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活动,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逐步推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制定出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

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办学方向,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已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一定理论基础,富有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自学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的周期是3年。第一年打专业基础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构建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提供有效支撑,为学生后续学习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年一边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同时明确应用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将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按一定的内在关联组成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的选择、组合,构建出同一专业方向的不同应用侧重。根据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方向的具体内涵的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加了适应性,紧贴社会需求,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快速性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年强化专业技能保证半年的项目培训和半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的意向及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拟定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题。通过这种针对性很强的训练,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强。

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始终以市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模式、多层次、多元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办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与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壮大自身的规模。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适应经济建设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人性化管理,改革本校课程,在教学上以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加大实习训练时间,强化技能训练。

学校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在抓住技能主线的同时,坚持全面素质人才观,同时也十分重视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技能本领,拓宽就业渠道。重视提高学生的多项技能素质,加强相关操作技能训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兴趣小组,发挥个人特色。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竞争能力。通过考工考证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社会认可。

改革用人机制、竭力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教师时,不光注重高学历,更看重能解决实际生产技术的能力。注重外聘社会名家,作为客座教授,外聘技师任操作兼职教师。在人才录用引进上,实行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为的方针。除引进人才外,非常注重在校教师的进修、提高的培养工作,除了一般的业务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外,特别注重教师的理论操作一体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依据技能型人才特点,我们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创新破难,深入教改,实行理论实习一体化。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技能素质上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在基础实验和的教学环节中,以教师引导为主;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实践环节中,将单一的校内实习模式改为“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模拟与生产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毕业实习和科技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之中。

积极引进北大青鸟职业技能教学法——任务驱动和模块化教学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变多听讲为多动手,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模块课程基本上都以项目开发为手段,按专业进行培养。通过“程序设计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大程序的驾驭能力,增强学生的程序设计兴趣,确保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和前后课程的有机联系。明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具体内容,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相一致,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相符合。在借鉴外来成果的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创设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多快好省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结语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和面向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应从被动地满足个性需求发展为主动引领个性需求的发展。面向市场,把握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动态发展。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参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zhuanti/rczl/xxrc.htm.

作者简介:高海侠(1962-),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高素质 计算机专业 技能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