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总结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全文)

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2011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抓 “十大项目”实施,牵头扎实开展企业服务百日克难行动,扎实应对中小企业金融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总结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全文),供大家参考。

工信总结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全文)


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
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抓 “十大项目”实施,牵头扎实开展企业服务百日克难行动,扎实应对中小企业金融风波,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局面

2011年, 在国家趋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我市工业经济由依靠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总体运行平稳。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073.6亿元,同比增长12.8%。在全市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制订出台《温州市重大产业“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关于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和《温州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等措施保障下,工业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380亿元,同比增长23%。截止12月底, “互学互比十大经贸项目”要求招引的10个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已有10个项目完成对接,其中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4个项目已经落地,2个项目已完成对接。全年全市工业用地出让7315亩。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继续显现

牵头编制的《温州市船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温州市新材料产业培育方案》、《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温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方案》、《温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方案》出台实施。完成《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同时,深入企业、基层调研,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积极落实措施,推进汽摩配、服装、风电装备、船舶等十大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培育方案2011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帮助企业推进了一批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空港新区永兴南园、民科基地丁山垦区、瑞安经济开发区阁巷垦区、苍南临港产业基地等在建产业集聚区各类项目建设推进顺利,一批大、好、高工业项目集体开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全年全市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供地2851亩,占供地总数的39%,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75亿元。组织实施重点新能源项目20个。温州市鞋业产业集群示范区被评为浙江省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第一批试点单位。

三、企业金融风波应对工作成效突出

2011年9月份我市个别企业因受宏观环境趋紧、盲目扩张、借贷高利资金等原因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防止事态蔓延恶化,我委迅速行动,积极应对,有力地帮助企业应对金融风险,较好地稳定了金融秩序,促进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制订帮扶企业政策措施。起草实施《关于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和金融秩序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谋划制订《温州市“企业服务百日克难”行动方案》,配套出台《经信系统贯彻落实全市“双百”行动实施方案》、《温州市“企业服务百日克难”行动办公室工作要求》,及时发出《关于开展帮扶工作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当前企业生产用电需求有效保障工作的通知》,切实为企业帮扶提供政策指导和措施保障。2、谋划设立了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以帮助市区企业解决到期银行贷款转贷资金周转困难,我委向市政府紧急请示设立10亿元的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截止12月31日,已累计发放市区企业应急转贷资金183笔共计167695万元。指导浙江中安担保集团等担保机构设立了16支民间资本服务基金,并制订下发《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服务基金操作指引》、《关于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服务工作的通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资金,缓解企业转贷资金周转困难。截止12月31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资金共发放161笔共计111877万元。同时积极指导和推进各县(市)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各县(市)政府着手启动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乐清、苍南、洞头已分别设立2亿元、1亿元、17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且已经开始受理企业申请,瑞安、永嘉、苍南、文成也拟分别设立2-5亿元、2亿元、2亿元和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现正在起草资金管理办法。3、认真牵头做好银行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协调联络工作。积极牵头市政府派驻银行的12个协调联络组开展风险企业排查、协调处理银企融资关系、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等方面工作,稳定和规范我市金融秩序。4、组建企业帮扶工作小组。抽调委机关精干人员,组建应急处置、协调联络、企业重组、服务指导等专项工作组,重点负责实施和协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指导处理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紧急突发情况,协调全市重大企业整合重组项目,联系指导相关部门做好企业服务等工作。5、建立分片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委领导、相关处室挂钩联系各县(市、区)、开发区制度,深入挂钩企业开展调研和帮扶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特别是融资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6、排查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督促指导各地经信部门,对辖区企业开展全面金融风险排查摸底,并通过市经信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召开县级经信部门、行业协会、乡镇工办、中小企业座谈会等途径,及时分析和监测企业经营风险,研究有效应对措施。7、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帮扶。积极发动重点工商领域行业协会、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做好企业帮扶,进一步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有效转型。

四、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有效

预计全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5%。建立节能项目储备库,组织实施《2011年温州市节能降耗重点项目计划》,支持102项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总投资6.345亿元。71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1家企业获得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5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60家企业通过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举办5期重点用能单位“能管员”培训班,有312人取得持证上岗资格。举办144家企业200余人参加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网上报送系统知识班训班。推广节能灯32万只,预计可节电6000余万千瓦时。对169家企业开展能源监察工作。组织实施新能源重点项目20个。淘汰造纸、不锈钢、砖瓦窑、化纤等一批落后产能。出台了《关于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分解落实“十二五”及2011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分级负责有关事项的批复》等一批节能政策。针对我市今年上半年电力供需紧缺情况,多次启动有序用电方案,确保了全市供用电秩序稳定。

五、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工作进展良好

经组织申报被认定省级技术创新项目9项、省首台套产品2项、省优秀工业新产品3项。组织实施省级工业新产品318项。经组织申报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实施市级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企业信息化等项目81项。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开展了县(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试点和泵阀行业技术对接活动。省电子元器件产业(乐清)基地和省汽车电子产业(瑞安)基地通过省经信委复核认定。温州市经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投入运行。完成新一代信息网络项目投资额19亿元、光纤铺设75万芯公里、新建通信基站1866个、新建WLAN点4900多个。温州市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成,实现了市域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并通过省里验收。市民卡功能初步开通。温州城市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论证。蓝江软件园二期(A幢)已经建成,并实现90%面积入驻。完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大部分交换目录的调研及部分系统开发工作。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已经在温州市鹿城区街道社区进入实际应用。落实智能交通规划编制单位,制定了智能交通系统初步方案。“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新版温州市政府网站)已经开通。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管理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制定了《温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搭建了2个物联网创新和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浙江天地人科技有限公司“移动卫士”智能监控平台,温州市创力电子有限公司“智能节能管理平台”已建成并开展示范应用。完成对40余个政府信息化项目的技术审查。

六、企业培育稳步推进

企业管理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温州市企业评先评优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出台实施。指导我市122家百龙企业完成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启动第二批24家企业开展履行社会责任试点。在完善全市企业整合重组数据库的基础上,深入有意向或正在整合重组的企业开展指导与服务,协调解决整合重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加快推进整合重组步伐。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千星成长工程”, 15家中小企业入围“浙江省百家最具投资价值企业”。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制订的《温州市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出台实施,建立了我市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项目库,工艺美术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楼落成。全年组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32期(次),参训人员5000余人次,同时大力推广“浙江企业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组织中小企业参加2011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活动,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整合14家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优惠的服务。认定温州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单位14家。认真牵头做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努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四位一体”融资平台由伯特利等6家中小企业组成发行额度2.74亿元的温州市首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已上报审批。举办了温州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会,近30家国内外知名私募、风投机构与我市企业对接。联合建行、工行、宁波银行等银行召开多次银企对接会,解决了一批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指导中安担保集团与建设银行、全球网等合作,成立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担保服务平台。认真做好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工作,48家担保机构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经努力争取和认真筹备,10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提升了温州担保的形象。

七、委机关内部规范化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制定落实年度处室岗位责任人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推动了工作有效开展。委领导经常带头相关处室人员参与,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问题难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位,20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审批和初审集中授权到行政审批处,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制订下发了《2011年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专题学习计划》,干部学习进一步制度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管处室(单位)之间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012年经信工作思路

2012年是“十二五”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始之年,更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关键的一年。我市工业经济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调结构、保增长、控能耗、促增收”的工作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战略目标,“学赶杭甬、比追青厦”,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和经信“十大项目”,加大企业服务和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两化融合、深入开展节能降耗,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明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性指标为: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工业和园区建设投资达到600亿元以上,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大企业服务和培育力度

(一)贯彻落实各项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9大措施,市里制定的小微企业税费减、免、缓,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等,确保企业对各项优惠措施应享尽享,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落实“百龙企业”和“千星成长企业”培育政策,继续开展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和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企业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围绕“推进中小企业‘四位一体’融资平台建设”,深化银企对接,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跟踪落实今年建行、工行、宁波银行等银企对接成果,举办若干场政银企对接活动,并创新网上对接、定向对接、行业对接等模式,进一步扩大对接会的次数和影响力。加快建设由我委牵头,国开行、市国投集团、联盟担保共同参与的3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贷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充足、贷款利率低的优势,拓宽企业信贷渠道。充分发挥温州市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作用,构建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中小企业与各类投资机构直接对接的平台,组织推荐更多优质小企业参与“浙融会”等省级、国家级融资对接会,引进国内外优质风投、创投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项目的资金支持。

积极稳妥地推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做强做大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完善担保机构动态监测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制定出台担保政策,解决顺位抵押等实际问题,释放担保潜力;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再担保机制,降低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

建立完善应急转贷资金体系,加强对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的管理协调,简化规范资金使用审批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流转率,确保产品市场前景好,主业稳定的企业度过难关。引导各县(市)建立应急转贷资金,并规范完善使用办法。加快推进中安担保等1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应急转贷资金营运服务,制定完善管理办法,以担保公司为平台激活民间资金。加强对行业互助资金的引导和管理,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互助资金健康发展,破解企业转贷过桥资金难题。

(三)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工作

实施《温州市企业综合评价暂行办法》,以“整合、规范、分类”为原则,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工作。以企业亩均税费为核心,综合评价企业发展、守法经营、员工权益、平安和谐、诚信品牌、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党建文化等部分内容,按总分高低进行企业排名和分类。加大对优秀类企业的土地供给、资金信贷、能源利用等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对帮扶类企业的扶持和监管,通过培训辅导、蹲点帮扶等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综合评价优秀企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为优秀企业创建活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

(四)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重组

加大企业整合重组工作力度,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银行和债权人通过入股、债权转股权等方式参与停产倒闭或经营特别困难企业的整合重组,以整合重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企业整合重组数据库,完善整合重组工作流程,引进会计、审计等专业机构,做好企业资产清算和债务登记工作,加强相关政策处理和优惠措施落实,协调各相关部门重点扶持和优先办理企业整合重组各项手续,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步伐。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出台振兴实体经济亩产论英雄“1+X”政策体系,梳理完善企业生产经营、“三保”倒逼(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平台创建和整合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工程”,建立完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扩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把平台服务链延伸到工业设计、研发、管理、营销、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质量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及会展等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服务。开展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评价工作,分别评选出A、B、C三类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各一批,其中A类重点平台10个左右,并建立公共平台分类管理服务机制,对A类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重点扶持,予以重点财政支持;对B类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重点培育,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对C类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帮扶指导,促进升级。建立重点平台挂钩联系制度,加强对平台的跟踪协调服务工作,推进一批重点在建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平台与行业协会的对接合作,举办若干次对接活动,扩大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研究出台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和基地发展的专门政策,在市区、瑞安、乐清等块状经济集中区打一批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企业,引导工业设计企业向工业设计基地集聚。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抓好蓝江软件园、物联网产业园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快推进鹿城总部经济园区、瓯海总部经济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根据《关于促进市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做好总部企业和重点商务楼宇的认定工作,落实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和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各类总部企业入驻发展。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世界温商大会为契机,吸引一批在外温商将企业总部迁回温州。

(三)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围绕“信息服务业集聚与提升工程”,加大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促进企业间技术共享、服务互补,有效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以蓝江软件园为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周边企业利用现有厂房,通过整合建立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服务集聚基地,通过健全集聚基地的服务功能,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积极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建立软件研发支持平台、软件开发资源中心、软件测试平台、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等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制定出台《温州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和网络经济发展。指导、协调推进通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努力为通信运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通信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力争我市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50亿元,增长10%。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轮驱动。技术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一批重点技术项目,组织实施省级工业新产品200项以上。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梯队,确保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培育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以上,并推进县(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类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培育认定3家以上行业技术研发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技术对接会,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管理创新方面,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工作,力争新创建50家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推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试点工作,培育创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试点企业20家以上,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加快培育社会第三方机构,逐步扩大试点企业范围,全面提高我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开展企业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在鞋革、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中培育创建精细化管理试点企业10家以上,以点带面推进全市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培训总人次达到1万人以上。

(五)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推进乐清电气、瑞安汽摩配、温州鞋业、永嘉泵阀等四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制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年度实施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时间节点与工作责任,做好跟踪督查与服务协调工作,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做好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试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分解落实分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省级试点创建工作,努力将温州鞋业培育发展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群区域品牌。在各县(市、区)挑选出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大、转型升级潜力大的产业集群作为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并部署落实好方案编制、项目带动、政策支持等工作,带动全市产业集群建设。

(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以造纸、印染、制革、合成革、电镀、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设备。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准入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监管考核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做好市淘汰落后产能的组织领导工作,建立部门间的密切配合、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抓好淘汰落后产能责任分工、任务分解和督促检查工作。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的调查研究和排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落后产能分布情况。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贯彻落实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的企业采取限电、断电措施,使落后生产能力主动退出市场。

三、促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一)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

围绕“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工程”,进一步落实《关于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工业投资考核体系和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集聚区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工业投资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瑞安经济开发区、乐清经济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永嘉工业园区和平阳经济开发区等5个园区整合提升方案的实施,引导其它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加快整合提升。进一步健全和理顺工业园区的管理机制,加快工业园区的输变电、供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投用。进一步完善项目准入制度,指导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明确主导产业,引导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引导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布局关键基础行业。鼓励园区抓好物流、信息、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升整体配套能力。鼓励园区建设孵化器,鼓励村二产返回地建设标准厂房,为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用地,扩大生产能力。力争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二)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围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5515’工程”,制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案的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培育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库,分解20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任务,积极参与央企对接大会、世界温商大会等活动,争取再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对接落地和建设进度,争取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到85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以上。

(三)加快推进技术改造

围绕“技术改造冲千亿工程”,贯彻落实好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工业用地提高效益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做好国家、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抓好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争取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0亿元。促进若干个制造业关键行业和关键环节的加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发展水平。

(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对全市范围内已供未建、已建未投产的项目进行清理,促其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规范供地企业签订的《工业项目投资合同》,明确工业项目的投资内容、时间节点和建设要求,并督促项目单位按时建设、投产。根据《温州市工业企业产出效益行业指导指标》,组织开展对全市工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益的调查,对投入产出情况良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和政策鼓励;对投入产出情况较差的企业予以抄告,引导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引导各地、各园区摸清辖区内企业厂房的利用情况,对标准厂房、村集体厂房和竣工6个月以上未投产的闲置厂房,根据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要求,开展招商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挖潜节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原有厂区、厂房进行新建、改建。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完善通信基础设施

以“无线城市”、“光纤到户”为重点,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争取新建移动通信基站超过1000个,WLAN点超过2000个,新增光纤用户超过20万,提升我市城市基础通信能力。加大协调和指导力度,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集约化建设之路。继续推进城市数据中心建设立项等工作,按照“基地+基金”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投资,将其建设成集信息技术创业总部园、通信交换中心于一体的城市数据中心。同时,完善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加快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围绕“信息化提升公共管理服务工程”,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行政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网上审批(二期)、数字医疗、电子文件中心等一批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和公共资源交换平台建设,争取完成10个以上部门单位的接入应用,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对部门业务系统的支撑和提升作用。

加快智慧城市创建。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智慧旅游”、“智慧环保”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加快完成智能交通规划编制,加快应用推广,以交通信息整合共享和智能模型建立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结合市民卡应用推广,重点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和数字医疗信息整合共享,方便公众就医。

加快农村社区信息化。配合我市三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以信息化支撑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继续推进“信息助农”行动,制定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的规划布局和管理机制,形成较为完善基层信息化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实施环节的监管,规范项目验收程序和项目绩效评估,提升财政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效率和布局导向力,加快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围绕“四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工程”,按照工信部等5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及《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以工业电气、泵阀、服装、鞋革等特色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通过信息化示范应用的推广、信息技术公共平台的搭建、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带动产业集群企业信息化。2012年,要着力在工业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行业产业链协作、在线监测预警、行业数据共享等方面打造1-2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组织3-4个信息化示范项目进行推广。

加快组建温州市信息化服务中心和温州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会,加强信息服务单位的管理,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规范,加大信息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化”融合支撑体系。

五、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围绕节能降耗“双控”目标,即年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与政策体系,把节能降耗、有序用电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

(一)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

按照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及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和“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职责分工的要求,制定《温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办法》,完善“属地政府负主要责任,属地有关部门负直接责任、市级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全面加强对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和节能办等相关成员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督查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系统管理”原则,在加强工业能源统计的基础上,督促建立健全一、二、三产和生活用能等领域的能耗统计管理体系,同时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对乡镇、重点用能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督促工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节能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

(二)着力实施“八个一批节能行动计划”

围绕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制定完善节能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批节能基础设施、节能服务和能源监测等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编制并滚动更新《2012年温州市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50项左右节能降耗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树立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着力提升企业循环经济的综合效应,重点扶持10个左右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实施,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60家左右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示范试点,开展6家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编制《温州市节能技术(产品)导向目录(2012年版)》,重点组织推广50项左右节能新技术、新产品;重点监察一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组织开展110家左右重点用能企业和40家左右非工领域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监察;推进一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并重点支持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项目,切实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执行能评制度,全面实施行业能效对标活动,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和能源消费限额标准,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组织培训一批能源管理人员,加大节能降耗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节能执法、监管水平,健全完善市、县能源监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年度节能业务培训计划,组织开展150家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能管员培训。

(三)切实加强有序用电管理

面对电力电量双缺的硬缺电局面,积极挖掘提高全市电力供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有限的电力资源,确保全市供用电秩序稳定,促进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认真落实《浙江省2011-2012年电力保障行动计划》,尽最大可能减少供用电缺口,少限电不拉电,不发生大面积拉限电,切实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科学制定《2012年温州市有序用电方案》,合理确定各县(市、区)有序用电错避峰分级方案,强化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运行和维护,建立健全供用电预警机制,切实保障供用电秩序稳定。三是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模式,实行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有序用电,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有限电力资源的作用。四是控制不合理用电需求,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用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把有序用电错避峰和企业效益、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建立要素供应倒逼机制,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经信基础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提升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后的整合工作,根据“三定”方案,合理优化处室设置、强化人员配置,积极探索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委内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加快从“形合”向“神合”的转变。加强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促进全体干部职工观念更新、作风转变和能力提升,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二)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加快推进经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继续做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定期开展企业订单、融资、用工、投资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及时撰写专报信息和调研报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

(三)进一步加强经信队伍自身建设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增强全委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法规意识,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强化爱岗敬业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全面提升机关工作效率,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服务企业能力,进一步树立经信队伍的良好形象。

推荐访问:温州市 工作总结 工作思路 工信总结温州市经信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