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规划】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重就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规划,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明确表达了政府的发展预期,集中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发展愿望,描绘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激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一、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加速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 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50000万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9%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831万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5.9亿元增加到16.2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05年40:20:40。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绿色农产品、畜牧业等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服务化规模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通乡公路和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6亿公斤左右。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食品、医药、电力、机械、塑料及木制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 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9700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9倍,年均递增13.1%。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东北亚商厦、国电北安热电公司三号炉建设项目顺利建成,农林电网改造与城区电网改造项目全部完成。碾北公路(302省道)、202国道北安至黑河段、绥北公路北安段全线贯通,北安作为我省正北部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科技成果12 项,授权专利15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3 项,产值达到10459万元。巩固提高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以上。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0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17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7.7%,均超过“十五”计划6%和4%的目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2%。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050万元,比2000年增长7%。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住房购车、休闲旅游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2 %下降为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率为100%。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得到关心和帮助。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 ,“天保工程”实施步伐加快,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脆弱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开始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民营化改造不断加快,2005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农村建立完善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免征农业税三项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54333万元,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东北亚商厦、益民商城、九三油脂北安分公司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北安,有效地拉动了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1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性问题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较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发展环境欠宽松。对外开放层次低,直接利用外资数额极少;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有待加强。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立市进程缓慢,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7%(2000年为14%),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老化严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比较效益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中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

3、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和其它社会性救助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薄弱,由于长期城乡分治,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脱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低;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不强,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在集聚科技人才、企业家、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外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低等现象依然存在。

5、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意识不够强。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地力下降;建设用地粗放,部分土地浪费;水资源利用率低,一次性能源比重居高不下。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有利条件与困难并存。一方面,国家实施东西互动、带动中部战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以及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等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内产业转移加速、南资北上趋势增强,为我市扩大招商引资、拓展区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独特的区位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聚的一定产业基础,为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将继续困扰我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不会增长很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显著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农村养老制度建立难度大。

二是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看,为我市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实施的“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产业、财政、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市加速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利益失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将逐渐加以解决。“十一五”是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时期。虽然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机遇大于困难。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谋划得当,经过艰苦努力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取得较快较大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不动摇,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全力优化第三产业;同时注重不断优化所有制、城乡、市域经济结构。更加重视、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业改革作为重点,着力加以推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和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把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加快发展的核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对俄贸易战略升级。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00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 8800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年的40:20:40调整为31:27: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0万元,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22.3亿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000万元,年均增长8%。基本上把我市建成市场机制比较完整、优势和特色突出、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我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全省北部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民计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域经济趋于协调,新型市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和谐北安”和“平安北安”、“诚信北安”、“生态北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我省正北部经贸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电力配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信息通信中心和工业产业集群。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迅速壮大能源、机械、建材、食品、化工、木制品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新型产业群。到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00万元,年均增长19.6%,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95000万元,年均增长19.1%。

1、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北安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详细规划,制定出台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加强园区供电、给排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轻工、化工、纺织、电子行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达到30户企业入驻园区。

2、加快发展能源工业。以现有热电厂为依托,加快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建设,加大能源工业投资力度,巩固提高热电联产能力。积极运作北安电厂扩建工程;在扩大进发公司车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研究开发太阳能电池板应用新领域,加快中国太阳城项目推进;抓紧峡口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淹没区调查、工程地质和水文气象勘测、项目立项批复,力争开工建设。

3、加快发展食品工业。以我市的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为基础,加快农牧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加工转化和深度开发,建立新型食品工业体系。乳制品。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奶、学生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老年保健奶粉,开发生产乳蛋白活性肽、乳酸菌饮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系列产品。  酒类。依据车用乙醇汽油的发展优势,利用北安热电有限公司充足的电量和供热能力大力发展玉米酒精,形成玉米产业优势,力争年产20万吨酒精项目取得进展,为制酒业和饲料业提供充足原料。加快整合全市白酒生产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品牌效应,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大豆加工。重点发展大豆精练油、分离蛋白、低聚糖、多肽、磷脂等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推进赵光粮贸公司大豆精深加工项目。 其它食品。积极推进年产速冻马铃薯3万吨项目及年屠宰30万只山羊加工、通北林业局食用菌及山野菜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甜玉米等系列速冻食品;扩大玉米和肉类加工能力,积极发展餐桌食品和保健食品。

4、加快发展建材工业。紧紧抓住我市“十一五”房地产开发继续扩大的机会,扶持全市建材工业向规模经济发展。北海水泥厂、正泰水泥厂要逐渐淘汰落后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先进工艺;创造条件力争尽快启动关鸟河水泥厂配套粉磨站项目,争取年水泥生产量提高到50万吨左右;在发展海圣彩钢板厂、鑫利华防水卷材等现有建材企业基础上,加快新型建筑材料产品开发。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彩钢保温板、钢丝网架保温板;利用粉煤灰资源,开发页岩陶粒砌块、粘土陶粒砌块和空心泡沫砌块,逐渐替代粘土红砖;在化学建材方面,重点发展新型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做强做大塑钢产业;引进外埠企业,力争实现墙地砖地产化,鼓励步道板企业上规模。

5、 加快发展机械工业。以赵光机械厂、乾丰农机公司、新生机械厂等企业为骨干,开发大中小结合、系列化、多用途的配套农机产品,力争通过组建集团形成农机制造、销售群体优势。抓好庆华厂重组工作,加大传统优势产品生产力度,并不断开拓机械制造新领域,形成功能齐全的机械加工园区。

6、加快发展医药工业。北安永安药业要在完成GMP复检基础上,加大与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力度,尽快重新启动生产;以赵光镇药材基地和林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北药种植开发力度,开发出一系列中药产品,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依托省三院的现有制剂品种,完成医药准字号审批,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飞龙动物药厂要充分利用初步形成的品牌优势,跟踪国际、国内医药发展水平,加大高效、特效、长效新药等现代兽药系列产品开发力度,西药针剂达到年产4亿支能力、中药达到5个品种。

7、加快发展木制品加工业。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林木优势,加大木制品梯次开发力度,促进木制品加工业向规模集群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家具制造业应重点培育市集成材厂、红叶家具公司等企业,尽快建成我省北部家具加工城;其他木制品加工业要以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为中心,狠抓企业挖潜改造,向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硬质纤维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工木板、机制炭等产品;在巩固发展地板快、卫生筷子、牙签等产品基础上,大力开发木旋制品、木制美术工艺品、复合地板块和淋漆地板等产品。同时鼓励在俄罗斯境内进行森林采伐和木材初加工,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8、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步伐,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在加快新产品设计、改造落后设备、提高装备水平、改革传统工艺、实现自动控制、促进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工业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大力推广生物沤麻新技术,扩大亚麻、线麻原料种植规模,加强与农垦系统合作,积极推进2万锭线麻纺织项目建设,填补我市纺织工业空白;重点抓好进发公司年产170万太阳能电池板及铁路专用传感器项目建设;同时依托北药资源优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兽药及现代中药新品种,形成全市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9、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进发公司要加强与一汽大众集团、哈飞公司等知名企业协作,加快推进产品质量上档次、上规模,实现集约经营,为企业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整合全市包装装潢企业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金属包装制品、运输包装制品、纸包装制品和塑料包装制品业,力争使其成为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九三油脂北安分公司专业配套生产企业。紧紧抓住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即将建成投产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现有饲料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开发预混料、浓缩料、全价配合饲料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奶牛饲料加工及通北镇8万吨植物秸杆饲料加工项目。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5000万元,年均增长6.0%。

1、实施主铺换位,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调整种、养、加以及粮、经、饲比重,加速构建以肉牛、生猪、果菜和食用菌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产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种植结构向特色、绿色、专用、高效品种上调整,推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和规模化。“十一五”末期全市优质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有绿色标识农产品达到6个,优质专用马铃薯面积达到2万亩,纤维用线麻达到5万亩,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不断优化畜牧业的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畜牧业标准化体系、规模化示范小区及良种工程体系、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奶牛养殖园区项目建设。2010年全市养鹅量发展到2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20万吨,建设基层收奶站60个,机械化榨奶站20个;青贮饲料储存能力达到25万吨。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森源豆业有限公司、九三油脂北安分公司、恒泰冷冻加工厂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乳品、水稻、大豆、马铃薯、肥牛、山羊、大鹅等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建立一批种植和养殖经济专业区,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水平;完善企业、基地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3、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支持农民和农村企业到境外从事生产经营,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到2010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50%以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完成市石远水库及海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胜灌区、主星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新民涝区续建工程、绥北路沿线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及通肯河防洪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乌裕尔河流域土地整理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快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市林木良种基地及自治林场红松种子园工程,推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林业综合开发,建成比较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完成坡耕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30万亩;继续推行场乡共建,不断扩大农机合作社规模,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比重,2010年实现水稻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推行轮耕制,不断改善土壤结构;初步建成全市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对气候监测、预报水平和影响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完成通村公路160公里,其中硬化路面40公里。

5、大力推进文明村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要重点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积极改善交通、街道、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村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继续搞好文明村镇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第三产业

按照“扩大总量、提高比重,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5000万元,年均增长13.1%,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18%提高到40%以上。

1、加快发展旅游业。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协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繁荣旅游购物市场。加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出及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紧紧依托黑河边境游和五大连池地质公园优势,发展边境游和跨国游,建设边境旅游重点通道城市,开辟五大连池山口和沾河漂流旅游线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主星乡朝鲜族风情园,建设农业生态园,发展红色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

2、加快发展信息、物流、中介、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数字城市工程,建设政治、经济、贸易、社会等领域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库、数字认证系统和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拓宽电子商务、电子家务、远程教育和医疗、可视会议等网络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服务。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连接全国,以物资运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智力、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并完善各种协会、学会,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加快发展,提升金融保险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规范、搞活房地产市场。重点发展证券市场,规范发展信贷市场,创造条件发展期货市场,积极发展产权、土地、房屋、技术、劳动力、人才、信息、保险等生产要素交易市场。

3、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提高商贸、餐饮、社区服务业市场集约化程度和服务功能,积极引进新的流通业态,建成我省正北部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以益民中央商城、东北亚商厦为依托,重点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和商品配送制等新型商业模式,拓展连锁经营覆盖面,建成轻工产品批发及零售中心;以北方果蔬产品出口交易中心、粮油批发大市场为依托,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及零售中心;以农机大市场、通北牲畜交易市场为依托,建成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中心;以装潢和家居市场、建材大市场为依托,建成装潢、建材和家居产品销售中心;以中二道街为依托,建成小食品及日用品批发及零售中心。同时加大力度规范好现有配送行业,建成规范的我省北部货运配送中心;重点建设黑河地区盐业配送中心。鼓励城市商业企业到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建立超市;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以方便人民生活为目的,推动家政、体育健身、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向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拓展新的社区服务领域。

4、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文化资源,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绘画、剪纸等艺术。推进广播电视、演艺等产业的重组联合;加快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步伐,村村建有文化室,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四)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市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拓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区域资源、特色产业为依托,打破城乡分割,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增强中心城市牵动作用。遵循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注册成立北安市城市投资发展公司。大胆借鉴先进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转让、土地置换等资本运营经验,超常规地进行城镇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载体功能。“十一五”期间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并兴建高层的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建设要重点做好鹤嫩公路伊春至北安段工程建设;搞好公路、铁路客货运枢纽站及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力争开通北安始发或途径北安的进关、进京列车,新建通北客运分站,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组建北安出租汽车公司,取缔超年限车辆,更新车型,改善城市形象;完成及提升城市内环路建设,硬化城区道路5条。完成北安市生活用水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启动北大沟综合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全部实现污水管网排放,完成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完成城区热网改造续建工程,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全市供热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供暖体制改革,力争到2010年实现分户计量,同时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洁净热源。完成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一期工程,供气户数达到15000户。住宅 建设要以大规模开发改造城市平房区和危房棚户区为重点,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智能化高质量住宅小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完成房屋开发80万平方米,逐步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和城市生活环境。搞好城市绿化、环卫和公共交通等市政建设,新建绿地2万平方米,新建、翻建、维修公厕60座,延长市内公交线路3条。

2、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推进通北、赵光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生态优良、分工协调的小城镇群体,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电信网络,充实农村邮政网点,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乡村的辐射联接度。村镇住宅建设砖瓦化率“十一五”末达到75%以上。积极推广新能源,实施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尽快改变农村燃料结构。扩大市区和中心城镇聚集效应,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搞好城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通北镇重点发展流通业,赵光镇重点发展加工业。加大市域经济统筹协调力度,解决好产业雷同、无序竞争、条块与区域分割问题,与中、省直单位开展好广泛的经济合作。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比重)由2005年63%提高到68%以上。

(五)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导向,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把我市建成我省北部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到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 3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突破200万美元,境外投资取得较大突破。

1、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发展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开发、延伸对俄贸易市场,大幅度提高我市在全省对俄经贸中的比重。支持鼓励我市有加工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实施木材初加工和建筑开发、对俄劳务输出项目。加快外贸企业体制创新和资产重组,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加强与友好城市白山市、滦南县等县(市)在经贸、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形成定期互访制度。发展与美、日等国家经贸合作,使我市出口产品扩展到机电、轻纺产品,增大地产产品的出口比重。

2、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域外资金。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调动企业的招商积极性,发挥农垦和森工的产业优势,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存量资产招商、资源招商、地缘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和定位定向招商,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到我市投资兴业。探索和实践项目融资、股权投资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引资领域,全面提高利用域外资金的质量和水平。十一五”期间每年引资2亿元以上。

(六)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兴办社区服务业、开拓省外劳务市场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途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增劳动力、转业转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和监察。到2010年再就业率达到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组织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农村养老保险要建立起以家庭为主、与社会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基本框架,使农民老有所养。到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保证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完善和规范社保基金征缴、管理、监控和调节机制,尽快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属地化动态管理,使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标准自然增长的机制。拨付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达到100%。建立和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保障制度。

(七)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实现科技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为导向,逐步建立企业、银行、政府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引进、培育、推广马铃薯、大豆、蔬菜新品种;引进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提高奶牛产奶量;开发引进工业新产品20项,提升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2、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十一五”重点项目,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突出关键性和前沿性的技术开发,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主导产品。重点以庆华传感器、进发公司电池板、“两药”、鑫利华防水卷材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牵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到25%以上。

3、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北安,大力推进政务、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社会保障、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旅游等八大信息化工程。围绕各主导产业建立网络化制造平台,实现主导产业内网络连接及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制造、电子商务和配套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逐步形成分工管理、优势集成的产业群。

(八)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城乡分步骤尽快普及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重点完成市一中学生公寓楼、市二中、八中、铁路一校三处教学楼、市三中综合实验楼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城乡中小学危房改造;整合教育网点,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市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实习基地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到201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2、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有利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机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工作力度;拓宽人才培训渠道,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到2010年,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2万人以上。

3、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完成北安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及120急救中心项目建设。调整医疗、保健机构的布局,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高人口公共健康保障水平。

4、加快发展广电、体育事业。到2010年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80%,名牌节目占50%,城乡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设北安市体育场田径场二期工程、市体校射击靶场改造工程、市综合体育馆等项目,使市民体质和竞技体育运动成绩达到全省体育先进城市水平。

5、大力推进“平安北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等配套联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信访工作,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九)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更新、增值,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经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启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完成南北河流域资源普查。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低耗、清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快速简便节水技术、节能净水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切实加强林政管理,遏制森林资源的非正常消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付出的环境代价。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拉长产业链。省级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充分利用电厂粉煤灰开发新型墙体材料,逐渐替代粘土红砖;发展青贮饲料产业和农村沼气,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在主导产业中开展循环经济改造,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3、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通过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及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保护、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技术;推行流域单元综合治理;加强环境噪声监控;提高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农田防护林和护村林建设,搞好荒山、荒地造林绿化,使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启动乌裕尔河源头湿地保护工程和闹龙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2010年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8%。

4、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稳步发展老年公寓和康复中心建设,关注妇幼残障等社会群体。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正常,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72.5岁,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0万人以内,加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50元,年均增长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年均增长5%。

(十)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所有制机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经营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2、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不断规范与完善已完成改制的中小企业,推进企业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重点抓好庆华厂的破产重组和中省直企业办社会移交地方工作,完成自来水公司改制和建筑施工公司改制收尾工作。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带头领办企业,推进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开拓精神、前瞻意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参与国企改制。加快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人才、信息、技术、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服务。2010年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58%提高到70%。

3、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市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荐访问:北安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发改规划】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