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特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从今年开始,我们步入了“十二五”发展新时期。根据《中共万山特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区人民政府制定了《万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山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万山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特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从今年开始,我们步入了“十二五”发展新时期。根据《中共万山特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区人民政府制定了《万山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并请特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五年来,我们在特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战胜了2008年特大雪凝灾害、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难得的历史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全区生产总值(GDP)由2005年的2.87亿元预计增加到2010年的7.6亿元,年均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322元预计增加到2010年的14393元(折合2107美元), 年均增长27.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3752万元、1518万元增加到2010年1.0357亿元和533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2.5%、28.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590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3亿元,年均增长15.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由2005年的2.38亿元、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4亿元和2.7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6%、31.2%。“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五”期末翻番,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速和全地区平均增速。转型工作有序推进。我区抢抓国家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努力,于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我们高标准编制完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贵州省万山特区转型规划(2010—2020年)》,并分别于2010年6月和9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评审和省政府批准。完成了《万山特区工业园总体规划(2009—2025年)》、《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特区工业园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2015年)》、《谢桥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汞污染防治与汞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地区评审。完成了6平方公里工业园启动区土地收储1000亩,开工建设工业园主干道。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加强了以交通、水利、供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万麻公路、万下油路改造、城区过境油路和通村通畅等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完成了四乡客车站建设和高楼坪乡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工作,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实施了龙江小(一)型水库病险隐患整改、夜郎小(三)型水库建设、农村人饮安全、铜东灌区改造和城区供水管网灾后重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有效缓解了工程性缺水和提高了居民供水质量。建成了110千伏变电站1 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总容量达142兆瓦,电力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移动通讯基本实现全境覆盖。完成了麻音塘休闲广场、城市中心花园、体育馆及体育广场、汞都大道等重点公共设施建设,行政中心、财贸、农业、养征、交警、国税、公安、司法、人武部新营区等一批公建用房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市政功能日益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0.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亿元,年均增长33 %;非农人口由“十五”期末的1.6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1万人,年均增长2.45%,城镇化率达到29%。三次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张家湾汞化工集聚区、张家山新材料集聚区、老山口绿色工业集聚区和下溪资源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的工业格局,工业成为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亿元,年均增长22.8%;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5亿元,年均增长20.7%。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入资金1.52亿元,认真实施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率先在铜仁地区减免了农业税。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优质稻米、生态养殖、蔬菜、枣子、油茶、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富民产业。粮食产量由2005年的1.7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93万吨,年均增长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亿元,年均增长10.2 %;特色农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0.6%提升到2010年的18.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2929元,年均增长19.5%。依托国家矿山公园、夜郎谷风景名胜区、老山口森林公园和特色农业示范园,深挖汞工业文化和侗乡文化精髓,成功举办了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仪式等活动,实现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突破。接待游客人数由2005年的4.98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2.77万人次,年均增长20.56%;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7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500万元,年均增长44.89%。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推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变,进一步提高财政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有资产、财政资金使用等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启动了全区政府系统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政务工作,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新一轮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进展顺利,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步入规范化轨道。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第一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一号”工程,加大了行政效能的监察力度,加快了市政、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软硬”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积极融入玉铜松工业产业循环经济带和铜仁城市经济圈,下大力抓招商、引项目,“筑巢引凤”成效凸显。五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4个,总投资52.7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由2005年的754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3亿元,年均增长67.78%。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社会各项事业明显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失地农民和原贵州汞矿困难人员的相关扶持政策。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整体平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44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3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197人,报销资金110.86万元;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五年累计报销资金1774.04万元,惠及群众27.02万人次。社会救助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年累计兑现城乡低保资金6610万元,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60万元,较“十五”期末分别增长433.65%和648.24%。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完成了960套采空区搬迁安置工程、2512套廉租住房和1461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落地谢桥的1568套廉租住房建设工程已动工;五年累计安置采空区居民726户2396人,异地扶贫搬迁49户162人,改造民居127户,农村危房改造1143户。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将乡镇干部纳入了住房公积金交纳范围,提高了职工住房公积金交缴比例,实施了公务员“阳光工资”制度和义务教育、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了村干部报酬标准,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兑现了职工住房增量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712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00元,年均增长10.4%。科教文卫计生工作成效显著。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了科普经费预算水平。在铜仁地区率先实施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了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高楼坪乡寄宿制小学建设、敖寨乡寄宿制小学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控辍保学“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五年累计兑现资金507.89万元。创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县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十一五”期末,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为12.25‰、4.76‰、96.08%,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5年的138.5下降到2010年的112.17。加大了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完成了四乡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村通”安装任务,实现了无线广播电视境内全覆盖。特区医院门诊大楼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四乡一镇卫生院和38个村级卫生室建设。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社会局面保持稳定。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了第八届村委会选举和行政村调整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利益,推动侗学文化健康发展,全区民族团结。依法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达标。深化拥军优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全面完成各年度征兵任务,退转军人安置率达100%,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健全应急处突预案体系,加强实战演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食品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监管,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重点围绕矿区社区、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拖欠民工工资等领域开展专项排查,全力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风险评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维护社会稳定,2010年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67%,名列全地区第一。行政能力得到提高。认真组织开展“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暨党员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化管理体制创新,优化政府部门职能。认真执行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特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7件、议案37件,政协提案243件,答复率为100 %,落实率为78.7%。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制定出台了工程预算变更、财政资金管理等制度,切实加强效能监察,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资金的督查和监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修订出台了政府工作规则、项目变更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了政府自身建设。五年来3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突出“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民生保障,提高行政效能”这个重点,着力推进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与2009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4.2%,人均突破2000美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1%;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03%;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均在控制指标以内。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个,完成地区下达10亿元目标任务的100.32%,同比增长417.24%,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到位资金1.99亿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8.04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已启动,豹溪11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使用;兴隆锰业有限公司、银星汞业回收有限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矿产公司、红晶汞业有限公司、斯普铁合金有限公司、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环保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省政府已批准将铜仁市谢桥办事处划入我区管辖;谢桥新城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城市公共项目、商业开发项目用地开始收储,梵净山大道(二期)、万山大道、楚溪大道等谢桥新城区主干道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农业农村工作亮点频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得到全面加强,和泰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区被列为全省水果精品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鼟锣文化艺术节”,万山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加大惠民利民工程投入力度,地区13项民生工程和特区“十件实事”全面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是必须以正确的思路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工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城市区块功能。二是必须以正确的举措保发展,坚持和深化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大型企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三是必须以正确的导向抓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住房难、保障难等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四是必须以稳定的环境促发展,坚持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通过发展保稳定,通过稳定促发展。

各位代表,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经历了2008年初雪凝、2010年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等复杂形势的重大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结果;是紧紧围绕特区委、特区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全区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合力攻坚的结果。这些成绩为我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代表特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公安干警、驻万部队官兵,向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纳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五年来推动我区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区自身财力弱,融资渠道狭窄,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干部管理和教育方面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少数领导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给特区委、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一定损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将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决战时期,更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根据中央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和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优惠政策要求,按照地委、行署安排,我区作为铜仁地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重要节点和“撤地设市”后地级铜仁市的核心区和主要拓展区,将迎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牢牢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万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主题,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速增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全面转型,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全力打造黔东园林新城、贵州工业重镇和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67:20;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3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两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省、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物价总体水平基本平稳。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产业发展、突出优势、提速增效为目标,大力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适度宽松的土地政策,有效增加工业用地供给,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推动产业发展。重点改造提升汞及汞化工、铁合金和以锰系合金为主的采掘业等传统产业,培育铝加工业、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三大后续支柱产业,发展室内装饰用品、装备制造业、建材业、纺织服装业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和支持现有汞化工企业走兼并重组、技术升级、产品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力争将现有汞化工企业整合为1至2家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汞化工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汞产品研发中心、全国含汞废弃物处置基地、汞产品交易中心,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10亿元;大力推进铁合金产业升级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建成2家以上大、中型铁合金企业集团,打造黔东铁合金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27亿元;加大锰、磷、钒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以锰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达到27亿元以上;依托我省铝资源供应充足的优势,引进加工技术先进、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加工企业落户冶金产业园区,建成黔东铝产业延伸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30亿元;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含钾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将钾资源开发及加工利用培育成万山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5亿元;引导和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转化和增值,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4亿元。大力发展中药材、室内装饰用品、装备制造业、建材业和纺织服装业等新兴产业,到2015年,力争中药工业年产值1亿元、纺织服装业年产值1亿元、装备制造业年产值2亿元、建材业年产值2亿元,初步形成汞化工、锰系合金、铝加工、钾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中药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强化服务管理。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工业企业“三废”达标排放。继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努力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效化解工业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矛盾纠纷。

(二)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目标,大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发展规划。按照黔东生态园林新城、国家矿山公园、贵州工业重镇的总体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和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开展。重点编制完成第三轮《万山特区城镇总体规划》、《万山特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和谢桥新城区、万山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到2015年,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谢桥新城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水系景观建设,配套谢桥新城区教育、医疗卫生、行政办公区等基础设施,集聚城市商气、人气,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达到15万人,着力打造黔东园林新城。强化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开发,完善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农贸市场、公交、通信、学校、医院、体育、文化等社会公益服务设施,确保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年均增长45%以上,到2015年,城市建设投资总额累计达到30亿元。科学编制集镇规划,培育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经济发达、特色鲜明的中心集镇。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均达到95%,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发改、住建、国土、交通、水务、设环保等相关部门定期协调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继续深化“整脏治乱”和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等活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城镇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三)以夯实基础、做大特色、深化改革为目标,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特色富民产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及文化体育等公益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以水利部重点帮扶铜仁地区水利建设为契机,加强重点骨干水源建设,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着力搞好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兴办民生水利、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切实解决好万山工程性缺水和农村人饮安全问题,确保到2015年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到0.5亩。大力推广“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的成功经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力度,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质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大蔬菜、枣子、油茶、香菇、养殖、中药材、竹子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鼓励农村组建农产品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产品化和工业化水平,努力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步伐,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扎实推进村民自治进程,积极创新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出一条符合万山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四)以精品旅游、物流便利、服务完善为目标,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落脚点,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发力点,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一城一园两文化”的文化旅游精品,加大对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挖汞工业文化和侗乡文化精髓,力争纳入以梵净山为龙头的精品旅游线路,把国家矿山公园、夜郎谷景区和挞叭洞景区建成湘黔知名景区和有特色、有内涵、吸引人的大型人文体验区。到2015年,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达到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和高速铁路、玉铜高速公路过境的便利条件,积极引进资金,加快谢桥中心商务区和物流市场建设,为超市、商场和各类商贸企业落户谢桥新城区创造条件。到2015年,力争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商贸业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培育壮大服务业。围绕建设铜仁金融中心的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大力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谢桥新城区,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供配套完善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酒店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三星级以上的商务酒店,大力发展假日酒店、旅游酒店和特色酒店,全面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力争酒店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科研、投资、技术咨询、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为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以保障通畅、供水充分、布局合理为目标,大力提升支撑发展后劲。 完善基础设施,破解城乡发展“瓶颈”,重点解决好交通不畅、供水不足、电网布局等突出问题。构筑交通骨干网络。紧紧围绕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化和谢桥新城区建设,重点加强交通骨干网络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完善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县际交通外联内结能力。到2015年,实现与湘黔交界地区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地快速有效连接,区内通乡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工业园区、旅游景点通过三、四级公路连接,环乡公路及出省、出县公路实现通畅,通村油路覆盖率达到100%。充分保障城乡用水。抢抓国家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契机,着力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完善城乡供水、排水、节水和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大幅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保障和调控能力,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民生水利、水源工程、节水系统、水利改革等各项工作。力争到2015年,建成小云南中型水库和梅子溪、万山洞、中洞等3座小(一)型水库。电网布局更加合理。按照“促进电网优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抢抓“十二五”时期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的契机,以万山工业园区、谢桥新城区为核心,加快实施一批骨干输变电工程,合理优化电网网架结构,科学安排老城区与新城区的电网建设规划布局。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和完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同时,加快推进电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建设步伐,确保到2015年“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以扩大开放、激发潜力、优质服务为目标,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以东部产业转移和地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为契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确保年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低于10亿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投资环境建设。以工业园区和谢桥新城区建设为载体,向上争取更多更优惠的政策,营造“人人都是招商形象”的良好氛围,对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推介万山,对内引导和动员全区上下积极招商,主动招商。激发民间资金潜力。积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民间资金投资经济转型的热情和积极性,把民间资金作为转型资金一个重要的潜在的资金供给源进行培育,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在我区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招商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会审制度和代办制度,精简审批程序和手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切实做好招商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工作。积极抢抓中央企业扩张和“东资西进”的机遇,以便捷周到的热情服务、无微不致的真诚关怀、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

(七)以就业充分、保障有力、民生改善为目标,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多种方式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型和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引导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搞好劳务输出,积极转移就业;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开展失业调控和就业管理,加强劳动仲裁和劳动执法监察,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基金,增强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险,逐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把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发展社会保障的重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继续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提升高中教育。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落实优抚、“五保”政策,把农村特困群众逐步纳入定期救助范围,继续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救助标准。

(八)以提高素质、文化繁荣、社会文明为目标,大力提升社会事业发展速度。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特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科技普及水平,增加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在谢桥新城区建设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统筹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建设。围绕汞都文化、侗乡文化、鼟锣文化,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保健等服务体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5年,全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5‰和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力度,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指导方针,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九)以生产安全、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为目标,大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要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的调处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警务体制改革,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进硐盗矿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化品、消防、食品药品等安全专项整治,强化企业的责任主体和投入主体地位,强化安全执法检查,加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商业贿赂、虚假违法广告等不法行为和经营中的欺诈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

(十)以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为目标,大力提升政府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依法依规办事水平,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及决策责任制度,使各项政策、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管和制约。严格执行向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特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特区人大的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负责地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细心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进一步强化诚信建设,整治信用环境,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行政行为。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进一步强化行政问责,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失职渎职者,将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切实树立勤政清廉的公仆形象,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政府。

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年初,我区遭受了持续1个月的低温雪凝灾害,室外最低温度降至零下7摄氏度,地面积雪深度达29厘米,是全省低温中心,给我区经济运行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余万元。面对严重的雪灾,特区委、政府高度重视,超前安排,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广大干部职工按照特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团结奋战,众志成城,绘制了一幅幅抗凝救灾的动人画面,谱写了一曲曲抗凝救灾的感人战歌,实现了“没有冻死一人、没有饿死一人、没有渴死一人、没有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庄严承诺,又一次经受住了雪凝灾害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抗凝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10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10.5亿元,增长2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34.6%;力争达到18亿元,增长38.5%。完成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增长30 %;力争达到1.397亿元,增长3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940万元,增长30%;力争达到7230万元,增长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20元,增长20.2%;力争达到3800元,增长2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050元,增长18.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区物价总体平稳。

各位代表,今年的目标任务已明确,我们要在特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开门红”。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完成工业园区规划,加大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力度,优先安排工业用地指标,确保2011年收储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平整土地500亩以上。加快梅子溪水库的前期工作进度,确保2011年年内立项实施。完成汞都大道至老山口的工业园区主干道建设,启动黄深公路下溪至深冲段提级改造工程,打通工业园区循环“大动脉”。加快兴隆锰业二期1.5万吨电解锰两条生产线、鹏程矿业和银星汞业回收公司的建设、含钾页岩综合利用的研究和钾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督促斯普铁合金有限公司、金盛有限公司6300千伏安矿热炉改造,抓好年产10万吨铝板生产线及5万吨铝箔加工、4万吨以上锰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年产1万吨镍钼铁合金、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2011年新上工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二)加快新老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谢桥新城区规划编制,完成拆迁安置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好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木杉河和凯潮溪两岸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景观设计,落实好谢桥新城区的公共建设项目选址工作。加大谢桥新城区开发力度,强力推进以梵净山大道(二期)、万山大道、楚溪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为代表的新城区主干线框架道路和供水、供电、通讯等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酒店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大万山老城区配套功能完善力度,继续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抓好2010年至2011年冬春修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任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青年湖灌区改造和马路岗灌区改造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以产业扶贫为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认真实施好5000亩蔬菜种植、6730亩枣子、7776亩油茶、1000亩竹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香菇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生猪、牛羊、生态绿壳蛋鸡和火鸡、大鲵、野猪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确保2011年新增养殖小区5个、养殖大户50户,新建2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10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加快推进以水、电、路和民居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居质量和水平。

(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好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编制一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项目,重点争取梅子溪水库、中洞水库、谢桥新城区标准化医院、老山口220千伏变电站、黄深公路提级改造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尾矿库闭库治理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重点项目。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和主干道改造、垃圾填埋场等在建项目。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好原贵州汞矿闲置土地,盘活国有存量土地。加快金融产品和管理服务创新,健全以开源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的融资担保体系,扩宽融资途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深化“一站式”服务体制,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坚持主动对接央企,吸纳民间资金,引进外商投资,完善招商机制,大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能源消耗少的大项目、好项目。

(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再利用,建立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措施,鼓励和引导清洁生产,重点发展涉汞行业、铁合金、锰化工和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循环经济产业。

(七)加快民生改善步伐。更加注重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启动下溪乡寄宿制小学建设,完成黄道乡寄宿制小学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办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一步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条件。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提高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4050”人员就业问题,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万山司至郭家片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采空区搬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并及时妥善安置;实施异地移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面,做好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等工作。

(八)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围绕巩固提高“平安万山”成果,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建立维稳情报信息研判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会商机制、社会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社会治安分析研判机制、安全生产检查通报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掌握维稳态势和工作主动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建设,提高群众平安知晓率、满意度、安全感。以推进普法工作为载体,全面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开展“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或缺位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行行政问责、绩效管理、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注重运用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十)着力抓好“十件实事”。1、开工建设梵净山大道(二期)、万山大道、楚溪大道等谢桥新城区主干道工程;2、完成万山老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工程;3、完成黄道乡寄宿制小学建设,启动谢桥新城区标准化医院项目建设;4、启动黄深公路深冲至下溪段提级改造工程,完成通村水泥路27公里;5、新增城镇就业5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6、解决农村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高楼坪、黄道、敖寨三条小河流域治理工程;7、完成总投资900万元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39个;8、完成2361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万山司至郭家片区廉租住房配套工程;9、完成100个床位的社会福利综合中心建设;10、完成大水溪尾矿库和岩屋坪尾矿库治理工程。

各位代表,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我们正在创造辉煌。让我们在特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集智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推动转型,建设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的万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山区 万山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