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规划】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完整文档)

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一、总则(一)任务的由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规划】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环保规划】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完整文档)



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总则

(一)任务的由来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天然林保护、草地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些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方针。国务院于20001126日下发了国发[2000]38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处于我国最北端的高寒地带,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大兴安岭是松嫩平原北侧的巨大天然屏障,对松嫩平原的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嫩江,起源于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南麓。大兴安岭地区在黑龙江乃至东北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更加关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以及它应发挥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已得到了国家、黑龙江省和大兴安岭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二)规划编制的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呼玛县全部行政辖区,包括2个镇、6个乡,1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143.35万公顷。

(三)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呼玛县生态县建设是落实全区“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西部大开发建设之后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寻求发挥生态屏障作用,对促进当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富民兴边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态屏障作用

呼玛县位于我国北部,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它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的生态防护体系,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由于大兴安岭山脉对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起到的生态屏障作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比同纬度的俄罗斯地区无霜期延长了15天,降水多了100毫米,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呼玛县处于黑龙江和嫩江的上游,保护好呼玛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下游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对于提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控制荒漠化,涵养水源,保障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呼玛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温差大,冬季时间长,寒冷多积雪,夏季短暂温暖而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层瘠薄,冻土广泛分布,是我国三大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的稳定性不但受气候和植被等环境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不合理的采伐、开荒、采矿和筑路等都会对冻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此外,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多年冻土的制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由于受气候和土壤条件限制,植物生长极其缓慢,树木成材需要70年左右,从另一个角度讲,森林植被一旦被破坏后,恢复期长并且恢复难度大。所以,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将从保护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对于保护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和冻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突破当地经济发展的单一性

资源型的经济结构因森林火灾等原因致使林业资源急剧匮乏,单一性的经济发展格局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近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消耗森林资源为支撑的经济格局。如果不调整思路继续以木材生产为主导产业,只能陷入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生态县建设将构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重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区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

4、有利于实现"富民兴边"

呼玛县位于祖国的最北端,其东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有377公里的边境线。县内居住着鄂伦春、鄂温克、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由于气候寒冷,经济结构单一,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全县人民的经济收入,是摆在当前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全国生态县的成功经验来看,生态县建设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绿色产品与市场的培育,提高了当地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将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

5、有利于大兴安岭生态区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作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农业县份,呼玛县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结果。同时,呼玛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1.78%,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没有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人口少,只有5万余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完全有可能建成生态县,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四)规划编制的依据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1998.11.7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环发〔2007165号)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004.12.24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改稿)》(环发[2007]195号)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纲要》(2001-2020年)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兴安岭地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呼玛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呼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呼玛县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呼玛县水利工程“十二五”规划综合报告》

《呼玛县畜牧“十二五”发展规划》

《呼玛县林业“十二五”经营方案》

《呼玛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纲要》

二、基本情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一)自然地理状况

1、地理位置

呼玛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地区东部,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南与黑河市相连,西南与嫩江县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北与新林区、塔河县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50°4920″至52°5358″,东经125°0320″至127°0130″。

2、地形地貌

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地区属多山区,辖区内深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3.8%,丘陵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4%,平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9%,河流湖泊等约占全县总面积的0.9%

呼玛县山地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是古生代晚期造就的褶曲山脉。它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主脉向西侧延伸出无数支脉和长缓的岗岭,形成众多顶部浑圆的台原。地面组成以花岗岩、石英粗石岩和安山岩为主,其中花岗岩面积最大,在山地轴边缘及河谷中有玄武岩分布。

大兴安岭山脉纵贯呼玛县西部,总的地势呈西东低、中间高、南北低,县内最高峰是伊勒呼里山,海拔高度为663.9米。主要支脉伊勒呼里山岭横亘呼玛县南部,由西向东延伸,与小兴安岭相接,是黑龙江与嫩江水系的分水岭。岭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多丘陵河谷,坡缓、谷宽,海拔为300-500米。

3、气候

呼玛县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气候的突出特点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年极端温度差和昼夜温度差较大, 极端最低气温-48.2, 极端最高气温38,年平均气温-2℃。呼玛县年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最多达796.9 毫米,最少只有301.8毫米,年平均470.70毫米。6-8月份降水比较集中,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蒸发量年内5-6两个月蒸发量为最大,冬季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2 %左右,空气比较干燥。积雪覆盖期长达150余天,无霜期80-150余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29小时。年≥10℃的活动积温为1998.0℃。根据气候因素的变化特性,可以确定4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0月为秋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总气候趋势是夏短冬长。

4、水文水系

呼玛县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呼玛河、嫩江。,分属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呼玛河水向东注入黑龙江,境内流程209公里,是县内最长的一条大河。境内泡泽共有331个。江河水含砂量少,透明度29-33左右,水质良好,水量丰富。

5、土壤

土壤属大兴安岭东部山地棕壤、黑土、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4个类型13个亚类型。棕色针叶林土是呼玛县主要土壤,具有垂直地带性的特色,表层腐殖含量较高,但有效肥力低,土层浅薄,只适于发展林业。暗棕壤分布面积不大,腐殖质量较高,肥力较高。草甸土多分布在黑龙江、呼玛河及其它支流的冲积平原、泛滥地、低洼地或山间谷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养分较丰富,土质较疏松,宜开垦为耕地。沼泽土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低洼处及山间沟谷的低洼处,地表积水,植被为塔头、丛桦,并有少量兴安落叶松。

6、植被

呼玛县植被属南泰加林向南延伸部分,主要植被成分为达乌尔系。受气候条件影响,境内植物种类较为平乏。由于地形、地势、海拔、土壤等因子在全县范围内无明显差异,因此,植被垂直分布也不明显。

主要的针叶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其较稳定的森林一经采伐或火烧等外界因素影响,而成为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使原来的森林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白桦和山杨作为先锋树种在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迅速更新并可形成纯林。境内主要阔叶树种有白桦、山杨、朝鲜柳、柞树、黑桦等。主要灌木有兴安杜鹃、榛子、东北赤杨、绣线菊、兴安柳、红瑞木、蔷薇、丛桦、悬钩子、忍冬等。地被植物较多的有越桔、杜香、鹿蹄草、东方草莓、禾本科草类、莎草科草类、沙参、地榆、大叶樟、山黧豆和藓类,其中越桔、杜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森林植被主要有落叶松、白桦、山杨、柞树等几个乔木树种组成的十几种类型,其它植被还有榛子灌丛、草甸植被、沼泽植被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行政区划和人口

呼玛县总面积143.35万公顷, 261个办事处,共54个行政村,其中有一个鄂伦春民族乡和一个鄂伦春民族村,县政府所在地为呼玛镇,下属3个社区。境内有国家林业局所属韩家园林业局的全部施业区及十八站林业局的部分施业区。2个镇为呼玛镇和韩家园镇,6个乡分别为欧浦乡、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兴华乡、金山乡、三卡乡和北疆乡。

2010,呼玛县总人口为53134,其中城镇人口30060,农村人口2307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人。以汉族为多,有满、回、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

2、综合经济状况

呼玛县按照县委确定的发展思路:抓规划引领、促协调发展,抓绿色矿业、促财政增长,抓精深加工、促结构调整,抓社会建设、促民生改善,抓特色种养、促百姓增收,稳定农业、强攻工业、主抓项目,逐步实现资源集成开发、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经营,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水型、生态型、花园式新呼玛。

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67万元,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13666万元,增长62.8%;第三产业增加值30167万元,增长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632元,增长20.7%。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0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1元。

(三)主要资源状况及生态现状

1、土地资源及现状

全县国土面积143.35万公顷,现有耕地7.5万公顷,林地102.9万公顷,尚未得到利用的牧草地13.1万公顷。

全县土地利用现状为:林地比重大,生态条件较好。建设用地比重较低,以城乡用地为主。其他土地比重较高,后备资源分布零散。

2、森林资源及现状

呼玛县森林资源丰富,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樟子松、蒙古柞、白桦、黑桦次之,有相当数量的都柿、沼柳,还有少量的杨树、榆树、水曲柳、黄波罗、榛子、兴安胡枝子、兴安杜鹃等,素有“祖国绿色宝库”和“落叶松故乡”之称。全县林地面积102.9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88.43%,森林覆盖率为71.78%,活立木总蓄积为7717.5万立方米。

3、草原资源及现状

呼玛县共有牧草面积13.1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9.1%,有万亩以上草场71块。年产干草总量1014万吨,可供载畜量65万个羊单位。草场以林缘草地为主,沿河流、沟谷呈树枝状分布,绵延相连,片大集中。

呼玛县草质好,产草量高,家畜可食用的草植物310种,尤其在春、夏季节,牧草营养丰富,牧草种类搭配较为合理,牧草产量较大,放牧场利用时限5-10月份,秋季可做割草场,有效好的经济价值,由于草场面积大,牲畜少,大多数草场等待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畜牧业发展潜力。

4、湿地资源及现状

呼玛县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保存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全县的湿地面积有3890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其中河流湿地21374公顷,沼泽化草甸湿地7337公顷,其它湿地10191公顷。有双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面积8700公顷;有湿地类型保护区1: 绰纳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05000公顷,是完整的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5、矿产资源及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呼玛县境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金、煤、铁、磷、钼、石墨、云母、石灰石、石英砂、花岗岩、膨润土等。这里盛产黄金,自古有“黑水镶边、黄金铺路”之称,金矿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金沙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黄金储量占全省的45.9%,是全国重点黄金产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亿吨,埋藏浅、易开采。目前,矿业开发已成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矿山企业10家,其中煤炭企业2家、采铁企业2家,从业人员1千多人。

砂金、煤炭过度无序的开采,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富存砂金资源的河谷采坑遍布,植被、森林遭到破坏,大小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小煤矿非法开采产生的地质性灾害隐患加大。据统计,矿业开发历年破坏林地总面积0.33万公顷,现已恢复面积0.065万公顷,有可能引起地面塌陷面积0.02万公顷。

6、动植物资源及现状

呼玛县植被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泛北植物区-欧亚森林植物区。目前普查出野生植物有92371939种,野生经济植物占一半以上,纯天然、无污染,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药用植物有黄芪、五味子、沙参,百合、柴胡、龙胆、杜鹃等;纤维植物有大叶樟、小叶樟、羊胡子草、苔草等,油料植物有榛子、胡枝子、苍耳等;食用植物有稠李、东方草莓、笃斯、黄花菜、木耳、猴头等。

呼玛县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统计,全县约有鸟类257种、兽类56种、两栖爬行类12种、森林昆虫444种。栖息着许多珍贵、濒危物种,有紫貂、貂熊、黑嘴松鸡、原麝、驼鹿、马鹿、棕熊、雪兔、花尾榛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54种,并栖息着大量的松鸡科鸟类;在全县的自然水域中生活着众多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别隶属于1556种,其中鲟科鱼类2种、鲤科鱼类33种、鲑科鱼类4种。有名贵的特产鱼类:鲟鱼、鳇鱼、哲罗、细鳞、黑龙江野鲤等。

7、水资源现状

呼玛县的主要水系为两江两河,即黑龙江、嫩江、呼玛河、宽河,边境河流黑龙江流经境内长度377.5公里,流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呼玛河流经境内长度209.6公里,该河在呼玛县境内汇入黑龙江;嫩江是呼玛县与内蒙鄂伦春自治旗的一段界江,境内江段75.6公里,流域面积1605平方公里。两江两河与泡沼在境内的总面积为17100公顷。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未计),其中地下水约7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66亿立方米。初步查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的装机容量近50万千瓦(不包括黑龙江)。全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天然水质性状基本良好,但部分山丘区地下水矿物质的含量稍偏低。全县人均水量10.4万立米,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但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却很低,只能算刚有起步,待开发的潜力很大。

8、旅游资源及现状

呼玛县是别具特色的绿色净土观光带,拥有世界三大旅游资源中的森林、冰雪两大资源和中俄界江、人文历史、民族风情以及茫茫的大兴安岭林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县积极引进投资和经营主体,科学整合冰雪、界江、民族风情、异域风情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以打造休闲、体验两大旅游板块为核心,推出了樟子松母树林基地森林游、界江观光游、白银纳鄂伦春民族风情游、中俄雅克萨战斗遗址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呼玛县十分重视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工作,不断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并加大申报力度。从2006-2010年,累计接待游客达19.7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3.7200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9、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现状

1)自然保护区现状

呼玛县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为15763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呼玛河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冷水性鱼类,干流全长524公里,总面积5205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呼玛县境内均为实验区;绰纳河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总面积10558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其中核心区面积39640公顷,缓冲区面积28419公顷;“十一五”期间县环保局对自然保护区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查,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毁湿开垦、破坏自然生态资源行为的发生,对科学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国家公园现状

全县共有国家级公园2个,总面积为11550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呼玛国家矿山公园是2010年批准建立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砂金矿开采遗迹,总面积10680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5%;双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2011年批准建立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和野生动物,总面积870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5%

3)黑龙江呼玛湾国家级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

保护区是2009年批准建立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鱼类,总面积1750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1%

(四)环境质量现状

1、污染源状况

县内排放废水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大气污染源主要排放燃煤烟气,主要污染因子为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矿产开采、燃煤、冶炼等,为尾矿、燃煤炉渣、粉煤灰、冶炼废渣和其他废物,尾矿全部综合利用,其他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实现零排放。

工业污染源:县内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呼玛镇、韩家园林业局和白银纳乡内,主要工业企业5家,涉及行业类别为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冶炼、淀粉的生产和制造、铁矿开采等4大类行业。工业企业排放废水、燃煤烟尘、固体废弃物等,主要受纳水体为黑龙江。

生活污染源:2010年呼玛县常驻城镇人口30060人,城镇生活煤炭消费量5.51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1.82万吨,生活总用水量24万吨。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生活废水排放以及燃煤和机动车产生的污染物。

农业污染源:呼玛县有耕地75248公顷,以旱地种植大豆、小麦为主,大量的农药化肥的流失,是导致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县各类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共有10家;“十一五”末,生猪存栏6868头,出栏9591头,总饲养量达16592头;羊存栏44034只,出栏20000只,总饲养量达65955只;牛存栏4512头,出栏5000头,总饲养量达9607头;禽存栏90917只,出栏53261只,总饲养量达162921只。出栏狐20000只。畜禽的粪便、尿液的无序排放也是导致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噪声源: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影响范围大小依次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其他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车辆、建筑施工、生活噪声和固定机械噪声污染源(坐落于居民楼附近的釆暖锅炉、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引风机、鼓风机等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生活噪声是主要噪声源。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呼玛县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污染源较少,全年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比例为100%

3、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能够满足功能区要求。其中,集中式水源地1个,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呼玛河口内断面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达标率100%

4、噪声环境质量现状

呼玛县声源结构较为单一,声环境状况良好。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昼间及夜间达标率都为100%

5、固体废物现状

呼玛县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尾矿、燃煤炉渣、粉煤灰、冶炼废渣和其他废物,尾矿全部综合利用,其他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实现零排放。

(五)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十五”末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23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3.59.3:47.2;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全面建设,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185万元,比“十一五”规划目标56100万元提高了73.24%,年均增长14.65%,与“十五”末期的42300万元相比,年均增长速度达25.95%。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比重达到56.8:12.6:30.6。预计“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94400万元,较“十一五”末提高一倍,年均增长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203元,提高99%,年均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到“十二五”末的40.7:35.3:24.0

2、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呼玛县林业局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从2005年开始全面停止采伐,封山育林。森林蓄积由2000年的1187万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78%,受保护天然林比率达100%。“十一五”期间,呼玛县抚育中幼林0.82万公顷;建设珍稀树种(樟子松母树林改培)基地0.12万公顷;营造速生丰产林0.4万公顷,速生高产林0.2万公顷;退耕还林0.2万公顷;封山育林5万公顷;后备母树林抚育0.1万公顷;疏林地珍稀树种造林0.054万公顷。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1.78%。黑龙江,呼玛河,嫩江支流流域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森林资源得到保护,生态功能开始恢复。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森林抚育优化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优化林地生态系统,提高林地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的生态功能。呼玛县境内嫩江源头和十二站、嘎啦河林场施业区的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将使大兴安岭东部和大小兴安岭过度地带湿地和草原蓄水涵养、调节生态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呼玛县的生态环境,使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控制。

(六)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呼玛县是黑龙江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份,土地总面积中以宜林地为主,其中:有林地102.9万公顷,耕地75248公顷,以及130871.74公顷尚未得到利用的牧草地。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状态,生态资源破坏程度轻,水、土和大气都维持在较好的自然水平上,全县半数以上的地域仍处于原始生态状态。

二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呼玛县属于全国大规模开发较晚的地区,虽然经过多年开发,林业资源趋于减少,但相对而言,开发总强度远远低于省内其他县,因而从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角度分析,目前动植物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在全省仍然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三是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活立木蓄积为7717.5万立方米,在国内有着特殊的和其他县区不可替代的资源和生态地位。

四是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名称河流127条、无名称河流56条,均属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全年径流量为37.5亿立方米,许多河段具备开发水电项目,但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0.45%,水能理论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址有3处,电站装机容量可达40万千瓦。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是呼玛县以农林生产为主,易造成污染的产业不多,使水环境处于天然状态。

五是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2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和部分探明储量的矿种5个,发现矿藏20处,均以品位高、储量大而有待开发,现已列入《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个矿种。其中中型矿床1处,矿点31处,很多矿产资源的储量丰富。

2)经济基础坚实

一是农业发展基础牢固。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以农业为主的县份,经过多年农业开发,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以大豆、小麦为主的种植业,以生态猪、肉牛、冷水鱼为主的养殖业,以黑木耳、灵芝等为主的菌类种植业,以水飞蓟、五味子等为主的北药开发等大农业产业。

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引资建成黑龙江省鑫玛热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桃园峰水电站、大兴安岭越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兴安岭天籁雪琦蓝莓酒庄股份有限公司、呼玛县香麦食品有限公司、绿森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对县域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

三是绿色食品优势独特。呼玛县绿色食品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现全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7万公顷,基地面积6333公顷,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1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3.3万公顷,产品认证13个。

3)政策优势明显

一是从国家层面看,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天然林保护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规划、西部大开发建设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长远规划和优惠政策的实施,国家将加大偏远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呼玛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撑。

二是从全省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农业大省和“畜牧强省”战略,将为呼玛县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依托政策优势,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是从地区层面看,大兴安岭地区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建设等规划,将对全区唯一财政转移支付县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呼玛县也将在新一轮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制约因素

1)气候条件冷凉

呼玛县地处北纬50度以北,是黑龙江省也是全国纬度较高的县份,生长季≥10℃,积温小于2000℃,最低地域仅为1400℃左右,属省内寒冷型气候带。全县降水量400500毫米,属省内低值区之一。县内平均风速仅在2.02.5/秒之间,年平均风能密度低于50/平方米。

2)水土流失较重

呼玛县境内发生水土流失潜在危险的土地面积约为1万公顷,其中已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为60平方公里。据测算,全县坡地耕地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000-4000/平方公里,严重地块达到500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流失土壤量为140-170万吨。

3)地理位置偏远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在全国版图范围属于北部边缘城镇,东临俄罗斯,是全省18个边境县中边境线最长且最为偏远的县份。同时,交通不发达,除韩家园镇外没有铁路运输线和机场,交通方面主要靠汽车运输,并县道路质量差。

4)经济发展受限

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从2004年开始,呼玛县相继停止了木材生产、黄金开采,经济社会发展仅靠省财政转移支付维持,举步维艰。同时,由于呼玛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致使工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强,生态成本过高,产业结构失调,发展空间受限。加之天气寒冷,招商引资难度大,现有大部分企业的煤、电费用占产品成本的70%以上,造成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销售利润较低。

5)信息渠道不畅

呼玛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技、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客观上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迫切,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育尚不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专业人才馈乏,管理人员短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国内外、省内外先进地区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呼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中心,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人居,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保护模式和环境支撑体系,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实力、开放、文明、幸福的生态型新呼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断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促进呼玛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原则

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要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3、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与呼玛县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区域特点,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4、坚持因地制宜与特色突出原则

立足呼玛县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实际,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特质,在满足呼玛县域范围内各功能区要求的前提下,以地方特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地缘、环境、区位及政策等优势,确保规划有地放失,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坚持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统一原则

生态县建设项目,不仅要追求效益,而且要强调“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确保建设一项,成功一项,持续一项。在“十二五”期间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口素质。

(三)规划时限

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时限为2011-2015年,规划期为5年。其中2011-2013年为全面建设生态县阶段;2014-2015年为完善巩固生态县阶段。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县建设,使全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以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绿色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能、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环境优势的生态经济及循环经济体系,并通过科技创新,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达到国内较好水平。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人居环境,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基础,资源恢复、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物质和资源得到有效和持续利用。以突出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定位、突出资源整合、突出统筹兼顾为方法,逐步实现资源集成开发、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经营,最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水型、生态型、花园式新呼玛。

2、阶段目标

2013年,达到黑龙江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

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

3、指标

1)基本条件

根据国家环保部20071226日发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呼玛县到2015年应该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①制订《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②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③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⑤达到“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的要求。

2)生态县的具体建设指标

综合分析呼玛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经过筛选和整合补充后,确定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定量指标共34个,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21项,参考性指标13项。经济发展类指标4项,环境保护类指标17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类9项,社会进步类指标4项。

四、生态功能区划

(一)生态功能区建设总体布局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呼玛县在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和生态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将呼玛县划分为两个生态功能区:东部界江国土生态功能区和西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1、东部界江国土生态功能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中上游右岸,包括呼玛镇、金山乡、欧浦乡、三卡乡,面积70005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7.14%。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年均气温为-1.5摄氏度,气候冷凉,无霜期90110天。

2)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域有地势平坦的沿江平原,也有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耕地资源丰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以暗棕壤土、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宜开垦为耕地。植被为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河流除黑龙江外,呼玛河为第一大河,水资源非常丰富。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界江堤岸时有坍塌并引起水土流失;呼玛河下游湿地保护工作起步晚,资金投入不足。

3)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

开展以黑龙江等大河流域治理为骨干,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加强黑龙江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完成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重点是黑龙江中游干流堤防工程,完成病险水库的消险加固,搞好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黑龙江国土防护保障工程,优先安排在建项目和主要村镇冲刷塌岸严重段,使国土不受侵蚀。以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对山、水、田、林、路、草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以固土保水为主要目的,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薪炭林、商品林,提高森林质量,改善丘陵坡地生态环境,恢复扩大森林覆盖率。

做好本区内欧浦煤矿、大理石矿、富拉罕岩金矿等矿产开发迹地的复垦工作。

2、西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域位于呼玛县的西部山区,包括韩家园镇、北疆乡、兴华乡、白银纳乡,面积525198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2.86%。地貌特点为低山丘陵,山势和缓。该区降水较多,热量不足,年均气温-2摄氏度以下,无霜期只有80100天,土质以棕色针叶林土为主,其次是暗棕壤黑土,并有沼泽土分布。植被以耐寒的针叶树种及次生阔叶林为主。

2)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属山区丘陵地带,该区开发较晚,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黄金、优质煤,区内山产品、土特产品、野生浆果、中草药、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保护的重要地区。由于5060年代的采伐导致本区原始针叶林面积及成熟林比例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一些濒危、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调整森林资源采育比例,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积极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调节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加速发展速生用材林,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强双河源自然保护区及呼玛河、绰纳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好两岸植被,河水环境不受污染,确保河内冷水鱼的发展。

(二)生态经济区划

为在今后的生态区建设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不同的生态优势,突出特色加快经济发展,按照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基本一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今后规划方向基本相同,各生态经济区都能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区。

1、生态农业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中上游右岸,包括白银纳乡、北疆乡及三卡乡。总面积为396178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2.33%,其中耕地42402公顷,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56.35%,人口9920人。

2)功能定位

重要的商品粮、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是体现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面向广大乡村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地区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重点与发展发向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示范区,加快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推进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建立有机大豆示范园区,提升高纬寒稻实验基地科技水平和完善配套设施,推广早熟玉米种植技术,加速形成水飞蓟种植和亚麻种植的产业化。

——探寻适合大兴安岭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以“一乡一品”和“农产品品牌化”为突破口,重点培育北药、马铃薯、冷水鱼养殖、野猪养殖等一批山区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示范项目。

——加强三卡乡、白银纳乡小城镇建设,通过推进产业集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镇区发展凝聚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产业和人口点状集聚发展,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生态林业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包括韩家园镇大部分、欧浦乡、金山乡及兴华乡,总面积为52772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3.07%,其中耕地18323公顷,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24.35%,人口10608人。

2)功能定位

黑龙江、呼玛河和嫩江流域是重要的水源地,是黑龙江省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区内人口内聚外迁,有序转移。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有限发展与生态保育区功能相容的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3)建设重点与发展发向

以呼玛河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保育,黑龙江、呼玛河和嫩江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加强双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呼玛河自然保护区及绰纳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推进十二站嫩江源头汇水区湿地、金山林场骆驼脖子湿地的生态保护。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林下经济。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推进野生蓝莓的抚育和人工种植,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

3、城镇化建设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呼玛县呼玛镇及韩家园镇小部分。总面积为30135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4.60%,其中耕地14523公顷,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19.30%,人口32606人。

2)功能定位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科学有序进行矿产资源点状开发并做好生态恢复,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观光休闲农业、农林牧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北药等产业,把呼玛镇打造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是全县重要的城镇化及生态工业集聚区,地方性辐射中心,全县的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基地。把韩家园镇打造成边贸型重点小城镇,推进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矿产资源有序点状开发。

3)建设重点与发展发向

优化产业布局,以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为主,着重建设对俄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矿产资源实现有序、科学的点状开发,推进包括煤炭、钒钛磁铁矿、硅镁矿、大理石、沸石、岩金矿等绿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进无污染或少污染生态产业,整合现有工业,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集聚平台,提升呼玛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的承载能力,发展对俄贸易。

——打造全县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促进第三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和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

——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提升城市品位与吸引力,营造“滨水园林、宜居宜业”氛围。

——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移民,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基地。

五、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生态农业

呼玛县是全区以农业为主的重点县,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以农富民、以农兴县”。

1、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实施“双增工程”,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十二五”期间,突出呼玛县最北高寒生态农业特色,积极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争取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0 000吨,较2010年的154 300吨提高29.62%

1)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农业部门要统筹全县春耕播种面积,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根据各乡镇气候变化、土地现状、适种品种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增加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和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努力促进单位产量和效益最大化。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和“丰产栽培模式推广年”活动,全面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建立科学的轮作体系,作物面积稳定在7.3万公顷左右,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保持在1.3万公顷、5万公顷,争取玉米、水飞蓟、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突破0.5万公顷、0.4万公顷、0.3万公顷,并完成2个北药种植基地和87公顷忍冬种植任务;在扩大三卡乡低温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可探索在鸥浦等乡镇试种;引进、培育、推广适应呼玛气候特点的强筋小麦、高油大豆和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实现良种覆盖率100%。

2)全面推进沃土工程

增施有机肥料,施用生物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至45%。有残留副作用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年均递减25%。实现年均亩施用有机肥3 500公斤、秸秆还田率90%以上、残膜回收率95%以上。实行测土、配方、供肥一条龙服务,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严格残存塑膜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污染农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3)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及科技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例,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争取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项目;加速农田机械化进程,提高农田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争取省现代化农业试点县项目;建立发展农机合作社,利用国家农机补贴和农民自有资金,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全县60%以上大中型农机具的更新换代;推广综合节能技术,推广实施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村新能源比例达到8O%;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广农业先进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突出发展畜牧业

利用资源和气候特点,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和冷凉型特色养殖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庄)和畜牧养殖园区的发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进饲料加工、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畜牧防疫检疫监测体系、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生猪、肉牛、山绵羊、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1.2万头、0.26万头、5.2万只和11.3万只;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28万头、0.59万头、4.19万只和16.79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050吨、1261吨和1170吨;实现牧业产值14520万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积极发展水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特色冷水鱼类养殖产业。利用生态良好的水库和遍布全县的湖泡开展人工养鱼,推动实现养殖水面1O0万亩目标的进程。因地制宜引进、推广鱼类优良品种,饲用配合颗粒饲料,提高养殖技术和科技含量,增加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争取建设鲟鱼、鳇鱼人工繁殖基地。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种植业生产布局,突出抓好非转基因大豆、优质小麦、优质马铃薯、北药四大种植业板块建设。重点推进清华大学专供食品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工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等的建设,储备发展对俄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项目建设;通过特色农业板块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力争把特色板块创建成全省重点名、优、特、新、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展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使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呼玛县地多人少、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特点和农村改革进程的要求,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宜向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逐渐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村物流和经营服务体系,引领农民在市场竞争种发展农业。

2)农业产业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整合资金、原料、用工等资源,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优先支持越鑫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以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鼓励支持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并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抓好酱菜厂、香麦公司等小微企业改造升级。要多方融资、引资,尽快盘活丽雪精淀粉分公司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确保马铃薯本地加工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生态猪、森林鸡、冷水鱼及奶牛、肉牛等特色养殖业,重点支持绿野公司等有养殖规模、有精深加工的经济实体。做大做实韩家园镇和白银纳乡2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努力完成3,500万袋黑木耳种植任务。

3)拓展外向型农业

争取尽早开通对俄贸易口岸,实现农业境外发展。实行“走出去”战略,开展劳务输出开发俄方闲置土地和水面资源,发展境外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扩大全县农业经济总量和规模;筹建对俄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开展对俄农产品加工、贸易。拟建呼玛镇上江岛互市贸易区,拓宽农业新兴市场。努力增加农产品进出口份额,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二)生态林业

1、加强森林培育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科学造林原则,积极营造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实现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2011-2015年规划人工造林1664公顷。适时进行幼林抚育。在三卡林场施业区内的柞树林进行低产林改造,面积365公顷,采伐蓄积6970立方米;2011-2015年规划封山育林累计面积525125公顷。

2、加强森林管护

全县共设置管护站51个,主要负责各经营区的营林生产、管护经营、林政、防火等工作;设立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2个,建立森林病虫害情报档案,掌握全县病虫害动态,定期发布预报并提供防治决策依据;配置必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测预报的机械设备和仪器;拟在三卡林场新建设防火瞭望塔1座。加强林区防火道路建设力度。

3、坚持合理采伐

坚持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重点生态林、一般生态林以封护和恢复为主,限制林木资源的消耗量;商品林中,天然林透光抚育蓄积采伐强度不超过15%,生长抚育蓄积采伐强度不超过20%,择伐作业蓄积采伐强度不超过40%,为保持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20112015年规划抚育采伐面积21760公顷,消耗蓄积322436立方米,出材96700立方米。改造采伐面积286公顷,消耗蓄积5112立方米,出材1279立方米。

4、加强资源与林政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严格控制采伐量,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为生态工程建设在全县进一步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把林区重点工作转移到森林资源管护上来,全面落实管护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初步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管理工作数字化;开展林地清查工作,严禁开垦占用林地、采矿侵占林地、工程建设非法征占用林地的各项违法活动,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规划。

5、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在金山林场、三卡林场各建成一处山野菜深加工厂。在林区腹地建设生产基地,进行山野菜培植养植实验,成功后扩大种植面,延长产业链条。发挥山副、林副资源优势,积极组织管护经营职工家属在本管护责任区内采集野生蘑菇、木耳、野菜、野果、中草药等经济和药用植物;鼓励职工发展食用菌生产,并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做好绿色生态果园基地建设的前期试点工作。在三卡林场和金山林场,做大沙棘果等项目栽植试验和推广工作,为下个五年计划大面积种植和经营管理摸索成功经验。

(三)生态工业

呼玛县要实现建成大兴安岭经济强县目标,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在巩固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传统工业升级和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建设几个具有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加快低碳工业园区和对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建设

积极推进建设呼玛河三间房水利枢纽工程和余庆屯水电站,招商引资建设白哈桥水电站。积极推进古龙干河、湖通河小水电站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华能呼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2、大力发展寒带生物产业

寒带生物产业是一项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呼玛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为发展寒带生物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原料保障。在“十二五”发展中,特别是要在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终端产品过程中促进寒带生物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1)建设高寒生物原料生产基地

结合《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建设5万亩野生蓝莓抚育项目,建设20万亩野生蓝莓管护基地,建设1万亩蓝莓人工种植基地。建设黄芪、北五味子、桦树茸等北药野生管护基地。积极扶持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2)开展高寒生物原料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系列终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

建设野生蓝莓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药材深加工、优质农产品(马铃薯、小麦、大豆等)精深加工、冷水鱼深加工、鄂伦春族民族医药开发等项目。

3、改造提升传统的林产工业

林产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转向对林业抚育剩余物、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进口境外俄方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板材、实木、境外采伐项目,打造和完善初端产品(锯材)-中间产品(人造板材)-终端产品(家具、门窗、木结构建筑)产业链。

4、加快低碳工业园区和对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热、电力、通讯建设方面整体推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优惠政策,靠比较优势吸引客商入驻园区投资兴业,使园区成为拉动呼玛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1)配合呼玛对俄口岸开通储备建设对俄绿色食品进出口示范区项目、对俄进口木材加工基地项目、改扩建对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设呼玛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二期项目。

5、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同时要加大后备资源的勘查力度,以满足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好必备的资源准备。实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战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减轻水系污染,加大地表复垦绿化力度,恢复山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健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矿,禁止乱采滥挖,实现矿业资源开采区秩序根本好转,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呼玛县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生态旅游业

响应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最新要求,紧紧抓住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对接漠河北极之旅、大兴安岭生态之旅、黑龙江界江之旅和东北冰雪之旅,主动发挥“界江风景”、“鄂族风情”、“森林风光”、“农场风物”、“知青风云”和“黄金风土”等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实施“大呼玛、大界江、大兴安岭”三大区域旅游战略,全力打造“呼玛-兴安之根、龙江之情、鄂族之乡”的主题旅游形象,有序推出呼玛文化体验、教育培训、休闲度假、边境边贸、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系列,抢先培育中国最东北的知青文化圣地、中国兴安岭上自驾车游胜地和东北亚的高寒探险旅游乐园等国内外旅游品牌,以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呼玛的窗口产业、和谐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目标,最终将呼玛建设成为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经济领先、产品服务独特的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旅游强县、黑龙江境域内的界江风情旅游胜地和中国东北最东北的边陲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期间按照《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呼玛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四大景区控详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四大景区:

1、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

依托桃源峰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全力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力打造我国北极地区的水利旅游基地、高端湖泊度假基地、会议培训基地、户外拓展基地和低碳旅游基地。

2、呼玛河口休闲旅游区

以大江大河两岸风光风景为依托,建设以生态体验、城市休闲和呼玛河漂流为一体的黑龙江旅游名村以及国家4A级旅游区。

3、画山界江国际旅游度假区

突出中俄风情界江游特色以及北国度假核心功能,撬动界江两岸旅游区互动,通过旅游让画山成为中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进而把画山打造成集俄罗斯风情体验、避暑度假、运动拓展、界江观光、乡村休闲、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省级界江旅游度假区与国家4A级标准的俄罗斯风情旅游区。

4、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区

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知青为引,推进开发建设,营建核心景区,树立“兴安岭•鄂伦春•白银纳”品牌形象,争取在未来510年内将白银纳风情园建成一个以鄂族文化为灵魂特色,以边疆风光风景为衬托,以知青文化为纽带的集综合服务、民族风情体验、爱民固边和爱国教育功能为一体的4A级的民族旅游景区。

(五)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坚持分类经营、分区实施的原则,把呼玛县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加快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步伐,重点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对重点国有林区,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大退耕还林力度。通过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界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到规划期末,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实现林业资源重点目标管理等措施。通过设立宣传牌、警示牌和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林业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分子,加大查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觉爱林护林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确定管护责任人,使规划区域内的森林进入良性循环,以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2、水土流失治理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措施的总布局。对小于3°的顺坡垄耕地应改为横坡垄作(等高耕作),3°—5°坡耕地修地埂种植物带,5°—10°的坡耕地,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的修坡式梯田,大于30cm的修水平梯田。荒地根据立地条件,采取造林、种草措施,疏林地进行补植,次生林和灌木林地采取封禁治理,侵蚀沟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办法治理。规划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公顷。

3、废弃矿山复垦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对砂金过采区、矿山塌陷区、采空区、露天采坑等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开展专项治理。对椅子圈煤矿、鸥浦煤矿、北西里铁矿、三合屯铁矿、旁开门岩金矿过采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对画山鸟段塌岸地质进行灾害勘察和治理,治理面积87183.1平方米;治理欧浦煤矿矿山地质环境140976.3平方米;对金山乡旺哈达村18000平方米崩塌地质进行灾害防治,治理韩家园子金水湖周边矿山地质环境33853.40平方米。

建立废弃矿山治理项目,采取宜绿则绿、宜渔则渔、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生态综合治理。到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管理制度和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全面得到改善。

4、草原生态建设

草原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加强人工草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建立人工草地全面良种化的技术体系,人工草地的集约化经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示范模式;结合实际制定退耕还草方案,保护与恢复草地资源,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按照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和发展经济、牧民奔小康“双赢”的目标,结合呼玛县各乡镇的水土资源条件,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饲草料地种植面积为2400公顷,主要用于牲畜越冬精饲料及高产牧草的种植。

5、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建设

加强绰纳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呼玛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整体功能,促进保护区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面积积累型向功能拓展型转变。到2015年,绰纳河自然保护区争取由省级晋升为国家级,新建3个省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重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建立典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系统,定期对各类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及种群变化进行定位监测和研究。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进行动态观察,掌握其生态习性和种群变化规律。

加强黑龙江大兴安岭双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规划期间,积极争取把公园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循环中,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继续推进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建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继续促进公园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布局公园基础设施,做好重大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严格控制各类大型永久性设施建设,杜绝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确保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6、 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

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开垦湿地的行为,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的多样性。抓好湿地恢复与重建,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退耕(养、牧)还湿、恢复植被、栖息地恢复等措施,有计划地恢复重要湿地,使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到2015年全县天然湿地认定面积达到总面积的100%。实施绰纳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7、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推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升级,创造良好的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测科研管理网络,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保存、救护野生动物资源及栖息环境,积极开展人工栽培,加大对珍惜物种培育,保护野生蓝莓和天然樟子松、五味子等大兴安岭特色资源。

(六)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水环境质量保护

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整治,对全县各村的集中饮用水水源进行合理保护,防止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设立保护区范围,确保饮用水安全。建设呼玛镇净水厂一座,供水能力1.3万吨/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保证稳定达标。“十二五”期间新建水污染物排放工业项目全部配套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建立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站,实现工业园区内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加大生活源减排力度,新建呼玛县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排水管网27.6公里,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白银纳乡鄂族新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一套。推进农业源污染防治,减轻面源污染。大力推广养殖场规模化零排放生态工程,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与秸秆的综合利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使用有机肥,减少农药施用量;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

2、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全面减排。以鑫玛热电为重点,全面推行脱硫、低氮燃烧技术,安装高效烟气脱硫脱硝设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严格执行机动车淘汰政策。进一步强化烟尘排放控制。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颗粒物排放,控制煤烟型污染。尽量减少燃煤用量,积极推广型煤。加强对农业面源颗粒物的排放控制,实施以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

3、噪音治理

严格执行有关的噪声管理条例,加强噪声污染源的管理。噪声防治以固定声源治理为主,积极推广机外消音、隔音、防振措施;建筑施工要合理安排工期,并采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高峰期,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振动与噪声污染;对文化娱乐商业场所噪声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对商服业的管理,防止各类音响设施的噪声污染;严格控制餐饮娱乐业的噪声排放,防止扰民。

4、固体废弃物处理

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对呼玛镇荣边村等8村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建设总库容34.7万立方米的呼玛镇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70吨。加强监管,确保城镇生活垃圾填埋有序运转。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90%

鼓励和引导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七)生态文化

1、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反对浪费。参与供应商的绿色改造,向他们宣传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绿色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指导、推荐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的供货目录与渠道。教育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尽量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新产品,使得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促进绿色消费的相关工作,加强产业政策、资源使用政策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绿色消费加以宣传和引导。

2、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在公共场所设立各种生态文化公益广告,在各种宣传媒体定期设立生态文化专栏,结合生态旅游,在旅游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宣传活动,在“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并有计划的安排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环保公益活动。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生态文化,向群众渗透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日常生活的“绿色”意识。根据中小学不同特点,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学习教育,各学校逐步加入环境保护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县党校把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的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加强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新农村阅报栏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3、创建绿色学校

创建1-2所“绿色学校”,开设环境保护、有机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科普课程,并逐步普及推广“绿色学校”创建经验;此外,从多方面开辟生态和环保知识传播的绿色通道,可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具有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教育基地,使中小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态知识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关爱人类健康的意识。

4、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每年举办大型环保广告宣传、环保电视剧的集中展播,建立政府、企业、民间个人环保宣传网站,政府提供优惠网络空间和环保相关区域数据。发展民间环保团体,由热心环保人士自愿自发组织,具有独立性,不受控于任何行政机关,自主开展活动,容易获得大众和传媒的信任与支持。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进行监督,沟通政府决策和民意。通过政府网页、宣传册等一切途径和方式让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到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参与地方环境立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广泛征集群众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使公众在参与中不断强化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

5、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在政策、资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在充分挖掘和不断创新整合鄂伦春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边疆历史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化创造技术、营销手段和传播工具,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探索发展边疆特色文化产业,争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继续办好“呼玛之夏”艺术节和系列文艺展演,争取办成在全省县市中具有轰动效应的文艺盛会。积极鼓励创作文艺精品,打造呼玛新形象。举办“新农村、新农民”乡镇文艺调演和社区文艺汇演,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八)生态人居

1、优化城镇规划布局

做美做优呼玛中心县城。县城的发展定位是以边境旅游为重点的生态、滨水、口岸现代化城镇。突出“城在水边、城在景中”的生态、滨水、口岸城镇特色,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吉象湖周边景观改造及城区四大公园建设。

发展壮大重点乡镇。一是韩家园镇。会同韩家园林业局,按照“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景中”的建设理念,共同做好韩家园镇建设发展的规划设计。二是支持三卡、白银纳等重点乡依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发展规划,增强乡镇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加快危房和泥草房改造、市政道路硬化、电网升级改造、绿化、美化、路灯、公厕、垃圾处理、排水、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按照呼玛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不断加大投入,以示范村建设为辐射,全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按照我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搞好鸥浦乡怀柔、李花站俄罗斯民族村和白银纳鄂族新村的发展建设。

“十二五”末,城镇化率争取达到65%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构建黑龙江省北部重要的对俄贸易大通道。一是韩--黑铁路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启动,如该项目能够早日建成,可使黑龙江东部和北部铁路连接成网,对繁荣边疆经济、造福边疆人民,有着重大意义;二是省道和通区主干公路建设:新建208省道老道店至北疆段86.6公里2级白色水泥路项目;新建呼玛县通加区的七棵树至十二站段90公里3级白色水泥路项目;三是配合将来对俄口岸的开通,储备建设老金山、呼玛镇港口建设项目;四是在配合和推进地区重点建设椅子圈防火直升机场及移动航站项目的同时,启动开展椅子圈防火专用机场扩建民用机场的前期工作。

深入实施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工程,搞好中心村镇建设,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均达到27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均达到15平方米以上,消灭农村泥草房;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加快“三供两治”改造进程,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合理配置变电站数量和容量,提高供电安全性。到2015年,城镇燃气、自来水、集中供热普及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100%50%90%,城乡通电率达到100%

3、着力改善城乡环境

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好净化、美化、亮化,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脏乱差问题。加强城乡公共绿地建设,坚持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搭配,按季节种树,低成本养护,做到“城镇园林化、近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38%42平方米;加快社区服务配套工程建设,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加快打造标准化物业示范小区。以生态型花园式中心乡镇村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乡镇村街路及文化休闲广场进行高标准绿化,推广普及天然气、液化气、电、生物质、太阳能及沼气等清洁能源,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到2015年,80%的中心村达到省级三星级村标准。

(九)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1、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积极引进生态县建设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聘请省内和外地专家,并与省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紧密合作,围绕生态县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难点问题及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等进行重点研究,确定符合呼玛县的技术路线,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和技术,予以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在生态农业方面,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免耕技术,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建立一批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努力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在生态工业方面,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快设备更新,完善检测手段,建立一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

2、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确定环境风险重点防范区域。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更新与分类管理。建好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突发事件监测与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和与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

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全县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特别是重点旅游区和景观河流的相关监测和预警。建立生态预警信息系统,积极开展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对畜禽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安全预警信息的报告制度。

县政府是全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3、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地关于加强森林、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生态县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落实项目资金,并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加强生态县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县建设的业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巩固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逐步发展“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补偿费制度和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

六、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项目

生态县建设各个重点领域和各项主要任务的落实,必须落实到生态县建设工程之中,通过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各项工作。根据生态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计划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生态工业建设项目、生态旅游业建设项目、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项目、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和生态人居建设项目八大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和示范工程。共计46项工程,投资40.05亿元。

七、规划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一)经费来源分析

重点项目的资金来源按照其建设主体和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其中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相关园区或企业的自筹和银行贷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土地出让金和银行贷款,并辅以国家、省、地各级政府的扶植贷款和财政补助;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以市场化运作和企业投资为主,积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主导作用。

(二)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建设,加快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环境清洁程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城市交通和舒适的生活空间,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人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定。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人们的素质,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绿色消费市场,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促进和保障了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

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与实施将拉动产业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通过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高效低耗减污的资源利用方式,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投到绿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等建设项目的资金,使城市品位和形象从整体上得以提高,为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来投资提供了环境基础,逐步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3、环境效益

规划的实施,提高了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了城乡面貌,为城乡居民的休憩提供优美的场所。同时,建立了生态安全格局,维护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防灾抗灾能力,从而为呼玛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通过生态建设,维护了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造福自己,还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法制保障

1、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规划》作为呼玛生态县建设纲要文件,对呼玛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将规划中的具体建设内容、指标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和远景规划之中,并在通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人大审批通过,成为呼玛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文件。然后根据《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依法进行生态县建设和管理。

2、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贯彻执行现有地方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与生态县建设配套的地方产业政策、促进清洁生产、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的各项措施,抓紧清理和修订现有不完善或与生态建设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政策体系,保证《规划》的实施和促进生态县建设。建立鼓励政策,对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优先发展的项目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根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办法的要求,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3、强化环境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生态县建设要严格执法,坚决制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发生。维护各种环境与资源法规的严肃性。严格各项审批制度,并逐步建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的监督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环保软件、硬件的配置,保障生态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涉及到所有新建项目,环保局有第一审批权和否决权,强化环保局对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县检察院和县法院增设环保执法人员,为环境和资源法规的真正实施提供条件。

二)组织保障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各单位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生态县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将生态县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落实到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跟踪考核制,使规划切实得到实施。

3、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所有重大决策、工程项目都必须执行环评制度、项目预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部门会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汇总、上报,然后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

(三)资金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要逐年有所增加,尤其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监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要重点投入确保实施。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生态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外资,不断加大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3、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并逐步向城镇居民收取排污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集中用于生态建设。

(四)技术保障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开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信息网络。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引进人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同时,注重留住人才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增强发展生态经济的后劲。

3、扩大合作交流,借鉴他人经验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建设水平。在生态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要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帮助开展工作,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实现生态建设目标。

(五)社会保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县建设的积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县建设工作。

2、树立典型,促进各领域生态建设的发展

不断发现和挖掘符合生态县建设内容的生产、服务和生态保护、生态教育及生态文化的基地,及时总结其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作为生态县建设各领域的典型。通过典型的树立,以总结来自实践的可行经验,并从理论上提升基地的科学性,同时作为全县各领域工程建设的学习榜样,以至推动各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推荐访问:呼玛县 规划 二五 【环保规划】呼玛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