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6篇

篇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篇一:“以人民为中心”

  续写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记履职为民,畅通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扫除影响地方发展的顽瘴痼疾,为创建中部崛起示范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畅通“为民”诉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

  畅通渠道,贴心为民服务。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推进为民办事走深。畅通信箱、网络、热线四大渠道,及时聚焦、有效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行。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推进为民办事走心。区委、区政府领导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和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各级党组织开门纳谏听民声,通过板凳会、广场会、民意收集会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瞄着问题去解决,奔着问题去突破。建好为民办事台账,推进为民办事走实。在全区范围内常态化开展“重诺言、畅两信、决诉求”群众诉求办理工作,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群众诉求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提升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为民”工作导向,凝聚真心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高位推动,强化宗旨意识。在成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7+2”工作小组的同时,成立了区委巡回指导组和学教办公室,切实把专题学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聚焦靶向整治,依照区“七个专项行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开展学习教育为抓手,各级党员干部围绕“九个是否”认真查摆、自我“画像”,自省自查自纠。通过专题学习教育,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成为“人民至上”理念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让工作目标归位“为人民服务”。把为民造福为企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当好群众领路人,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为创建中部崛起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厚植“为民”服务情怀,增强为民服务的工作能力

  做实做细,解决群众身边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为民情怀,为民办实事,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落实在行动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各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好床位、学位、车位、厕位等群众“难愁盼”急问题,以“马上就办”的态度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该区洪集镇大桥召开民意收集现场会,坚持群众说干部记,现场征集现场办,获得群

  众点赞。平岗街道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发挥“村书记热线”作用,过“代办式”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将心比心”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资、土地租金等揪心事、难心事,把为民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下,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一是畅通为民诉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

  联系群众,目的在于服务群众,群众意愿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方向标,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才能真正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找到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才能及时聚焦、有效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行。因此,我们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畅通信箱、信访、网络、热线等渠道,开展大接访大走访,真正走村入户集民意、开门纳谏听民声,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群众诉求问题的及时解决。

  二是树立为民工作导向,凝聚真心为民服务强大动力。

  在3万多字的报告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先后出现了200多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履行好联系群众的工作职责,把“一心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牢牢把准本职工作的为民导向;要成为“人民至上”理念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让工作目标归位“为人民服务”,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三是厚植为民服务情怀,提升办好惠民实事工作能力

  为民服务“送到家”,光靠“喊喊口号”是行不通的,干好工作、服务群众需要真才实学,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需要全面掌握各类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在工作上、服务上才能做到自信、自如。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理论、学专业知识等,不断武装充实头脑,努力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认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事业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最大追求,把工作的成功作为自己最大的喜悦,不断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要求,不断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为民服务的本领。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青海日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章

  青海日报: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也是一份报纸的生命。青海日报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

  在新闻报道方面,青海日报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原则,深入基层一线,及时切实地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展现出当地百姓群众的生活状态、思想变迁和对未来的期盼。在此基础上,青海日报注重表现人物,强化人物感染力,突出群众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品质,让人物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凝聚社会向上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青海日报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决揭露、批评违法乱纪、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于矛盾冲突和问题难点也敢于“照亮”,给出有建设性和积极的解决方案。并且,青海日报推出的相关专栏和栏目,特别是“小康路上大数据”、“美丽乡村行”、“党建引领”等不同主题的报道,对于推进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此外,青海日报也注重互动交流,提供多种形式的媒介服务,如读者

  热线、写来信送大礼、阳光心愿等,积极开展多元化媒体交往,增强读者的获得感和参与感,让报纸与人民心贴心,用“点赞”、“评论”等方式联系与之交流,让新闻报道和人民真正实现了互动和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日报还注重青年人的参与和发展,开展“新媒宣讲团”、“新闻创意实验室”、“青年记者游园活动”等一系列青年记者选拔、培养和推广活动,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锻炼和发展平台。

  总之,青海日报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客观真实的新闻传播原则,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互动交流,为全面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青海而坚定前行。

篇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

  内容提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做到低收入群体“有底”,中等收入群体“有安”,高收入群体“有质”。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更加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臵,实现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谋利益是发展的根本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求把人民能否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开展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使发展更加充分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把发展成果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社会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衣食住行所需,不

  让一个社会成员掉队,才能让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尊严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与小康要求存在明显距离。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缩小民生保障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

  长期以来,国内和国外均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然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只要做大蛋糕,就可以通过增长“滴漏”效应来解决民生难题。然而世界多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之间的兼容自洽。市场机制对于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缺少有效解决手段,不能自发满足经济脆弱者的基本生活所需,放手让市场初次分配作为资源配臵唯一依据,只会使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生活在边远地区人们固化脆弱的经济社会地位,造成社会问题恶化,对社会公平与公正有害无利。

  事实上,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非矛盾互斥。做好民生保障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压舱石”,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有充裕的物质财富用来解决贫困问题,才能提

  高人们福利待遇和民生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事业。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稳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显现同时,国内民生制度建设还存着一些不适应环节,需及时完善。如,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对收入差距调节力度较弱仅为0.061,而OECD国家普遍为0.15左右。重点人群托底保障水平有限,漏底、穿底现象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城乡居民抱有很强的预防储蓄动机。这些都使社会消费意愿不能顺利转化为有效需求,成为制约宏观经济供需均衡的“动脉栓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相统一的基本思路。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投资公共服务,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推动民生事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平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以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为着力点,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顺畅供需均衡通道,实现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下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均衡和稳态发展。

  二、坚持民生需求导向,构建多层次民生制度体系

  考虑到当前城乡居民已经呈现出社会阶层分化趋势,不同收入群体的特征和基本诉求差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应分门别类确定目标,对标施策。

  (一)应保尽保:让低收入者生活“有底”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本质要求。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就业帮扶、移民搬迁、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织密织牢低保安全网,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夯实老年、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福利政策,根据财政负担能力有序提高低保及其他专项救助和福利保障标准,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困难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落实“救急难”政策,及时解决好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增强制度实施弹性,更多为困难群体利益考虑,逐步把专项保障项目向低保边缘群体等困难人员延伸覆盖。

  (二)重点发力:让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有安”

  按照家庭年收入9万元至45万元为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24.3%,规模约3亿人,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总量最大的国家。收入改善带来城乡居民生活预期的调整,人们对于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强烈,并随之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更高期待。从供给质量上看,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总体不高,与中等收入群体期望差距明显。从资源配臵上看,民生保障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高品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及养老服务能力更多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聚。在此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就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在风险防范和高质量服务获得方面面临较大支付压力,进而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挤压当期消费,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幅下降。

  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运用多方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优化服务供给方式,形成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合力。推进资源均衡配臵和优化整合,重点向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改革,有效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养老等领域的经济负担,改善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可及性和资源配臵公平性,使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报酬增长同时,努力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完善制度:让高收入群体生活“有质”

  近年来,国内高收入、高净值人群快速增加。高收入者在服务获得方面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有着明显细分边界,市场机制是高收入人群获得生活必需服务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国内相关服务市场建设滞后,高收入群体既不满足于国内的公共服务水平,又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与他们收入水平相一致的服务品质,服务需求外流现象严重,香港买保险、境外就医等现象比较突出。

  要加快破除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障

  碍。落实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政策,进一步扩大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放宽中外合作办医条件,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医疗机构,鼓励国际高水平医疗集团在华设立诊疗分支机构,加强机构间竞争合作,倒逼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品质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确保他们在用地、融资、财税方面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放开价格管制,通过市场机制不断修正服务供给方向和供给质量,使服务供给水平符合高收入人群实际需要。

  三、全面推进民生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民生保障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充分发挥相关制度民生保障功能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多层次民生需求,进一步完善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低质量资源配臵,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与人民需求和发展更加适应。

  (一)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

  1、保障扩面,化解边缘群体支出贫困风险。参照国际通行灾难性卫生支出救助办法,把医疗支出规模作为重特大疾病救助的主要判断依据,做到有大额支出必保。探索将重特大疾病救助覆盖范围延伸至全部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收入、负担能力和医疗支出规模实施阶梯化比例报销。

  2、多保联动,消除重大风险保障“漏洞”。加强慈善补充保障作用,与各类“互联网+”救助平台合作,建立救助需求与慈善资源精准对接机制。研究低收入群体保险兜底办法,以政府与低收入群体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团险方式,对罹患重大疾病的低收入边缘家庭在基本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基础上提供“三次报销”。

  3、保险和服务托底,减轻困境家庭生活压力。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担低收入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风险和服务负担。改革长期护理津贴补助办法,把津贴资金作为困难人员参保保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儿童自闭等困境家庭所必须康复治疗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形成多方负担的长效服务购买机制。

  (二)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

  1、加快推进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稳定参保人员保障预期。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整体框架,并尽量保留统筹账户20%供款和个人账户8%供款的配比结构,以此作为完善统账结合制度的改革前提和基础框架。注重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确定、基础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等关键环节设计,切实加强个人账户保障能力建设。构建记账利率自平衡机制,长期内财务制度资产与负债不平衡时自动调整计息比例,把个人账户作为调节制度财务压力的重要“减压阀”。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

  得”的待遇确定原则,引导形成合理的待遇调整预期,防止发生福利冲动和福利失控。

  2、进一步完善学区制度,加快普及高质量义务教育。探索建立新型学区治理体系,促进形成社区、家庭多元参与,学区共建、资源共享的治理结构。建立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学区内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基础薄弱校一体化办学,打造深度合作校际联盟。建立教师轮岗交流保障机制,依托校际联盟,推动学区内优秀教师在联盟内学校轮流任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流动。

  3、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和基层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支持家庭医生团队根据辖区居民多元需求实施差异化签约服务,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医联体建设,发挥好三级公立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带动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4、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满足普遍性的老有所养需求。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有服务余力公办机构面向社会老人开放,提高各类设施设备和床位使用效率。加大对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康复护理床位建设扶持力度,按照护理床位数量和使用情况确定财政补贴水平,满足老年人所急需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解决养老机构高空臵率问题。进一步统筹规划社

  区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引导精品社区和老旧社区结对抱团发展,提高市社区服务中心、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其相邻服务设施的养老共享程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打破“居”、“养”界线,提高社区服务对居家供养的支持和结合度。

  (三)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1、丰富三支柱产品类型,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允许未能参加税收延递商业保险的个人,按照同等税惠比例把部分收入存入专门开设的个人养老投资账户,作为又一个人自主储蓄补充保险形式。由账户持有人依据风险收益偏好,在规定的资产组合框架下自主、灵活地配臵账户资产。并规定在个人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除身故、重大疾病、重大意外等情况外,账户资金不得提前支取,确保投资账户专款用于养老。

  2、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全面落实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相关政策规定,精简养老服务市场审批环节,鼓励境外投资者设立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并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支持境外投资者以新设或者并购方式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鼓励香港、澳门、台湾投资者设立中医类医院,在规划床位、重大卫生设备购臵等方面,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加快破除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服务的资源要素约束,科学规划医卫慈善地块,落

  实养老服务用地指标,依托政府产业发展基金等现代投融资手段,对社会办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提供有力的资金引导和前期支持。

篇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民为中??党的?九?报告指出,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以?民群众对美好?活的向往为奋??标,始终把?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位,充分体现了以?为本,以?民为中?的执政理念。?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是伟?成就的创造者。?民群众团结?致的?量坚不可摧、拼搏奋进的?量势不可挡。?民群众是执政根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明的建设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没有?民群众就谈不上执政,离开?民群众就谈不上政治。对?个执政党??,?民群众就是???母,是执政根基,脱离?民群众就是最?危险。执政党与?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的关系,是种?与?地的关系,是公仆和主?的关系。唯有做到亲民、爱民、为民,才能赢得?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相聚、?相合。?民群众是奋进?量。历史是?辆?直向前的列车,?民群众是驱动奋进的?量,?民群众永远站在舞台中央。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段沧桑弱乱的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迸发出了强??量,赶?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解放战争的伟?胜利,成?了独??由的新中国,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在??年时间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历史跨越。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来看,中国?民团结??,共克时难,以?畏的牺牲精神为国际社会防疫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就是?民群众强??量的体现。??聚,泰?移。以?民为中?,才能增进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才能??相聚,凝聚民族复兴的强??量。(作者:廖勇)

篇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2018年第6期(总第276期)[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8.06.007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刘家凯(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此,应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6-0035-0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开放创新、文明法治、团结和谐、民主自信的美丽中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一)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教育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高收入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高收入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2],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平衡,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口仍然很大。这直接导致我国对知收稿日期:2018-02-14作者简介:刘家凯(1966—),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35-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强烈,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要坚持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满足科技迅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多样化人力资源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办好继续教育,加强对城乡低文化水平人群教育帮扶,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就业创业网络教育,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起来,提高群众再就业能力。(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已连续5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9%以下的较低水平,但2018年,又有820万高校毕业生和500万中职毕业生[3],加上去产能需安置的几十万转岗职工等,就业压力依然非常大。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存在着就业总量扩大乏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鼓励城乡中小企业就近吸纳劳动力,解决普通劳动者多渠道就业难题。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人力资源与产业升级不

篇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2019年第5期民主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佘立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其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栗战书委员长将其作为人大工作的核心要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在岗敬业,担当履职,清正廉洁,用自己的努力扎实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最基本的经验,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靠着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各项建设,“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根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如一的施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架起了民生领域的“四梁八柱”,突破了许多以前没有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不断丰富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治国理政实践,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深刻理解人民的量的规定和质的规定。人民是一个整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人民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人民的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整体的力量不断增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翁,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间的财富和收入等差距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扩大,但终将不断缩小,走向共同富裕,每一个个体将越来越充分地释放自我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更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只有坚持43

推荐访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2000字 坚持以 论文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