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13篇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徐露,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13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13篇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露,女,14岁 ,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思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2

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简要分析:

“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

方法:

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5)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小李,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得任性、冲动,稍不顺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评析:

多动症的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多动”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均是症状之一,而且老师反映,小李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中游,纵上所述,小李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

方法:

1、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

2、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

3、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3

某化工厂储运处盐库发生一起重大触电伤亡责任事故,6人触电,其中3人死亡,3人经抢救脱险。当天上午,化工厂储运处盐库10人准备上盐,但是10米长的皮带运输机所处位置不利上盐,他们在组长冯某的指挥下将该机由西北向东移动。稍停后,感觉还不合适,仍需向东调整。当再次调整时,因设备上操作电源箱里三相电源的中相发生单相接地,致使设备外壳带电,导致这起事故发生。

事后分析,皮带输送机额定电压为380 V,应该用四芯电缆。而安装该机时,却使用三芯电缆。电源线在操作箱(铁制)的人口处简单地用缝盐包的麻绳缠绕,并且很松动。操作箱内原为三个15 A螺旋保险,后因多次更换保险,除后边一相仍为螺旋保险外,左边、中间二相用保险丝上下缠绕钩连。中间相保险座应用两个螺丝固定牢,实际只有一个,未固定牢致使在移动皮带机过程中,电源线松动,牵动了操作箱内螺旋保险底座向左滑动,造成了中间一相电源线头与保险丝和操作箱铁底板接触,使整个设备带电。

这些工作人员为临时工,只经私人介绍,仓库就同意到盐库干活,没有按规定签订用工合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称为_。

A.感知电流B.摆脱电流C.致命电流D.室颤电流

2、在TN系统中,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进行_。

A.保护接零B.保护接地C.重复接地D.保护接零和接地

二、多项选择题

3、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击可分为_。

A.单相电击B.两相电击

C.跨步电压电击D.直接电击

4、属于基本安全用具的是_。

A.绝缘手套B.绝缘靴

C.绝缘杆D.绝缘夹钳

5、漏电保护器是防止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的重要措施,以下应该安装漏电保护器的是_。

A._所有移动式电气设备和手持电动工具

B.安装在潮湿或强腐蚀场所的电气设备

C.临时性电气设备

D.触电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插座

三、简答题

6、简单分析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7、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和高压触电事故,可采用哪些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4

某化工厂储运处盐库发生一起重大触电伤亡责任事故,6人触电,其中3人死亡,3人经抢救脱险。当天上午,化工厂储运处盐库10人准备上盐,但是10米长的皮带运输机所处位置不利上盐,他们在组长冯某的指挥下将该机由西北向东移动。稍停后,感觉还不合适,仍需向东调整。当再次调整时,因设备上操作电源箱里三相电源的中相发生单相接地,致使设备外壳带电,导致这起事故发生。

事后分析,皮带输送机额定电压为380 V,应该用四芯电缆。而安装该机时,却使用三芯电缆。电源线在操作箱(铁制)的人口处简单地用缝盐包的麻绳缠绕,并且很松动。操作箱内原为三个15 A螺旋保险,后因多次更换保险,除后边一相仍为螺旋保险外,左边、中间二相用保险丝上下缠绕钩连。中间相保险座应用两个螺丝固定牢,实际只有一个,未固定牢致使在移动皮带机过程中,电源线松动,牵动了操作箱内螺旋保险底座向左滑动,造成了中间一相电源线头与保险丝和操作箱铁底板接触,使整个设备带电。

这些工作人员为临时工,只经私人介绍,仓库就同意到盐库干活,没有按规定签订用工合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称为_。

A.感知电流B.摆脱电流C.致命电流D.室颤电流

2、在TN系统中,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进行_。

A.保护接零B.保护接地C.重复接地D.保护接零和接地

二、多项选择题

3、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击可分为_。

A.单相电击B.两相电击

C.跨步电压电击D.直接电击

4、属于基本安全用具的是_。

A.绝缘手套B.绝缘靴

C.绝缘杆D.绝缘夹钳

5、漏电保护器是防止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的重要措施,以下应该安装漏电保护器的是_。

A._所有移动式电气设备和手持电动工具

B.安装在潮湿或强腐蚀场所的电气设备

C.临时性电气设备

D.触电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插座

三、简答题

6、简单分析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7、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和高压触电事故,可采用哪些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5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露,女,14岁 ,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思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6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7

张某是咸阳市北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中人多地少,主要靠在陕北打工养活妻儿老小。20xx年11月,张某进入陕西某建筑公司位于神木县一工地干活,11月某日晚8点左右,其在工作过程中摔伤。第二日下午1时,张某被送入神木县某医院,入院诊断为:1、脾破裂;2、失血性休克;3、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后进行脾脏切除术。20xx年12月初,张某被转入西安市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15天后,陕西某建筑公司就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张某无奈办理出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事发时张某休克,工地地项目部一方谎报陈某姓名为韩某,企图伪造病历骗取保险。所以,张某出院时拿到的住院病历患者姓名并非是陈某自己,而是另有其人。

出院后,张某及家属多次找到陕西某建筑公司索要赔偿被拒绝,陕西某建筑公司表示其旗下子公司及项目部众多,在具体施工中都会采取将工程发包给劳务公司的形式,建筑公司不会直接和农民工发生关系,该工程已经发包给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所以应该由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与建筑公司无关。无奈之下,张某及家属近日找到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余伟安律师请求法律帮助。余律师了解情况后,认为张某受伤属于工伤事故,脾脏切除已经构成七级伤残,应该按照七级工伤赔偿。但目前张某的用人单位不明,张某病历登记错误,需要查清事实,纠正错误。

同时,余律师帮助张某家属通过工商部门查询到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已经于20xx年初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考虑到这个情况,余律师认为陕西某建筑公司将工程发包给已经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劳务公司,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在承包人的选任上有严重的过错,应该对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招用的工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随后,余伟安律师陪同张某家属前往陕西某建筑公司总部安全事故处理部门,要求由陕西某建筑公司承担张某的工伤赔偿责任。

在看了余律师提交的张某的病历材料以及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的工商档案后,陕西某建筑公司处理安全事故问题负责人最终改变推脱态度,并表示愿意积极协调处理该起事故赔偿问题。最终,经余律师努力,在陕西某建筑公司的主持下,张某与神木工地项目部私下达成赔偿协议并当场兑现,由项目部一次性赔偿张某各项费用共计近三十万元,张某表示不再就此事故诉诸法律程序。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8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__________,二年级学生,男,7岁。

二、家庭情况:

父母均在外打工,爷爷做监护人。并且父母关系不很好,有离婚的倾向,母亲几乎不回家来,也很少联系孩子和关心孩子。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但极为的不爱学习,讨厌写作业,爱与别的同学追逐打闹玩耍,并且也很胆大,经常和高年级孩子对峙,身上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1、该生不太讲卫生,生活习惯差。

2、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父母的监管不到位,而监管人爷爷却又溺爱管不住。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缺失,孩子的认知及行为习惯都有待家长的培养和提高。

3、陈玉宝胆子大,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五、具体措施:

1、与家长沟通。首先,让家长了解家长在孩子跟前陪伴的重要性,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肩负的责任,懂得家长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

2、教家长如何加强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走上积极向上的道路,并懂得如何家校共管。

3、孩子在校,作为教师的我要严格要求他。

4、教孩子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父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加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写作业。特别是思想境界提高了,坏习惯和毛病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学会关心他人,爱护班集体,并且热爱老师。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9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来,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到现在既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进行教学,从学生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案例介绍: 梁某,男, 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打从他进小学起就不断有家长来学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从学前班起行为习惯太差,打人、偷摸别人的东西等。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可怜对孩子百般溺爱。爷爷有心脏病、奶奶整天忙于社区老年工作,对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案例分析:

该生缺少父母的爱,渴望引起别人重视,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长期用偷小摸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 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梁某头脑灵活,但上课经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课也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他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乱做乱画,早晨经常迟到。

2、偷拿成性

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

有一定上进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干忧。梁某还喜欢和低年级的一个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粘在一起偷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但是由于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4、占有欲望强烈,自我意识浓重

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师的注意,看到别人的成绩好,东西多而眼红,于是,突然偷别人新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成了他感兴趣的事情。

三、辅导策略

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可触摸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寻找根源,改善行为,增强自信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教师必须多方面调查,找学生细心谈话。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学们自律。例如:梁某有一次趁大家都不在教室偷拿了同学二十元钱,我找到他后与他单独进行交谈,刚开始时他怎么也不承认,后来经过反复做工作,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拿走的钱还了回来。我在班上说这钱是老师捡到的。让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梁某在一次我校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时,出发前我就先告诉他“出去别去摸别人的东西”可到了目的地他却去偷拿超市的东西,被超市逮了个正着,最后我校的俩个老师去超市购物把他带了回来。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 根源所在,谈心、家访、讨论,对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一句话。让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平时,坚持对他进行正面教育,捕捉他的“闪光点”,为他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正确对待他,鼓励他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在课堂上他回答对了问题我会说“梁某回答得真好啊!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家为他鼓掌吧!”。班会课上,在会上,我对同学们说:“梁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请大家为他鼓掌?” 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2、激励学生,激起动力,懂得自爱。

学生都需要进步,《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梁某进行激励。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梁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梁某同学?”渐渐的,梁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班上也有近一年太平了,可有一天课间操大家都去做操了,有几个孩子打扫卫生做操十分钟结束后回到班上又有两个孩子笔袋不见了,笔袋从梁某的书包里翻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奇怪“当时梁某去外面做操去了,不在教室里”,通过分析我发现是

有孩子在搞恶作剧,有意栽赃梁某,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上对恶作剧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梁某:“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小时不懂事爱搞恶作剧,现在懂事了,是个好孩子”。因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了荣誉感,慢慢就会懂得自爱。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梁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需要,例如孩子们随着季节更换而买的各类玩具。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家长会上大肆对梁某进行表扬让他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满足,增强自信。

四、结论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 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通过五年的教育梁某改正了这一行为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她们成为合格的健康的人!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10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1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急躁、任性、固执、自卑等倾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从孩子自身来看,由于知识的匮乏、视野的狭窄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的发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结构发育的不完整。

从家庭方面来看,小学生的家长正处于生活的奋斗期,抚养孩子的起步期。生活的忙碌,经验的不足,家长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简单,尤其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是缺乏关注。另一方面,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竞争的强烈,他们把更多地期望都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于是,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好多孩子往往顾此失彼,再加上个别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暴力、不良的的消费观等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刺激,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

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从而以健康的心理去认知自我,快乐而和谐地融入社会尤显迫切和重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心理辅导特点,我以活动为主线,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对学生进行了题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的团体心理辅导。

活动设计

一、游戏导入

根据老师的动作猜猜我要表达的情感。看喜剧小品(做动作:鼓掌)见到朋友(做动作:握手)与朋友再见(做动作:挥手)还有哪些情感可以用手表达出来呢?(学生做动作,老师来猜表达的情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老师可以装作不知以求得学生的帮助)

二、整理出生活中自己记忆犹深的几种情绪

(一)画手掌的轮廓(学生在预先备好的白纸上描画出自己左手的手掌轮廓)

(二)我们接着做个淘宝的游戏!

(游戏简介:有4个盒子,其中两个是装有礼物的。请四位同学生到前面任选一个盒子,并当众打开盒子。其余同学仔细观察四位同学的表情,并用一个词语表达出自己以及淘宝人此刻的情绪,写在手掌图中任意的一个指尖上,并把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写在对应的手指上。)

(三)生活中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绪经历,也写在手掌图上。

本环节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展示,老师可以有代表性地利用多媒体完成一个手掌图,写出5种不同的情绪以及所对应情绪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

(一)了解不良的情绪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认识到调节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二)案例引导,从集体讨论中学习和感悟调节情绪的方法

案例1:王东刚从外地转来。他平日不大说话,几乎没有朋友。别人在一起玩,他只能在远处望。(课件)

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呢?怎样能让王东走出孤单,变得快乐呢?谁有好的方法? 生:与人交流。

师:科学表明,心情不经常梳理的话,很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而梳理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生1:打电话。

生2:、

案例2:张华和小川是一对好朋友,可这两天,小川却莫名其妙地不理张华了。因为有了心事,张华回家经常发火耍脾气。你来判断张华此时的情绪。小组马上探讨,为他找出解决烦恼的办法。

1组:我们认为应该主动地找小川谈一谈,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不理自己了。如果不能当面谈的话,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法。

3组:可以用音乐疗法。

师:音乐真的有这么神奇的疗效吗?我们暂时不下什么结论,先听几段音乐。

(三)利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自己的烦恼

师:有了刚才这些方法的启示,你能不能解决自己手掌图中的烦恼呢?想想看,也许你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把它写在图中的掌心部分。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教师总结出调节情绪的方法:与人交流、听音乐、写日记、想想高兴的事、做游戏、做运动等,并进行板书。

四、欣赏歌曲《歌声与微笑》,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1、活动法: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最贴近于小学生的生活,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容易唤起他们思维的灵感。因此,以游戏来导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个

小游戏的设计还意在暗示学生:手可以表达情感,同样,我们的情绪也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是可以进行调节的。

2、体验法:本节课,我多次运用这种方法。

①在画手掌轮廓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描画自己的左手,这除了是让学生体验了亲自实践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教师早已从此时将学生的全身心慢慢牵引到活动中来,引着他们身临其境。

②通过淘宝游戏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③最初,我是通过“名人名言”以及资料展示的形式向学生描绘音乐在调节情绪中的重要性的,后来我发现苍白的说教远不如学生亲身体验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所以就改用了在课堂上听音乐的形式。音乐的选择主要采用对比式,如:欢快与悲伤的,兴奋与宁静的,舒缓与激昂的。学生听完音乐,马上就能产生情绪体验,从而感悟到音乐在调节情绪中的重要作用。

④利用课件将生活场景再现,假设的角色转换,再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讲述,这样间接式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切入主题。

3、案例引导法: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首先得让学生知道自己平日生活中有哪些情绪。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例子,一个引子,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让他们整理出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

4、及时肯定,积极引导法:我利用投影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真实地感受表达出来,并且不失时机地表扬“大家能把自己的情绪真切地表达出来,说明大家都很坦诚。”阳光性的评价让孩子们有了表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下面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如鱼得水了。

5、讨论法:在让学生总结和寻求自己解决烦恼的办法时,我主要运用了这种方法。本环节要把时间充分放给学生,不要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要让学生放开思想的包袱,尽情地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获得资源的共享。

6、暗示法:在本课结束时,我和学生共同歌唱《歌声与微笑》。无论是作词还是旋律,歌曲本身就能给学生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并且这首歌的出现还在于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让他们永远欢乐——将欢乐留给自己,留给他人。

教学后记

在本次的心理辅导上,我意在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案例、听音乐、绘图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明理。当然,这期间,我运用讨论、体验、案例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活动贯穿始终。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交流的作用有四:其一,能够再次梳理学生的思维;其二,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反馈信息;其三,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其四,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答案会产生一种榜样性的力量,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激励;其五,让学生拥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课堂,以达到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通过“个人班上交流”,“组内个人交流”,“小组代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明知悟理。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行为引导,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至高境界。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12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来,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到现在既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进行教学,从学生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案例介绍: 梁某,男, 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打从他进小学起就不断有家长来学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从学前班起行为习惯太差,打人、偷摸别人的东西等。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可怜对孩子百般溺爱。爷爷有心脏病、奶奶整天忙于社区老年工作,对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案例分析:

该生缺少父母的爱,渴望引起别人重视,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长期用偷小摸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 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梁某头脑灵活,但上课经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课也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他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乱做乱画,早晨经常迟到。

2、偷拿成性

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

有一定上进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干忧。梁某还喜欢和低年级的一个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粘在一起偷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但是由于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4、占有欲望强烈,自我意识浓重

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师的注意,看到别人的成绩好,东西多而眼红,于是,突然偷别人新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成了他感兴趣的事情。

三、辅导策略

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可触摸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寻找根源,改善行为,增强自信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教师必须多方面调查,找学生细心谈话。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学们自律。例如:梁某有一次趁大家都不在教室偷拿了同学二十元钱,我找到他后与他单独进行交谈,刚开始时他怎么也不承认,后来经过反复做工作,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拿走的钱还了回来。我在班上说这钱是老师捡到的。让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梁某在一次我校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时,出发前我就先告诉他“出去别去摸别人的东西”可到了目的地他却去偷拿超市的东西,被超市逮了个正着,最后我校的俩个老师去超市购物把他带了回来。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 根源所在,谈心、家访、讨论,对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一句话。让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平时,坚持对他进行正面教育,捕捉他的“闪光点”,为他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正确对待他,鼓励他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在课堂上他回答对了问题我会说“梁某回答得真好啊!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家为他鼓掌吧!”。班会课上,在会上,我对同学们说:“梁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请大家为他鼓掌?” 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2、激励学生,激起动力,懂得自爱。

学生都需要进步,《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梁某进行激励。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梁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梁某同学?”渐渐的,梁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班上也有近一年太平了,可有一天课间操大家都去做操了,有几个孩子打扫卫生做操十分钟结束后回到班上又有两个孩子笔袋不见了,笔袋从梁某的书包里翻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奇怪“当时梁某去外面做操去了,不在教室里”,通过分析我发现是

有孩子在搞恶作剧,有意栽赃梁某,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上对恶作剧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梁某:“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小时不懂事爱搞恶作剧,现在懂事了,是个好孩子”。因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了荣誉感,慢慢就会懂得自爱。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梁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需要,例如孩子们随着季节更换而买的各类玩具。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家长会上大肆对梁某进行表扬让他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满足,增强自信。

四、结论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 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通过五年的教育梁某改正了这一行为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她们成为合格的健康的人!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案例篇13

一。案例介绍

沈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沈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沈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沈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沈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沈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沈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沈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沈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沈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沈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沈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沈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沈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沈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沈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沈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沈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沈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沈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辅导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