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电教媒体,优化数学教学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活其思维。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一节时。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十种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总结出它们的规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变成了顺口溜,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渺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电教媒体能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于突破、关键易于抓住。比如。在讲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

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三、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动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是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地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应用电教手段,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真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索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例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同时,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1)观察函数变化(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探索Px,Py的变化情况;且分析函数变化(结合x、y的对应值表),探索函数变化实质;(2)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

又如,在几何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图形,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我们对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多媒体对条件进行增减变化。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必将为初中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只要我们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出它的独特感知优势,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就会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推荐访问:电教 数学教学 整合 优化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