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图激趣,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主题图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利用主题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们还应当作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关键词】主题;情境;生活;拓展;延伸;探究

主题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设计,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情境,都深受低年级孩子的喜爱。这些教学主题图不仅仅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以上认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借主题图创编故事

小学生个个喜欢听故事,借助主题图创编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探究。

案例1: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反映的是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一情景,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开始讲述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金鱼吗?今天呢,生物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小金鱼,看,这些小金鱼们正在鱼缸中快乐的游泳。但是啊,在生物组的同学来的路上,一条小金鱼“逃跑”了,同学们能帮助生物组的同学计算一下,现在还剩下多少条小金鱼吗?你想怎么计算呢?学生们在思考计算的同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儿童情趣,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借助主题图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案例2:二年级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该教材的主题图是一幅几个学生在分铅笔的场景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一分等活动,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从教材的编写角度分析,其题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题材数学化的新理念。教学前,教师根据主题图在讲台上摆上10支新铅笔。教学时,教师说:“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支新铅笔来考一考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这10支铅笔老师准备要分给大家,可是怎么分才合理呢?”學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才合理”。学生回答问题都非常积极投入。接着,教师问:“每人分的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说出“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教师接着说:“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学生纷纷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比主题图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初步认识到了余数。不难看出,利用实际情境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

3.借主题图开展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学中可以借助主题图开展一些小游戏,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

案例3: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小朋友们搭积木的场景,搭积木这一游戏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另外,这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数学图形。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搭积木的小游戏。搭好后,让学生交流,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接着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让学生学着书本上的小朋友照样子画一画。 然后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分别用了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的是哪个面?”最后全班交流:“你的图形是怎么画的?”并让学生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下面。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课上利用主题图设计一些小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问题以主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主题图给学生放一段精彩的动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唱一首好听的儿歌,做一个趣味十足的游戏,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二、变一为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主题图”呈现的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同类学习素材相对较少,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只通过一两个材料就能进行归纳、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材料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进而抽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1.拓展主题图,增强启发性

案例4:二年级上册“分一分”

教材只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主题图,把六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图片。

教学时,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现在有六个桃子,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可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老师吗?现在请同学用眼前的6张桃子图片摆一摆,分成几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堆,每堆2个;分成3堆,一堆1个,一堆2个,一堆3个;分成2堆,一堆是2个,一堆是4个;分成2堆,每堆3个……)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我们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这时平均分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根据学情的需要,继而,我对主题图进行了拓展。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6个桃子,每( )个放一盘,能放( )盘。所以,6里面有( )个( )。

这样就将平均分的过程概括成( )里面有( )个(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做准备。

通过已经学过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这样既有效地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弄清主题图的意义,它给学生呈现的是什么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怎样来操作。对图讲图,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好好动脑筋,利用教材中的图,设计教学环节,必要时,可以适當的延伸,增强主题图的启发性,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2.延伸主题图,增强应用性

案例5: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

本课教材要求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且给定一个方向,确认其他三个方向。主题图是小朋友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去上学。教学时,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

利用现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新的知识理解与学生已有的对前、后、左、右的认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平面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且能够分清现实中的东、南、西、北。

当然,用变一为多的方法开发主题图时,前提要吃透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生活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深加工,变单一型学习材料为复合型学习材料,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主题情境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实践,用心领会,灵活运用,创造开发,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生活化 借图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