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进行体育教学浅探

摘要:本文就长期以来心理学在体育中运用的研究薄弱问题上发表看法,阐明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义,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学知识运用 教学方法效果

引言

近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拜旦发表了《试论运动心理学》的论文,他最早提出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近百年来,随着心理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适应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心理学也日渐成熟,成为帮助体育教师、教练员观察和把握运动行为,增强教学与训练效果、提高竞赛成绩,以及分析各种体育心理问题的理论依据。但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轻“教学”而重“比赛”的偏向,对于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不够重视。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词典等,我们发现,关于心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而关于运动竞赛却多得很,因此,本文就运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心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什么人,哪一级运动员,他们所受的早期体育都是从体育教学开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广泛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创造一种科学,从而构成合理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末,从教师的仪表、语言、举动到场地、器械、教学环境布置;从教学的安排、练习方法的搭配,到教学教程的精心组织、指导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准确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体育课的教学,结构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根据体育课结构和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身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分把教学各分为六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阶段;(2)满足运动愿望阶段;(3)适当降低强度、保持活跃情绪阶段;(4)发展运动能力阶段;(5)身心恢复、调整阶段;(6)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划分,体育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部分:(1)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愿望;(2)发展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术;(3)促进身心恢复;(4)做好信息反馈。

体育教学不论采用什么结构,不论是分几个部分,不论是分几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特别注意根据教学心理特点,教学心理过程,应用心理学知识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因此上好体育课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为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要想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宜心理状态,关键要抓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自信和意志等几个心理活动的环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了解学生心理,适当引导、培养、激发。比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行快乐体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辛苦繁复的练习。

1.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事业成功的保证。体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孕育人才的摇篮,事业成功的基石。现代教育发展成终身教育,学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在向终身体育发展。教师必须把这些道理介绍给学生,把学习体育的目的与社会意义、生活目的等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成功地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

1.2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程度来引发求知欲。在校学生一般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动争强兴趣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欲望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动机的对满足要求的渴望中,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授大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强调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修身养性的含义,使学生明确提议锻炼是长期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身体练习,但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大中小运动量结合等锻炼原则。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使他们对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3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任务,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比如体育课前恰如其分地规定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每个动作必需达到的标准,以及成绩的要求等,都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知识兴趣。考虑到体育教学中成绩的显著性,任务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任务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过低,学生不屑一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1.4把美学渗入体育教学课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因爱美而追求美,因美而愉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能渗入美的意识,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或使教学成为美的追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展示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教师缺乏审美意识,如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乃至蓬头乱发;有的教师方言过重,口头语太多。有的教师上课两眼朝天,表情呆板,声调平流;有的动作过于夸张等。上述不美的形象往往给学生听课带来不良影响,驱使学生的注意力或学生听课感到吃力。一个体育教师如果能做到衣着得体,言语清晰,动作优美,比如教一套武术动作,你示范时做到时而刚劲有力,时而飘逸欲飞,站如松,行如风,美感十足,又对学生做些适当的引导,学生不对你感兴趣才怪。

2.满足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2.1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能否迅速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从一堂课的开始就应使学生由课前分散状态随着集合队伍检查人数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课上来。对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能增强这些学生学会动作的信心,对基础好的学生多提几个问题,如跳远时如何解决好助跑与踏跳的结合等,使这些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学好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中的区别对待教学方法能使每个学生学习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2活动性游戏。体育课特别是技术课,最大的特点是要学生直接从事大量的各种身体练习,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不仅要集中注意力,及时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采的活动性游戏及徒手操等,使学生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心理上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2.3复习提问,学生示范。体育课的开始或者进入基本部分教学后。教师要采用复习提问,或由学生做示范表演,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复习动作,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学生正误对比的示范和分析组织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帮助,以使出现相似错误动作的同学在互相观摩中找到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

2.4考虑体育的竞赛性。竞赛能显示学生运动水平的高低,能激发个人或小组的强烈兴奋,而互争高低不服输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维持较长时间对某一活动的注意集中,有助于掌握技术动作,达到体能锻炼的目的。如进行50米计时跑向学生提出看谁跑得快,鼓励学生跑出好成绩,提高学生兴奋性,气氛热烈,情绪高涨,这样既达到了一定运动量的练习,也从中不断改进了跑的技术。

3.发展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术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的机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爬……等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而运动技术是各项技术的总称。这些都必须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熟练地掌握和稳步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习成效性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

3.1积极运用鼓励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和发展运动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多采用鼓励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个人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练习起来兴趣更大,也能开动脑筋改进技术动作,对学生的某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或练习中错误动作的纠正要注意方法,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热情,切忌简单粗暴。

3.2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现象提高练习效果。教师在课中要经常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经常观察学生身体情况的变化和运动中的反应,如有的学生身体不适或运动中反应力不从心,疲惫时还勉强与其他同学一起练习,就往往会出现伤害事故,此时教师若能观察学生的形态,及学生注意力等的变化,及时询问了解区别对待,就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样就能使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得既紧张又活泼,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基本身体素质。

4.促使身心恢复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运动练习,机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能够放松的运动内容,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徒手操或一些暖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机能得到一定的恢复,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5.做好信息反馈

经过基本部分后,学生获得生动的运动表象,明确基本概念,了解技术要领后,要想真正地掌握还必须经过一个信息反馈过程,事实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的反馈,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完成动作时产生的偏差和错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表扬与批评,预告下节课的内容等方式进行及时的、阶段性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这样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能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心理学,并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开始和结束。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还应懂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同时可以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坚实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相勤.试谈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天中学刊,1999.10.

[3]吴玉华,曾飙.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6.

[4]赵建林,杨胜利,白青.从认识心理学角度探讨体育课组织与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推荐访问:心理学 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