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解读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这番话语告诉我们这个单元是中国人屈辱和自豪情感交织的一个单元。看插图,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迎风飘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瞥见书本右侧的断壁残垣图,不禁让读者心灵震颤。“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八字当刻在心间。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圆明园的毁灭》的文字中。

读课题“圆明园”三字,所有关于它的背景涌上心头,“皇家园林”“万园之园”“最大的博物馆”“建筑艺术的精华”,估计五年级学生是略知一二的。这应当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孩子们的自豪感迅速升腾。然而看到“毁灭”二字,犹如钢针扎痛了我们的心灵,“毁灭”二字在我们的眼前变大了、变沉重了,如果刚才“圆明园”三字是五彩缤纷的,那么现在的“毁灭”在我们眼前分明是黑底白字的。“毁灭”不是“毁坏”“损毁”,而是“化为乌有”,是“灭顶之灾”。看来,课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情感的波峰浪谷。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番澎湃的直抒胸臆的话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的愤怒与痛惜。再读,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简洁些不是更好,重复用词很多啊:“文化史”“不可估量”“损失”,作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比较比较,“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排比的气势、复沓的节奏荡然无存,情感的力量递减大半。再读文中的句子,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力度,绝对有振聋发聩之效果。这样的言语形式怎能不让学生关注?这样的言语意图怎能不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再读,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段似乎放在最后一段才符合条理,为什么这样结构?再读之,便释然,这显然是情感逻辑。若能引发孩子们思考、引领他们知晓,那么,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理念便真正化作了实际行动。

读第二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第一句为总起句,是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中心词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总起句为回旋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学完第二段“结构特点”、第三段“建筑艺术”、第四段“历史文物”,分别回旋“圆明园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句话,实现情感的增量、层递是大有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的语词,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众星拱月”,它形象地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布局。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星”和“月”分别指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来摆一摆这一布局图。天上有个众星拱月图,如今,地上也有一个众星拱月图,遥相呼应,这是何等的美丽壮观。语词是有形象的,应该让学生建立这样的画面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于它宏大的美丽的布局。

读第三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丙,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读完这一段,俨然有众多建筑艺术向我们走来之感,建筑之多、类型之全令人瞠目。短短二百字,何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感受?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内涵只有有心人才能得之,而形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让我们来叩开这一段言语形式的秘妙:“有……也有……”“许多景物”“还有许多景物”“不仅……还有……”,它们不正告诉我们这一段采用了“对举”的表达方式吗?运用这种“对举”,将圆明园建筑特色充分表现出来。你瞧,一对为“宏伟与玲珑”,一对为“热闹与恬静”,一对为“现实与想象”,一对为“民族与世界”,圆明园的建筑就是这样有特色,无论是宏伟的还是玲珑的,热闹的还是恬静的,现实世界的还是想象世界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圆明园内一应俱全。这一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妙一经探究、发现,再辅以朗读、图片支撑,学生对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自豪感定会陡增。

读第四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这一段中,有两个极端化的用词会立刻跳入我们眼帘,作者凭什么用“最珍贵”“最大”这样的极端词,是民族的妄自尊大情绪作怪?非也。看“上自”“下至”历史之久远,看“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朝代之众多,看“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每一点每一处都用事实说话。同时,此处也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唤醒、充分交流历史文化常识的积淀,为教学提供无限的张力:哪些名人?哪些书画?哪些奇珍异宝?教学中采用学生诉说、列举的方式,将珍宝之多、作品之多做到极致,再辅之以“圆明园内各类文物总计1500000件之多”这一信息的补充,从--而深刻把握极端化用词两个“最”的内涵。

连看三段,附带看第五自然段,你会发现第~四自然段洋洋洒洒,着墨占了全文的60%,而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真正写“毁灭”的只一段,即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细心揣摩便知:以喜衬悲,悲更悲。美丽的事物当着众人的面毁坏,更具悲剧意义。这就是结构的力量、布局谋篇的重大价值。这一言语意图当然要让学生知晓。

读第五段:“1860年lO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这一段话,我们自然想到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这的确是一帮可恶的强盗,“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拿走”,试想哪些东西可以轻而易举、随手拿走:名人字画、珍珠玛瑙,金银首饰……怀里一塞、袋里一兜,一样不剩、一件不落。他们运大宗物品,就如同运自己家的东西,用大车用牲口,声势浩大,堂而皇之,恬不知耻,掠夺之彻彻底底实属罕见。“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侵略者的恣意妄为、暴戾恣睢在“任意”一词上昭然若揭。绝不留给你们丁点东西,显然,他们要彻底毁灭中华文化。这还不够,竟然放大火将圆明园彻底毁灭,这正如杀人越货不够更要焚尸灭迹,真是丧绝人寰在这段话中“连烧三天”“烟雾笼罩整个北京城”这样的语词,是有张力的,要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再次唤起对曾经建筑艺术、历史文物的自豪感,然后视频提供当众焚毁诸多建筑、历史文物,让学生的心情产生诸多不舍、愤怒、疼痛,从而产生悲剧的意义与力量。这一段话充斥着愤怒、充斥着血泪控诉,它的语言秘妙在于表达的层次感,将侵略者的丑恶面目与行径如同剥笋一般层层揭开,由“用手拿”到“用车运”到“任意毁掉”最后到“放火烧整座园”,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这种表达的层递技术,采用调换顺序的方式,感受表达的力量与气势,知晓作者的言语意图。

推荐访问:圆明园 毁灭 解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