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摘要:现在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中小学生做好数学教育相当重要,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概念性 规律性 突破 重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教学生学习而忽视了教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总结。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去解决问题是其发展其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解题这个任务大部分还是由例题教学来承担。由此可见,教学中的例题是教学知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链条”,是学生理解与掌握“双基”知识,培养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怎样进行例题教学就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建立概念型例题。

数学教材每章或每节开始常分三种情况给出。一是教材从各侧面给出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如负数的引入到有理数概念的形成,是借助温度计上所表示零上,零下的温度,货物运出、运进的吨数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完成的;在平面几何中,通过“一根拉紧的线、一张纸的折痕……”用描述法给直线下定义,通过“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两脚规张开的两脚……”建立了“角”的概念……。对这类题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而完成向理性的飞跃。二是教材给出生活中实例或教具,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给研究对象下定义。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均通过图形沿一直线翻折或绕着一个中心旋转180度,将演示过程进行描述而得出概念。三是教材给出题组,通过计算、观察与比较而抽象出概念。像通过一组等式:2+3=5,a+b=b+a,7+x=9的观察比较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总之,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对各种例题采取何种方法处理,阅读提纲如何设计,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尽可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再由师生共同抽象出数学概念。

二、揭示规律型的例题。

一些数学规律的揭示,是通过这一类型的题目的计算及对其计算结果的观察比较,进行综合概括而揭示出来的。如初一乘法公式的教学,有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教学,都是掌握所给例题的特点,比较各例题的异同点,然后分析由学生归纳出法则,揭示其规律,教师加以整理。把学习当中常见的知识总结归纳,3a+4b=12,5a+3b=24;求a,b的值?7a(2b+3c)=45,4a+5b+2c=24,5(a+2b+3c)=12,求a,b,c的值?这类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题,可以总结归为一类,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例1:讲述合并同类项时,可用这样例子:两头牛加三头牛是五头牛,但两头牛加三头羊就不是五头牛羊了。同理,2x+3x=5x,而2x+3y≠5xy。讲直线概念时,可以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为黑板边线无限伸长,穿过高山峻岭,突破大气云团,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例2: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纸板,把三个角剪下后摆成一个平角,并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学生自已去发现“三内角之和为180度”这一规律。即“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定理”。类似这种发现法教学,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例3:在讲初三两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自制了一套幻灯片,结合物理知识,应运动学的观点,在幕布上使一圆逐渐向另一圆靠近,使两圆之间从外离到外切,再到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

三、巩固“双基”型例题。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应用“双基”知识于解题实践。如,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先复习“求根公式”,并指出两根关系(互为有理化因式或者说根式部分互为相反数)。(2)指出公式实际上直接反映了方程的根是由系数确定的,公式就是利用系数而计算出根的表达式。(3)提出相反的问题:方程的系数也被根所确定,那么又如何用根来计算出系数或表达出系数的某些关系呢?(4)学生探索:一部分学生写出几个熟悉的方程,求出两根后观察根与系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确定方程的两根a、β构作方程(x-a)(x-β)=0,整理后,观察根与系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根据有理化因式的特点,直接利用求根公式相加,相乘得出结论。

四、培养技能型例题。

培养技能的例题,则是“形异质同”的基本题的延伸、发展,是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答某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技能。如学了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后,安排两个例题,例1计算:a9÷a4;(-a)9÷(-a)是巩固“双基”型的例题。例2计算:(ab)5÷(ab)2;(a+b)3÷(a+b)2是让学生熟练基本技能的例题,例2的底数有单项式、二项式和例1比较更具有一般性。但运用法则这个“质”是相同的,只是在“形”上有变化,目的是训练基本技能,使其熟练化。

五、综合型例题。

此类例题其特点是计算步骤较多,内容较深,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或技巧性。它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好教材。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解题思路的教学,要突出从什么地方想,应当怎样想,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书面表达格式也应予以重视。如学生学了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时重点讲前两个例题;对解题思路的寻求,解题方案的确定,要精讲,其余由学生练习,对于不会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它转化,直至成为一个我们熟悉的,用已学过知识能方便地解决的新问题,然后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再解出原问题来,如:例设计一幅宣传画,要求画面面积为4840cm2,画面的宽与高的比为λ(λ< 1 ),画面的上、下各留8cm空白,左、右各留5cm空白,怎样确定画面的高与宽尺寸,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

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想到如下解法:

设画面高为x ,宽为y ;则4840 = xy

纸张面积S = (x + 16)( y + 10 )

= xy + 10x + 16y + 160

= 4840 + 10x + 16y + 160

= 10x + 16y +5000

≥ + 5000

= 1760 +5000

= 6760

当且仅当10x = 16y 时,等号成立,又有xy = 4840 , 可解得

x = 88 , y = 55 时,S取到最小值6760。

以上解题过程中,并没有用到已知条件“画面的宽与高的比为λ(λ< 1 )” 但答案完全正确,可见,并非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必须用上,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使学生领会解题的过程(用换元法解二元一次次方程)。总之教法要灵活,思路要精讲,然后要归纳。

加强各类例题的教学,对学生理解与掌握双基知识,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各类例题的教学不容忽视。因此,要利用好数学教学中的例题,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使学习成绩更进一步。

推荐访问:例题 浅谈 初中数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