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诱思探究”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

[摘 要]正确运用诱思探究式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诱思探究教学的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它的前提是备好教材和学生, 关键是激疑引思,还要讲究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诱思探究 策略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要运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然而,人们在对于何为诱思探究式,如何应用诱思探究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中有把诱思探究等于提问的错误倾向。其实,诱思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教师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诱思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确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实施诱思探究教学的前提是备教材和学生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教,还要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者为中心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进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保证,最优化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新课改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理念。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教师课前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困惑,据此确定材料的使用方式。例如在选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材料时,可采用多数学生喜欢的纪实报导的形式来呈现,结果他们看得特别专注。其次,让学生搜集探究需要的材料,在课堂上呈现,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由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赏识,学生上课的情绪就特别高涨。这样,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课后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反馈信息,修订教案,以便在今后的复习和教学中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的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师生共同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和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例如分析“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要把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联系,即我们所讲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我们所讲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显然,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实际,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而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把握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由于政治课的时代性强,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剖析社会,解释现实的慢节拍,导致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缺乏深刻的说服力。教师“照本宣科”,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新的教材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进行再创新,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领悟一些基本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选取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或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把经济常识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把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常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这会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才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不断建构与提升。

(二)提高诱思探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激疑引思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空间无限,时间无限,联系也无限,因此矛盾就无限,问题就无限。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从空间上说,都带有盲人摸象的性质;从时间上说,都带有刻舟求剑的性质。因此教学应尽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诱思探究达到的最佳效果,是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诱思探究的最佳方式,不在于教师提问,而在于教师的讲授本身能激疑引思。诱思探究教学更是一种开拓、批判、创新的活动。因此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知识),更要授人以“渔”(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创新认识。

诱思探究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愤”是指学生在积极思考,而又遇到了疑难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释疑解难,疏通思路的讲授是“启”。“悱”是指学生在整理思路,准备发言,而又遇到困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加以鲜明、准确、生动的表达的讲授是“发”。可见诱思探究教学中,无论是“启”还是“发”,都要靠教师的精彩讲授。靠讲授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然后靠讲授进行“启”和“发”。使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就创造了讲授的良好时机。要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需要进行一些铺垫性的讲授,输入一定的信息,辅以一些设问,以提供学生思考的背景和基础。

以讲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例。如果简单地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 ”那么这种提问很可能只是“启发”出学生照着课本念一遍而已。如果作些铺垫性的讲授,配合一些设问,效果就不一样了。笔者是这样组织探究的: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上,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解放了生产力,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解放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更是解放了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呢?而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五句话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没有提公有制。那么,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其实,上面提到的两个设问,也正是学生从教师铺垫的讲述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然后靠讲授进行“启”和“发”:真理都是具体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很强的针对性。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联系是多方面的,本质就是多方面的,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和更深本质。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公有制的产生,公有制程度的高低,都要由生产力来决定。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共同富裕的最终达到,要靠发达的生产力和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所以相对于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来说,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更深的本质。抓住了生产力,就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这样,通过启发性的讲授,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唯物史观原理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在这里,教师要真正起一个学习的指导者、顾问的作用,既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是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提示他正确答案。教师要起的是一个启发诱导,支撑架构的作用,能够对学生己有的看法、思路加以探究来激发新的信息,让学生超越已有的认识;或者在学生错误的回答后,能够提供暗示和线索,让他能够探究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的支撑架构触及到学生的最大回答机会区域,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必须处于或接近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并且能够激励和暗示学主对原先较为粗陋的回答进行加工,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使课堂充满灵性。

(三)提高诱思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还要讲究教学策略

1.具体化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能像讲自然科学那样辅以实验,又不能像数学课那样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科学需要抽象,但科学又最怕抽象。认识的全过程要经由“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贯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所谓具体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例如说一个人“美”,如果从概念到概念,说某人非常漂亮,貌若天仙,给人的还是个朦胧的印象。如果从头发、眉毛、嘴、牙齿等多方面规定,头发怎么样,眉毛怎么样等等,就能给人一个具体清晰的印象。有古典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云鬓轻拢蝉翼,峨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其中没有一个“美”字,却给人一个可感觉的“美”的清晰印象。

譬如哲学课讲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如果教师只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概念中转,从概念到概念,说“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主体对客体歪曲、颠倒、虚幻的反映而己,错误的意识在客观世界中也能找到它的原型”等等。这里教师讲授的知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教师讲的是否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就难说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可能未能指向你的讲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好的教育形式是要使受教育者不感觉到在受教育,这就要讲究教学艺术。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启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结论:意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仅取决于被反映的客体,还取决于反映的主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经验等决定的认知结构不同,对同一客体会有不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学生不需要死记,对所学原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

2.体验性策略。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如探究“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题时,有感于传统教学说教成分太多、联系实际不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大胆进行了诱思探究教学。首先,关于“消费”,学生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并对此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学生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家庭和的社会关系诸方面,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把认识比较一致的同学组成合作组,针对消费观是否是自己,个人的事,对现实生活中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否需要发扬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有过消费体验,所以个个跃跃欲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发言,从自己生活中列举消费实例→分辨消费现象的区别→归纳消费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观(摈弃什么?提倡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对家庭消费与生产、家庭消费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的认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对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自述、讨论、交流等环节互相交融,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教师引导、点拨,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最后,进一步提出如何落实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是课改的一大亮点,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的能力,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节课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高。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昏昏欲睡的学生动起来了。这堂课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师生一起分享、理解,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分析自己的消费情况等等,既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又使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激情得到保持。

政治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属于德育范畴,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很难收到实效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新教材观和学生观,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得知识,才能使学生在沟通、争论、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探究 实效性 提高 政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