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本质

德意志意 识形态读后感 --论人与社会的本 质

篇一:德意志意 识形态读后感 1

德意志意 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 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5-1846 年完成 创作的。众所周知,

《德意志意 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在 这部巨著中, 马克思、恩格斯 对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 纳为代表的各式各 样唯心史 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 础上,阐述了唯物史 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 标志着唯物史 观的创立。在此 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 产力、生 产关系(交往形式)、生 产方式、 经

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 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 这些范畴系 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 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 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 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 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 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 观和唯心史 观的看法是 绝然不同的。唯心史 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 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 发点,唯物史 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我 们认为 唯心史 观是一种 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 对人类社会及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 错误的,而唯物史 观是科学的 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 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 对历史发展的出 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 马、恩特 别重视并在 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 历史要 “从直接生活的物 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 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 质关系是整个社会 历史的基 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 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理 论告诉我们,社会 现象是复 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 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 样的,而人 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

产关系, 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 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 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 历史的发展,决定了 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 阶段的性 质。只有以 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 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 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 质,才能揭示出生 产力和生 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运 动,才能把握人 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物质实践是社会 历史发展及社会意 识诸形式产生、 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如何回答 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

史观和唯心史 观的唯一 标准。马克思、恩格斯 还明确指出,只有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 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 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 还说明了任何一种 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 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 龙去脉和真 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 观的谬论,都有其 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 过实践,才能推翻 这一社会基 础,以致消 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 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 识和社会存在的 辩证关系, 说明了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依 赖关系,社会存在 对社会意 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 历史的每一 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 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 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 发点,生 产关系是整个 历史的基 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相 联系。同时,他们还指出,生 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 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 发展和特殊的性 质。“人 创造环境,同 样环境也创造人。一定的 历史阶段的生 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 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 为新的一代所改 变,但是,它 “也预

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 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 质 ”。生 产方式是社会

生存的基 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 约着人的全部活 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 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 产方式中才能 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 产方式作为 “人的本 质 ”的现实 基础,决不因 为遭到历史唯心主 义者的反抗,而 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 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 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 质因素。作 为唯物史 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 论及社会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 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 阐明了社会革命 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 质因素。一方面,生 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导致社会革命的爆 发。因此,一定的生 产力是社会革命

的物质前提,生 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 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 积极参与,任何 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 义。

从上文 对《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的唯物史 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 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原理,我 们不难看出,以往 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 动机上而没能

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 历史发展和没有 说明人民群众的活 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

 马克思、恩

格斯从 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 质、社会生存和 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 质因素等方面, 彻底发挥了唯物主 义,揭示出 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 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 观规律性和物 质根源, 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

 这一切,足以 标示唯物史 观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 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 对黑格尔唯心主 义哲学和 费尔巴哈人本主 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 伟大的革命 变革,创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 发展包括共 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 规律,阐述了以生 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 为核心的唯物史 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 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 历史唯物主 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 观的相互关系、确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 场以及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资源和正确的方法 论原则。

总之,这部著作是 马克思主 义诞生时期最有价 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 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 纲》的思想,第一次系 统地阐述了唯物史 观的基本原理, 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 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 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已 经成熟。

德意志意 识形态

—— 读第一卷有感

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 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5 —1846 年创作。其中我只 读了第一

卷关于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 义对立观点的对了。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也只是通 过《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 课本中所定 义的。唯物主 义把

世界的本原 归结为 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 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 义把

世界的本原 归结为 精神,主 张意识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物 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 识形态》一书写于 1843 —1852 年间,其作者是 伟大的革命 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中,以唯物主 义观点批判了黑格 尔体系的唯心主 义理论并阐述了共 产主义理论。

(一)关于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和黑格 尔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根本 错误,肯定了思 维和存在是 统一的, 统一的基 础和主题就是有血有肉、有 头脑的人,因而 “存在是主体,思 维是宾词 ”,从而 摆正了思 维与存在着一 对范畴的关系。

 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先天感性直 观形式的错误,也批判了黑格 尔从逻辑上过度到空 间的错误 。针对 康德的 错误,他指出 :: “空间 与时间并不是 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 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 规律,也是思 维的规律。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时间 和空间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 观形式,而是存在的客 观形式。

哲学范畴的 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 变化。范畴的内容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 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 过程。

(二)关于 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 类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

存在, 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 约。人 类文明的 发展程度,限制了人 类对自然科学的 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 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 类社会的 进步。书中,没有 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 讲了人类史。因 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 识形态都在曲解人 类史。在 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 观念以及其他的 观念都被 认为是宗教 观念和神学 观念。但事 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 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 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 为了生

活,人就需要 满足衣、食、住、行等物 质资料。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 资料的生产。不 仅

仅是原始的狩 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 铁器;学会了养蚕、

纺织,而不再是以 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 产

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 动物区别开来了。

(三)关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 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来,随着生 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 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 进一步扩大。但是,只有当物 质劳动 和精神 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 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 业劳动 和农业劳动 的分离,从而也引

起了城市和 乡村的分离。如此一来,在 农业劳动 生产粮食的基 础之上,工 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 业劳动 来流通和交 换,人们就很便利的 获得了自己需要的 产品。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三)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 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是从整个人 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 ,这一问题尽管在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 阐释 ,但在我国 过去的几十年的 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 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

解。尽管从根本上 说 ,人的发展与社会 发展是一致的 ,但在现实 生活中 ,人的发展与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的 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 ,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 转型的条件

,这一问题 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 ,并日益突 显出其重要性 ,因此在我 们今天的社会主 义建设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提出了要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 发展观,构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 谐相处的社会主 义社会。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 ,并不是 绝对的。我 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 ,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 ,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 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 须按照统一模式

发展 ,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 ,又受其所 处的社会 阶层、经济、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 资源状况的制 约。另外 ,更主要的是 ,人的全面 发展受到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制 约,在目前的 现实的社会 经济条件下 ,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 马克思所 设想的共 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 发展作为基础 ,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幻想而 难以实现。

因此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 ,更是一个 实践过程 ,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社会形 态 ,使人类社会从 “必然王国 ”向“自由王国 ”的 飞跃 ,既是人 类向往的 伟大历史目标 ,又是一个漫 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 值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 值目标,即解放全人 类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科

篇二:德意志意 识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 识形态》 --- 有感

理论的力量

选择这 本书,是因 为对德国有一种特殊的感 觉,一开始,吸引人的, 应该是德国人那 紧绷着,严谨的不透 风的性格。但是众所周知,德国自从二 战之前,便是世界上最 顶尖的国家,

而二战之后,作 为战败 国的德国,却在短极短 时间里迅速崛起,我想, 这与德国独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莫大的关系。

这本书我并不能 说看懂和理解。只表达一下零星破碎的感受。

首先,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 通过对费尔 巴哈抽象的人和 纯自然的人的批判 , 确定了人 类历史的前提是 现实的人 , 人类历史的源 头是物质生产 ,并以此作 为出发点, 研究和探 讨了人类历史 , 揭示了人 类历史发展的基本 规律。从人面 狮身的斯芬克斯 对着世界 发问开始,人就在思考,人到底 应该以一种怎 样的面貌来生存。

 书中指出,人 类历史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 , 但是 , 有生命个人的存在和 这种存在能持 续下去 , 始终是以为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 质生产和自身生 产为基础的。然而 这一切都是遵从 历史唯物主 义。恩、 马两人他们对于历史观的描述是: 我们的 “历史 观就在于 : 从直接生活的物 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 , 并把与 该生产方式相 联系的、它所 产生的交往形式 , 即各个不同 阶段上的市民社会 , 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 础; 然后必 须在国家生活的范 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 动,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 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 论产物和几意 识形式 , 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 们产生的过程。

 ”马 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沿着 这一途径 , 首先阐述了物 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 , 第一次 论述了生 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 辩证关系 , 指明生 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很本

动力。他 们在这里 , 用 “交往形式 ”来表达生 产关系的含 义生产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 仅是人的再生 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 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 间的交往是生 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 产决定的。而 历史上各国的改革等等从本 质上来说都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成功也 说明新的生 产关系并不适 应于当时的生产力。

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对于分工及其作用的做了分析。分工起初只是性行 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 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 发地或 “自然形成 ”分工。分工只是草物 质劳动和精神 劳动分离的 时候才真正成 为分工。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 阶级斗争的前提。分工包含着所有 这些矛盾(生 产力、社会状况和意 识),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 为单个的、互相 对立的家庭 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

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 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 产生了所有制。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 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 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 这种形式下 进行着各个不同 阶级间 的真正的斗争。分工是异化

存在的前提。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 间还有分裂,也就是 说,只要分工 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 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 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 压迫着人,而不是人 驾驭着这种力量。所以 这种社会力量在 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 们之外的 强制力量。

并且,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 , 还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他 们指出 , 经济基础是“整个历史的荃 础 , 然后必然在国家生活的范 围内描述 ”经济 基础的活动, 同时从经济基础出发 , 来“阐明各种不同的

理论产物和意 识形式 , 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 们产生的过程 ”。他们说 :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人 , 而且从他 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

示出这一生活 过程在意 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 发展可以通 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 质前提相联系的、。甚至人 们头脑 中模糊的 东西也是他 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 华物。因此 ,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 识形态, 以及与它 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那些 发展着自己的物 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 们, 在改变自己的 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 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 识决定生活 , 而是生活决定意 识 。

德国是一个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 马克思与恩格斯却是社会主 义的鼻祖,没有他 们,就没有 现在的中国。因此, 这其中的很多理 论,值得处于现在这种状况的中国存在重大的

借鉴意义,我们学习这些知识,不是只是无聊来打 发时间 ,而希望我 们可以学以致用,中国还在长大,而作 为中国新一代的我 们,应该担负起责任,引 领着祖国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至关重要的 转折点,中国由此 摆脱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

经济体制的束 缚,经济开始腾飞。然而,伴随着 经济高速增 长的是一系列日益 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逐 渐扩大,经济发 展和环境保 护之间的矛盾,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其中,贫富差距的逐 渐扩大无疑是最令国人担 忧的问题。

当今中国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 远没有达到 马克思和恩格斯 认为的能够消灭那种 “异化 ”所要求

的生产力高度 发达的水平。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 彻底地消除 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

相反,由于 “分工 ”所造成的 这种贫富差距,如果能 够控制在合理的范 围之内,能 够调动 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当然, 这种差距不能 过大,否 则会引起和 资本主义社会那 样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也不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 设想的。

邓小平说过: “允许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 带动后富,最 终实现 共同富裕。

 ”邓小平 强调的是 “共同富裕 ”, 这也是我 们发展社会主 义的目标。我 们要采取消除那些不合理的 贫富差

距,把社会的 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 围之内。相信随着生 产力的巨大增 长和高度 发展,“异化 ”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失,人与人之 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随之消失,最 终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的全面 发展。

篇三:《德意志意 识形态》

读后感

《德意志意 识形态》读后感

在本学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这门课 中,我有幸 阅读到了 马克思主 义的经典著作 -- 《德意志意 识形态》。起初 阅读时有很多不懂之 处,通过研读原著、 查找解读资料,终于对这本书有了一个粗浅的 认识。

这本著作一共分 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 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 纳的唯心主 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 时流行于德国的 “真正的社会主 义 ”或 “德国社会主 义 ”的哲学 观点。这本著作中提出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生产 方式决定 历史 ”、 “人 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 历史发

展的出 发点”等主要 观点以及关于 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 观的本质。

《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说道: “不是意 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 识。”这 就清楚的 阐明了本书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我觉得单单这 一句话对于我这种并不是特 别了解哲学知 识的人有理解上的困 难。于是我从根本概念上出 发想找到能 够阐明这个观点的例

子, “社会存在 ”是指构成人 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 组织、社会活 动、各种 财产 、知识等。

 “社会意 识 ”是指存在在社会精神 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 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

人的一切意 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根据概念便可以 举出例子来印 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 这个观点,例如唐代国力 强盛,人 们以胖为美因 为他们认为 丰腴的体 态体现了 “盛唐气象 ”。而随着 现代医学的 发展,人 们发现肥胖会引

发许多疾病,而且 现代的服 饰普遍修身,如果胖了穿起来就缺乏美感,因此光是以匀称 为美。这就是典型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的例子。



现代的审美眼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 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 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根据概念便不 难理解为何“生产方式决定 历史”了,采

用先进的技术,则能发展生产,提高 经济效益,从而推 动社会的 进步,推 进历史的 进程,经济发 展稳定了,人 们就会安居 乐业,政治才能 稳定,整个国家才有 强盛可言。

 远古时代,先祖们只能用 简陋的石器工具 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的物质往往不能 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

那时的人因为不懂火的运用,因此只能吃生食, 这样会造成 传染病。

 现在,随着科技的大发展,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我 们能够发展科技、 艺术。生 产力落后的社会形 态会被生 产力先进的社会形 态所击败,并被淘汰。

《德意志意 识形态》第一次系 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 产关系必 须适合生 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 这本著作中的 贡献,势必永垂不朽、引 领未来。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德意志 读后感 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