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构建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

循环经济是对应传统的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 特征的线性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 “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的 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 污染,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按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 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 制约,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 激励结构,通过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 性。”制度对确立社会规范至关重要,被我国学者邹东涛称 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运行 范式的一次革命,必然需要新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规范。

 这种制度体系既包括正式的制度(硬制度),如正式的条例、 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软制度),如行业 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等。日前,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指 出:“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 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 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成为阻碍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见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

制度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构建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 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以及由这个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它包括从宪 法到成文法到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 等。正式制度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特征和规模 经济特征。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 以下方面:

制定合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

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 行的全面、系统、完整的宏观核算,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的 结果和总量、结构及内部相互关系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是国家经济规划和发展的指明灯,对一国经济发展起 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把资源和 环境成本纳入其中,导致出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 污染非正比例增长的情况。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新中国成 立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 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

消耗增长了 40多倍;XX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 水平高倍,是德国的倍,日本的倍,甚至是印度的倍;每 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 倍,印度的倍。每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倍, 德国的倍,美国的60倍。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 和资源以及代际间的不公正为代价的,因而以此为依据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要构建绿色GDP, 即在GD 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 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过度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 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在构建绿色 GDP基础上把地方政府绩效、企业效益与新的国民经济考核 结合起来,科学考核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业绩,从而使 经济增长步入良性轨道。

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费限制消极环境行为。因为环境是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存在一个环境 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问题。很多污染企业为了谋取 私利采用对环境不利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生产,结果造成了 大量环境污染,从而把私人成本社会化,损害了整个社会 的利益。同时,很多消费者和居民的非理性消费破坏了公 共环境,损害了他人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这就需要政府 遵循“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 复”的原则,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解决这一问题的重 要措施就是征收生态税。从理论上讲,这种作法与庇古税 或庇古费道理相同,即由政府向企业或消费者征收一定的 税款(庇古税),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是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经济手段。我国也应该 尽快出台生态税,利用税收制度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生产。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 的企业以财政补贴,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 息、税前还贷,以及对采取循环经济方式的企业的机器设 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等。例如,德国就对能减轻环境污染 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这种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偿 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且借贷周期长,利率固定,头几 年不需偿还,必要时还可以给予补助。国外的这些措施可 供借鉴。具体到我国,目前应加快研宄制定鼓励生产、使 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车辆及发展节能建筑的 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建 立以生产者责任制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特定领域收 费政策;启动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财政资助政策;构建生态 企业改造、升级、构建的贷款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 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 偿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是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

权,拥有排污权就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 力的权利。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对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企 业之间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其主要思想在 于,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这种权利发放配置给不同的生产者,并 规定这种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政府可以选择公开 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建立 排污权交易市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决定选择买 入或卖出排污权。排污权交易作为重要的环境治理的经济 政策之一,首先在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 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进行 了这一制度的实践。

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

因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政府要为循环经 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政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

 据美国国家环保局统计,自美国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 案》以来,到1990年为止,在法律控制下二氧化硫的排放 削减量比假设的无控制状态下多出40 %,对于氮氧化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一氧化碳,两种情况下的排放量分别

相差30%、45%与50%o由此可见,法律规制的制约作用对 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 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订了 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 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 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 而,目前法律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 发展的需要,加强循环经济立法成为制度构架的当务之急。

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 基础层,构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 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 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 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消 费、绿色采购法律法规,着手构建容器与包装、家用电器、 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健全废物回收制度。

法律法规的构建可以采用两种途径:第一是对现有与 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第二是借鉴发达 国家经验制定新的循环经济法律。目前,鉴于发展循环经 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成为首要途径。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德国制定的 《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等, 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 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

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 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 出管理促进法》等及美国的《资源保护回收法》、《199 0年 污染预防法》等,这些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 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将 清洁生产立法纳入污染预防的法律范畴,属于广义的环境 法。另一种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如上面所提到的德国 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的《 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将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循环经 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属于广义的经济法。目前,我 们要源头和末端治理并进,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 列法律规范,在法律上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

实行重大项目的专家论证、顾问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循环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国

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顾问,帮助政府制 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目前,深圳、日照和贵阳等 地区已经建立了这一制度,并取得了成效。同时,对于重 大投资项目,特别是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的生 产项目,要请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并利用网 络或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优化投资项目。

 各级政府应成立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网站,积极介绍政府循 环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企业和 群众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措 施和政策,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华投资。

循环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

非正式制度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其安排是通过伦理 道德的软约束,激发人们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 为,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非正式制度可以分为三类:对 正式制度的扩展、丰富和修改;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

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非正式制度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去

观察:一个是以习俗、道德伦理为主体的社会精神对人 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另一个是以习惯、知识等形式累积下 来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制约。非正式的制度 主要通过政府推动的宣传教育来进行。

政府层面:目前,政府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理

推荐访问:经济发展制度 经济发展 构建 循环 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