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宣教党课讲稿

“西畴精神”的价值体系与和谐发展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西畴县地理位置独特,北回归线穿线城,总土地面积为1506平方公里,多为高山深谷,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占75.4%,曾被澳大利亚专家认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缺水又少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这样的条件下,西畴人民凭借一股不畏艰险,顽强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不仅生活下来,还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带领西畴走向了发展的道路。

西畴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体系

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的伟大创造,其核心是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西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成果。西畴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西畴人民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结晶,蕴含丰富的精神宝藏。其基本内容是: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为导向,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尝到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继承和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不仅是西畴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西畴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的体现,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坚持以党的论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团结一切力量,开创了新西畴的发展模式,其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

政治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民族精神的政治价值在民族精神中居于首要地位,具体体现在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合理构建,,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政治理念,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对促进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政治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西畴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丰富的政治价值。依托本民族具有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体意识,以党的政治理念为指导,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党员干部积极领导人民从搬家不如搬石“家家户户都来要炸药,县财政都被逼空了。”到搬石不如搬人,许多农民提高知识技能,大批外出务工挣钱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群众党员在党员干部的领导下,炸石造地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蚌谷乡木者村组织组织炸石造工程后,使玉米单产从国去15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长青片区实施500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把过去的“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变成了“三保地”( 保水、保土、保肥)。西畴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澳大利亚学者的说法,实实在在让西畴成为发展的先例。

搬石不如搬人的理念。西畴在“搬石”的鼓舞下又走上了“搬人”的“劳务活县”之路,县里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的主导产业来做,千方百计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搬”到务工经济大潮中。县、乡、村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和劳务输出工作责任制,并派出工作队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外出务工是填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的“铁杆庄稼”。先后鼓励干部职工带薪带领农民外出等新措,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打工人员素质和技能。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有6000余人利用打工收入和学到的技术回乡发展种养业,以及汽修、餐饮、服务等行业,实现了二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

西畴“搬人”的理念还体现了人们思想的理念。该县实行以县财政局、改革发展局为首批试点单位,正式启动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坚持的是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历经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确定上岗人选,以及本部门人员竞争落岗后安置等阶段。这样的“搬人”模式,在当地广大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响应。竞争岗位公布后,报名者十分踊跃,普遍认为,推行竞争上岗为人合理配置和发挥才干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有先解决干部能进能出问题,让干部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同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廉洁干部,激活了用人选人机制,更好执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为开创西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锻造“西畴精神”。确立正确的“生态立县”战略方针,该县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解决了“一碗泥巴,一碗饭”产粮水平低问题,采取“212”帮扶办法,从领导干部到一般职工,人人都有担子。采取“国家补助一点,挂钩扶贫单位和干部职工捐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形成“政策拉动,部门推动,自身启动的工作格局。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使生态成为西畴之基,发展之源,富民之本。

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政策,西畴积极贯彻这一政治理念,根据当地情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着眼于组织协调,建立投入保障,科技支撑,宣传教育和完善环保执法等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推行生态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组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效益农业转变。形成了香椿产品走进港、澳同胞餐桌,蔬菜,畜禽畅销两广。

“没有平安,人民群众就不能安居乐业,没有平安,就无法实现西畴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西畴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就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保证。他们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平安的关系,坚持“第一要务发展,第一责任抓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高度重视平安县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和谐”,将平安和谐西畴的创建作为民心和德政工程来抓,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先后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平安创建”的那个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正确的政策方针指导是政治发展的灯塔,西畴县坚持在党的政策方针指导,结合地方问题制定新政策指导西畴人民从贫穷中脱颖而出走向了经济稳定发展,环境得到良好改善,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发展。

(二)经济价值

“西畴精神”的经济价值指的是西畴广大人民在“西畴精神”的鼓舞指导下,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百姓是天,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蚌谷乡者木村组织实施炸石造地工程开始,西畴人民坚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变敝为利,不断改造不适合生存地区变为环境经济发展地。各村各户集结在一起,开山、开路、发展产业,一起创造美好生活。小洞村以“整村推进,产业跟进”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发展了3170蔬菜,50亩核桃,50亩八角,同时引进四川都江堰海沃特、红扬等猕猴桃品种在小洞村种植200亩,同时成立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预计丰收年可为群众增收50万元。2003年江龙村从河口引进柑橘试种成功后逐步在全村种植,现柑橘成为了江龙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江龙村以柑橘为产业龙头,同时发展养殖业,同时积极向村民宣传外出务工,积极调动村里剩余劳动力,增创了农民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 西畴 党课 宣教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宣教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