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考古的美学价值

【摘 要】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着浓郁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子,因此,从该层面来说,历史文物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何在考古工作中发掘历史文物的美学价值,保护文物的文化价值,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探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做些有益的研究论述工作。

【关键词】历史文物;美学价值;考古发掘

考古行为是枯燥乏味的,在很多人眼中考古仅是定位和挖掘的工作,事实上不然。考古行为是对人类历史的赘述,也是客观展现人类祖先生活方式和环境的重要途径,当然,考古也有着美学价值,当大量工艺品、饰品出现的时候,也正是现代人更好认识祖先审美的机遇。而提到审美,不得不到讨论“美”的内涵和表现,不过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美”是不着边际的,无法界定它的范围,它的层次,它的深度,或许正是由于神秘,所以“美”总是会让人向往。而从考古角度对美所进行的研究,通过祖先是对“美”的理解帮助后世更好的思索,虽然并不奢望能够将其完全解读,但希望能够通过人类的不断研究,不断的揭开“美”的神秘面纱。因此,本文在阐述古人审美特性的同时,也将以其审美反馈到“美”的内涵,进而客观体现出考古美学价值。

一、以“形式美”规律探索普遍审美特性

所谓的“形式美”,是指在审美上有着普遍规律可循的展示方式,而最为著名的便是“拆半律”,其是由法国专家所提出,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喜欢将特有的图腾象征与人相结合,例如在兽首上,找到左右脸的黄金分割线,在制作的过程中,将一半变为人的相貌,而另一半则仍旧是兽首,以使原始图腾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而法国科学家所提出的该理念,是建立在美洲的考古发现基础上而实现,不过,其却成为了人类审美的普遍形式。再来看我国,这样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例如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挖掘的良诸遗址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典型作品,最具代表的便是三叉器物,三个叉自左而右分别刻画的了“半张左脸”、“整张首脸”和“半张右脸”,虽然并非美洲文化的所采取的融合方式,但是从其艺术形态和表达诉求上来看,也应仍属于“拆半律”,仅从该问题上便可以说明,无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在特定时间内都存在着类似的审美特性,这或许能够意味着,目前地球中的各个人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因此无法进行决断,但在审美上的类似,也能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而“形式美”便建立在这样偶然或必然联系上实现。

二、母题、符号等多维度展现审美价值

审美母题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其主要表现在人类历史传承的主要特色,例如宗教、文化等持续性要素,虽然文物形态表现不一,但是一个民族的文物,无论其流传时间多久,仍旧有着相同的要素支撑,例如中国的“龙”审美,其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时期,也是封建王族的象征。再如“光”,在人类还未形成文明时,便对光有了深刻的认识,其也是考古审美中,最具典型的母题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境内所出土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便已经有了“光”作为母题的代表作品,例如学家在对罗布卓尔进行考古时,发现了大量摆放整齐的木桩,通常以一个中心向外散射,再结合以往所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该地区所生活的人类祖先是以“光”为图腾。对考古文物的美学研究涉及到诸多因素,从母题可以扩展到无数的系类,如“光”既光亮也是温暖,母题所代表着诸多含义,需要进行细细的研究,认真的缺乏,同时,这样的母题还有很多,正如每一个鲜活的人类审美原型,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在符号方面,中华民族早期的象形文字便是符号的一种,而进入到周朝列国时期,各个国家也有着根据图腾所改变的特有标志,这些符号除了本身所象征的意义外,其本身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性,而且符号结构简单,寓意清晰,也是用来研究考古美学的最好方式。

三、“以人为本”的美学价值体现

任何考古发现都是由人创造的,而本文所研究的审美,也是以人为核心,因此在美学研究上,除了对考古结果的阐述,也应该还原到人。例如在马山遗址中所出土的文物,其涉及到大量供奉神灵的刺绣,如果对这些艺术品仅以形式美和表象美去感受,必然无法客观的体现出其中真正的意味,所以应该尊重人在创造和应用“美”时的主观特性,所用于供奉神灵的作品,不应仅是对“美”的表达,其中也有着深邃的寓意,以及较高的艺术创作。从这些刺绣来看,不仅样式丰富、色彩别致,所刻画的内容也是栩栩如生,凤、鸟、花、鱼彷如再现,而此处遗址的拥有者楚民族,或许真实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神明的到来,这也要是对于生活的寄托,人民相信将这些生物以刺绣的形式还原,其便进入到神明的世界,也许在人的眼中这些只是刺绣,在神明的世界,它们将会是鲜活的。如果从这一层来看,在美学研究中仅关注刺绣的表现、结构和风格特征,必然无法客观的展现出楚文化中的“美”,而这样的误读,也是对人类祖先的不尊重。

四、结语

在人类的与生俱来的天赋中,“美”一直是所追求的产物,无论是古代人的创造,还是现代人的考古研究,都是在为了更好的理解“美”,也都是为了展现美的价值。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方式都是准确无误,本文在上文的描述中,主要阐述了三种形态,一是形式美,也就是美的具体表现;二是以母题说明了内涵美,由其含义加强对美的理解;三是阐述了深层审美,“以人文本”还原古人的审美特性。而从三个方来看,也许能够说明每个文物的审美都应具有层次,采取真正适合的角度,否则,将难以真正的展现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新胜.保护世界遗产 促进共同发展[J].求是,2004(13)

[2]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3]阮仪三.保护世界遗产的要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4]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J].城市规划,2001(10)

[5]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4)

推荐访问:浅谈 考古 美学 价值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