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摘 要: 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高校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理念和重要性,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高校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融合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当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须选择,是未来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上,伴随着科学重要性的与日俱增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只限于寻求知识,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互动,振荡了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狭窄单一,分科过细,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阵,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缺乏驾驭多门学科的综合的知识能力,难以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展开综合性、交叉性的大科学研究。

2.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脱节。部分公共必修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陈旧,需要不断的更新内容或者调整课时数,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和院系往往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更新调整,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或教师兴趣来改革,同时存在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的现象。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缺乏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或相互冲突,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名牌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各有特色,但有些高校和院系往往采用照搬其他同类院校的方式,难以体现自己的特色。

3.文、理、工、经、管学科分家,使学文科的对现代科技知识知之不多,科学素养薄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脉膊,深切感受科学文化深层中那气势磅礴的震撼力量。而学理工科的对文、史、哲、经、管较少涉足,只注重理工科知识,不注意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吸取,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导致受教育者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思路闭锁,思维空间狭小,文化品位不高。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目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师”。

4.多数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即时服务,存在着“职业至上”的思想和“功利主义”倾向。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适应行业的需要、部门的需要,导致“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把人当作“工具”、“人力”来生产。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5.高校学生道德观念淡漠,个人本位凸显,重功利轻理想。高校学生不道德、不文明行为或违纪违法行为明显增多。有些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减退,甚至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片面理解个性发展、自我奋斗,将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强调自己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至上”的现象,而理想追求则受到了冷落。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爱岗敬业的崇高社会责任感,没有发展的后劲。

6.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由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贫乏。在天津大学的一次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中,523份问卷中回答“通读过十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占总人数的5.7%。这表明当今像天津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有94.3%的人没有系统地读过民族历史上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作品。

7.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于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创造的源泉逐渐干涸,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而狭窄的专业教育,极易导致学生缺乏个性,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回顾我们教育发展史,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主要目标。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引进中国高等教育,并使之成为教育实践的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宣传并落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的理念。他说:“那时我们又有一个理想,认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根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终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类似这样关于文、理科交叉的论说,在蔡先生著作中可以找出许多。蔡先生不赞成教育上的绝对主义,也反对学术上的绝对主义,主张“兼容并包”。历史地看,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不但奠定了北京大学100多年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而且完整地表达了我国教育家们的共识,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今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不少教育家们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只是具有某种技术性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国情操、高尚人格,且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家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即“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应有渊博的知识,且有汇通创新精神;大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他特别指出,大学的工科教育在培养人才上,除去适当技术化外,应充分地人文化和社会化。科学家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时也有类似的思路。他强调,大学如果只是注重应用科学,而置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谋道”的办法。大学如果只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其要求未免太低,大学是“谋道”,即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场所,因此大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些思想在今天及未来的教育发展中都有参考价值。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但是要培养有一定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原创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综上所述,就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给我国召开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中说道:“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诺贝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修养对他们一生的创造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来,中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科学的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老一辈科学大师,人数极少,却是“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阶段有“人文·科学”类型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阶段也有“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也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很好地融合,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当今应该坚持的教育理念,急切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质。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使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科学教育重在知识教育,工具性的训练,本领的打造,讲求知识的实证性、抽象性、严密性、直接性和功效性,以有效地指导学生今后在科学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教人如何做事的。人文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心理、伦理、思维、文化、艺术、历史的考察,起到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教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提升文明。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化,给予人人道主义、人性化的关怀,丰富和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当今社会全面进步,不但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人文的发展,将导致精神文明落后、人的道德水平低下、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物质文明将很难发展和提高。正如杨叔子所言:“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生具备优秀的德道思维。科学的思维,是严格的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方向和正确性,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的思维,是开放的形象思维,是直觉,是顿悟,保证思维的活力与灵动性,是思维原创性的主要源泉。两者融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既有正确的基础,又有原创性的创新。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个体发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人们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科学乃至科学教育提供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文教育提供人文素养与精神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讲,追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乃是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同时,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而且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只具备一种文化素养的“单面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在为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人们对其不合理的利用也产生了诸如环境危机、能源短缺及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是难以满足需求的,相反将使问题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才是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正确选择。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从形式、内容到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得以完善和发展。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主动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充当好科技发展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促推器”和社会变革的“智囊团”。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采取的主要措施

1.转变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确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和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树立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树立人文与科学两种知识、两种精神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把教育理念创新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

2.要创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基础和通才教育,以必修课形式进行文、理兼容的普通基础知识教育。如美国、日本大学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分科,全都学习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普通基础教育;(2)跨学科设置课程,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理科大学设置文科院系和专业,文科大学设置理科院系和专业,达到改良人才成长“土壤”的目的,完成两大部分在大学层次上的融合。根据资料显示,英国的许多大学近年来多数课程都是两种以上科目结合成一个课程,这种结合课程占所设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3)大量开设选修课,给学生补充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目前发达国家高校选修课程一般都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选修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深化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重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使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更要学会做人,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人才,而不是只懂科学、不懂人文的“单面人”。梁思成先生早年就呼吁学生改变懂文不懂理、懂理不懂文、文理分家的现象。只有科学与人文素质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创新人才。

4.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方法。创新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新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有善于抓住机遇,跟踪和占领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培养世纪需要的人才,就要强化他们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并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求得自身的发展。

5.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和启迪。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懂得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颇具人文历史知识、颇具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以影响和激励学生。定期评选“十佳教师”、“学生最满意教师”等,树立师表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发挥作用,使其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6.构筑平等互动的教育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不唯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就自然会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学生接受了蕴涵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人文性便随着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之中。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建设,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文艺汇演,校广播站(台)和电影院建设,图书馆和文体馆以及阅报栏和宣传橱窗建设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优良的校风精神,发挥其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塑造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8.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建设的实践,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做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有了这个基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2]教育探索.2004,(5).

[3]中国轻工教育.2005,(4).

[4]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4).

[5]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9,VOL3,(3).

[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VOL31,(4).

[7]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25,(3).

[8]青年思想家.2004,(2).

[9]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VOL27,(4).

推荐访问:教育 融合 人文 高校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