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材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近年来的考试形式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在试卷的命制中,史料考查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几乎可以说“无史料难以成题”。历史材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因此,运用历史材料于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地位。

关键词:历史材料教学;历史材料教学的原则;历史材料教学的运用

在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运用历史材料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简单地说,要上一节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合理地运用历史材料教学,恐怕难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可以说,历史材料运用的好坏与历史课堂教学落实学科素养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材料,进行材料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材料的运用原则

1.典型性

历史材料的选择运用应立足于历史课程标准,尤其是立足于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并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适当的、典型的,可以突出知识要点、突破重难点的历史材料。这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才能确保历史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并从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这一课里,课本上展示了《船形彩陶壶》、《新时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七孔骨笛》3则图片材料,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印证“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音乐”这一传说,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明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2.多样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选取运用的历史材料应该是多样的,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历史材料,做到文字材料、图象材料及实物材料相结合,做到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相结合。这样将各种形式的材料结合起来使用,会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活泼而有生气,充分体现出史学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让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提高,從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例如:教师讲述北师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实著述等历史材料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材料所体现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多重印证这一史学方法。

3.针对性

历史材料的选择运用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尽量不选取一些学生不理解的、不感兴趣的历史材料。比如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应多选取一些图像史料或实物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而少选取一些较长较难、学生不感兴趣的中国古代文献史料。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一子目时,课本展示了一则文字材料——出自《尚书》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虽然教材的下面注解有对这段文字材料进行相应的解释,但初一年级学生要通过这段文字材料来了解商代的文字及文字书写的材料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针对初一年学生的学情,利用课本中另一则图片材料——“殷墟考古出土的龟甲卜辞、牛骨刻辞”来进行材料教学,这样就可以形象生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甲骨文这一知识点了。

4.真实性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先生在其《史学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种历史材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是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以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材料教学时,要确保历史材料的真实性,它是历史材料教学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体现历史学科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历史材料真实可靠,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新中国走向历史舞台》里“历史性的握手”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吗?教师可展示后来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寄给冀朝铸的照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懂得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图像史料的价值,认识史料真实性的意义。

二、历史材料的运用渠道

1.教材中历史材料的运用

教材里有着历史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最重要历史材料,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即使是间接史料,也是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而且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都非常丰富,这些都是经过编委会精心选择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和正文相互补充,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但是。教师在运用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对教材中历史材料的教学。如果我们教师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的史料不用而去寻找其他的历史材料,便是舍近求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中历史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运用,提升这些历史材料的教学价值。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有了相关的史料,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一子目里,课本展示了“隋大运河示意图”的图片材料,它对于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概况有着重要的直观作用,如果如果教师抛弃了这个图片材料,直接讲述大运河的“3点4段5大水系”,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更谈不上运用了,又如“皮日休《汴河怀古》”的文字材料,它对于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同时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要的材料教学设计方案,把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教材中的历史材料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充分发挥教材中历史材料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不要让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教材外历史材料的运用

虽然历史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典型的历史材料,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及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来讲,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外历史材料来进行历史教学是非常的有必要。但是,教师在补充教材外的历史材料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外历史材料的补充途径要广;二是课外历史材料的补充数量要适中;三是课外历史材料的运用要符合历史材料教学的原则,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多样性及真实性。

例如:在讲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子目时,教材共有3则历史材料,分别是在正文中插入“河南信阳效外的土高炉群”与“北京玉渊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两则图片史料,在课后材料阅读展示了一段“《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对‘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报道”的一则文字史料。显然,这三则历史材料较为单一,教师单纯地对这三则材料的分析指导,是很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材料,如有关《“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纪录片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这样,可以通过本课的材料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深切地感受那时代特有的精神,充分认识它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错误。

三、历史材料的运用方法

教师在运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时,要能够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具体学情校情及各种教学条件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教学法,不仅要注重教师对历史材料的指导,也要讲究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探究。为此,历史材料的运用方法,可分为指导性材料教学法和自主性材料教学法。

所谓指导性材料教学法(下图所示),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数据或材料,来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得出材料反馈的信息及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深层次的历史认识。此种材料教学法,教学的主体仍是学生;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由教师通过材料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活动进行的指导,从而得出所要的结论。其优势在于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达到论从史出的目的。

所谓自主性材料教学法(下图所示),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确定问题主题,然后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自主地去搜集、辨别、整理相关材料,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领、评价下形成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学的主体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均体现在学生上,学生由质疑上升到解疑再升华释疑,突显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而教师在此过程当中担任着一种引领、督促及辅助的作用。其优势在于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及学习能力。

以上两种材料教学法各具优势,但由于校情、学情及各种主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指导性材料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运用会相对较多,对此,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理想的学习历史材料的方法,不仅要做到依据课标要求,准确把握历史材料教学的原则,注意材料教学的真实性,既不断章取义,又不大量地堆砌材料;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历史材料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更要做到讲究教学方法,切忌满堂讲,满堂灌,精讲精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呈现方式,让教师在材料教学中时刻扮演学生的引领与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合理运用历史材料教学,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總之,运用历史材料进行历史教学,不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也必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善用历史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素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2]何成刚《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3]曹大伟,赵世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362200)

推荐访问:材料 初中历史 历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