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持续发展要素浅析

编者按: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范老师认为,在教育领域,要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信心、责任感、意志力、知识结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范老师指出,教师的素养和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学生全面负责。这个全面,既包括学生在校时的全面发展,又包括离校后的可持续发展,即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这里的持续是指有再提高的底蕴、坚实的基础,有持久性,有后劲,有发展的空间,即人格、品质、智慧、才能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要抓好哪些要素呢?笔者认为,应对学生加强以下六方面的培养:

一、自信心——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唤醒心灵,唤起人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事业发展的起点。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是培植自信的教育理念。只有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渺小时,自信心才会在他的心中扎根,他才能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挫折。

近两年,有一批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办学,创造了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只是显现有先后,优劣有侧重。只要教育者善于发现学生的显现的或潜在的智能优势,因势利导,每个学生就都会是成功者,都能在这里获得自信。

多元化教学和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潜能,使教学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展示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了新的经验特别应引起关注。

二、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就是要把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人的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化的人的核心是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

岳母为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正是赋予他以报国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毕业歌》中的“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正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呼唤。无数成功人士的事迹表明,是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淡泊名利,埋头苦干,最终做出了成绩。

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有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进而才会有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两方面相融合,才能进入高的道德境界,激发不断上进的动力。 一些学校已开始把承诺教育与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很有成效的做法。

三、意志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任何事业的发展与成功,都是人的战斗的胜利。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方面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决定人事业成功的根本,不在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在意志,在坚持。古人“善始者实繁,善终者盖寡”教导我们做事不要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意志力薄弱带有普遍性。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是重要任务,要特别注意学生自控力的教育与锻炼。古人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称颂的就是人的“定力”。要能抵制诱惑,才能不断有作为。

施教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经历,使学生体验到战胜自己的快乐,不断增强意志力。

在幼儿园,曾有人做过有趣的心理测验: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说:“老师要出去一会儿,等我回来,凡是没有吃糖的人,可以得到另一块糖。”说完,老师就走了。一些孩子马上把糖吃了;也有一些孩子犹豫半天,还是禁不住诱惑,也剥开了糖纸,把糖放入口中。只有不多的孩子能坚持住,等老师回来得到第二块糖。

实践表明,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有益的。

四、知识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但达到什么样的力量级是结构的优劣。这不仅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在于知识积累的结构。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知识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把传统知识与前沿科学结合起来,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基础。科技发展史表明,越是传统的,往往越是前沿的。人们重视回归,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因此,一方面要打好基础,把握最基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了解前沿科学,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向。向传统要“规律”,向前沿看“趋势”,二者的融合、交叉点,往往孕育出新的成果。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还要和各个学科结合起来。

五、思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思维是人类智慧的花朵。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人对知识的科学思考与实践。

学者们在研究中指出:西方思维的特征是分析,东方思维的特征是综合。西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东方是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中国高考改革为“3+X”,试题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问题立意,正是综合思维的导向。因此,培养综合思维品质,将会促进学生在新世纪中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理性思维培养,也要重视悟性培养,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核心。

六、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创新精神,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都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学者已鲜明地提出:“问题解决是21世纪课程的核心。”

问题立意是中小学生创新的基本途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李政道把他几十年的治学经验概括为:“求学问,需学问;只会答,非学问。”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问;只学习回答,不是真正的学问。二人都强调了“問”在学习和创新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和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不断提问将会激发不断的创新。创新和发展,就是使问题不断地得到解决。

学生可持续发展还涉及许多方面的要素,比如名师的指点、生活的阅历、宽松的环境等。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研究的领域很广,但先决条件是教师的素养。教师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为适应新世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推荐访问:浅析 可持续发展 要素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