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师角色

摘要:《教育最新理念》一文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我们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却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并成生问题,探求知识并购建知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发挥其主导作用呢?

一、教师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划者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营造解题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多考虑学生对学习这个内容会有哪些想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为什么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这些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张长方形贺年卡和长度不同的彩带:(1)猜一猜:如果给贺年卡镶花边,选择哪一条比较合适?(2)想一想:要准确选择、确定彩带长度,就要探索哪些数学问题?收集哪些数据?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而学生为了回答老师的这些问题,积极投入到|长方形周长问题“的探索学习之中,并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在讨论中,我借题发挥,设悬激疑,逐层深入,整堂课 以满民主气氛,同时学生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掌握较好。我认为,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源于学生的思考,他们有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对老师的循循诱导他们听得专注,不自觉的投身于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师生、生生互动、互补,创造性的解决疑难问题。要达到这种境界离不 开我们老师的精心策划。

二、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者

学生的问题不是天生的,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发的。我们学生年级越高问题意识越淡化,问题越来越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而言: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了可能。第二,要致力于创设挑战性、竞争性的学习环境。第三,要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教师要善于发问。

比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可先创设情境:同学们听过阿凡提的故事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阿凡提呢?在这个情境中,选取了同学们感兴趣的题材,学生积极性高,努力思考,经过合作讨论得出:可以把长方形羊圈改成其他图形。有的学生说改成正方形面积可能增大;有的学生说把羊圈围成圆形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些;还有的学生说把羊圈围成圆形还要补充成圆形还要补充一处条件;围羊圈的篱笆长不变,因为阿凡提不可能自己掏钱买材料。这时,老师可能顺势提问:“篱笆长不变,也就是图形的周长不变。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到底围成什么样的图形面积会大一些呢?同学们比一比看哪一些最先得出结论。”这一挑战生、竞争性问题的探究之中,通过操作、讨论、计算会得到一个结论: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问题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这时,作为老师可以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设置思维障碍:“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但把羊圈围成圆形,还不能把羊走进去怎么办?”为了引导学重型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这个问题的提出将课堂引向深入推向高潮,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开发。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调动了学生的知活积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学行不通这过合作交流会得到“圆的一半>正方形的一半>开方形的一半。阿凡提利用现有的篱笆将羊圈靠墙围成半圆形,巴依老爷的羊就能赶得进去了。

三、教师还应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不断地发现许多有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们末必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有时老师甚至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这里所说的“合作者“就具有以下的两个含义:

一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问题的讨论之中,教师是参与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开放的组织者、开明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换句话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和提问者,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和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说数学,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给予点拨,让学生能打开思维的阐门,畅所欲言。让同学们进行合作交流,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感悟、体验,弄明了其中的道理。

二是教师需要为学生解答疑难铺路架桥,教师是引导者。

有时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暂时解答不了,摘不到“果子”,老师就需要不断设台阶,化解难度,在参与的同时为学生引路,使学生逐步接近目标跳一跳摘到“果子”。

最近,我听了本校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出示问题:某年级一班有46人,一班人数比二班人数少4人,二班有多少人?有个学生回答:46-4=42人,可这位教师只注意了这个结果是不对的,一点也没有注意到这位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全班学生大部分同声说不对之后,有一位同学列出正确算式:46+4=50人,老师肯定这是对的,为什么对他没有加以解释,结果导致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多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在小学生中,学生一见到少就用减法,一见到多就用加法,一见到倍数就用乘法。可问题在于,由于已知量不同,题目中有时出现少反而用加法来解,出现多反而用减法来解。所以,我认为这个老师的失误在于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谁多谁少,已知量是多的量,还在少的量,只要学生突破了这一思维难点就会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二班多一班少,已知一班求二班应用“46+4”来计算。显然,这种引导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由此可见,老师引导得好与不好,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重要。

总之,教师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新课程强烈要求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不待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任重道远!

推荐访问:角色 意识 培养 教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