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节日文化 感受人文魅力

●热点素材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根据各种知识现象而自发形成许多有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还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许多西方节日大量登陆中国,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节日却大受冷落。鉴于此,民间呼吁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人大、政协代表也纷纷提交此类议案。民众的呼声最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国家颁布了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取消“五一”黄金周,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素材解读

近年来,很多中国人越来越不重视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人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国务院将传统节日纳入我国法定假日体系中,这样调整节假日可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可以让我们更有传统节日的意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话题提炼

节日文化传统与继承民俗风情

●素材链接

节日,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节日,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之日,是和家人、乡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时间,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传情达意的重要纽带。为此,公元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民族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对此,你一定有许多感悟和联想。请你以“节日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要写好这个文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思:

(1)审清题意,把握内涵。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体现了炎黄子孙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优秀品质,“中秋节”则象征了团圆、欢聚和平安,“端午节”则寄寓着对忠贞的爱国志士的缅怀……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胎记”。

(2)选好角度,化虚为实。写这类作文,最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点明传统节日的意义、作用,进而挖掘出其内涵,展示其闪光点;也可以巧妙地将外国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照,从而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同时,传统节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作文时要以“具体”诠释“抽象”,也就是化虚为实,用具体的文化形态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

(3)确定文体,展现特长。“文体自选”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长于叙事的同学,不妨首选记叙文,通过回忆与节日有关的往事,用感人细节打动人;知识丰富的人,不妨首选说明文,可以说明节日的来历、风俗;长于理性思考的人,不妨首选议论文,发表独到的思考;视野开阔的人,不妨首选散文,用丰富的积累、广博的材料说话;创新意识强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文体情况,选用非常规的文体。

●名篇引路

还剩下多少节日文化

文∕顾 土

如今,我们的节日几乎都被动态所淹没,并且动得日见夸张,什么都以躁动、盲动、响动为追求,缺少静谧、安详、赏心悦目的内容。

文化的本质应该是静,动只是一种表皮。陶冶、升华、积淀、祈祷、温润才是文化给予人的最大关怀。

今年正月十五这天,除了早晨吃元宵,晚上听炮仗外,我几乎没见到这个节日还有什么内容。其实,炮仗更是节日中最肤浅的一面,“爆竹声中一岁除”,只不过是气氛地烘托。假如传统节日只剩大吃大喝加听响,那实在称不上文化。

传统节日的文化本义丧失,使得节日内容日益单薄、肤浅、表皮化。从今年开始,几大传统节日又开始放假,放假是因为传统节日蕴涵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寄托值得放假,人们在假期里可以沐浴节日原有的文化意义。但是,当原有的文化意义缺失之后,假期除去吃吃喝喝,还能有多少其他的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是当今春节的压轴,过去称元宵、元夜,也叫上元,因为主要内容是张灯、观灯,所以又名灯节。灯节从东汉开始,南北朝后蔚成风气。元宵张灯也由最初的一晚越增越多。灯节的内容还有扎制彩山和舞灯,而猜灯谜更是灯节的主要活动,灯谜的创作与破解表现出学养与才智。如今,多数地方的正月十五早已不能称为灯节,即便保有几家灯会,也只是一种点缀,不再是大多数人必需的节日内容。灯谜也成了极少数人的雅事,据说全北京创作灯谜的人仅存十来位,供少当然是因为求稀,也不知有没有一个统计,喜欢灯谜的人还剩万分之几或是更少。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仲春与季春之交,是春耕春种的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为寒食靠近清明,禁火也延续至清明,所以,寒食成了清明的一部分,清明也因此与祭祀相联。白居易有诗咏之:“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不仅扫墓,还有踏青、拔河、踢球、荡秋千、放风筝,还要插柳戴柳。“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如今,植树成了下达的任务,踏青成了校园的活动,拔河成了单位的体育行为,与节日文化失去了传统的联系。扫墓虽说已经重新形成风尚,但是相当多的人早就不知先世甚至父母亲的尸骨弃于何处。在历次政治斗争的考验中最畏惧的就是家庭出身不好,与历史与家庭隔绝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气,划清界限是人生合格的标志,祭祖、扫墓则意味着反攻倒算,再加上破除四旧的风雷激荡,使无主坟地成为那个年月的一大风景,铲平墓地也成为那个年代农田建设、水利工程、修路盖厂的一项基本内容。事实上,即使是今天的扫墓,其上代追溯也很短暂,多是近些年的事情,已经失去了家族历史的积淀。

我们知道端午节的内容有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其实,因为端午以后天气转热,为防疫病,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天还要佩带香囊,在门楣悬挂艾蒿、菖蒲,也有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相关的习俗。现在,防疫病的内容早已不见踪影,龙舟竞渡也只是少数地区的赛事。

我们知道中秋吃月饼,可是月饼来自祭月与赏月。从前,月圆之日,全家人在皓月下团圆,一起祭月、赏月,客居异乡的游子也仰望明月寄托思念之情。然而今天,祭月早成往事,能够静下心来赏月的又有几人?祭月是阖家的事情,祭月的月饼在祭供后也由全家分食,现在,谁家还分食一个月饼?谁不是一人独吞?

如今节日内容单调稀薄,除吃之外其他的内容或者荡然无存,或者日益衰微,或者徒有虚表,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文化的没落。一是祭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礼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与祭祀相关。二是雅文化,这是节日文化之所以具有深度的基本。雅文化可以让民俗的节日蕴涵修养、创造、遐想和思索,譬如吟咏、品赏、乞巧、写桃符(春联)、猜灯谜直至曲水流觞。雅文化也让节日包含了静态的部分,如今,我们的节日几乎都被动态所淹没,并且动得日渐夸张,什么都以躁动、盲动、响动为追求,缺少静谧、安详、赏心悦目的内容。传统节日过去不止是热闹,对人也有静心、修养、肃穆、沉淀的意义,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文化的本质应该是静,动只是一种表皮、一种欢乐的反映,但陶冶、升华、积淀、祈祷、温润才是文化给予人的最大关怀。

当我们日益珍惜我们的传统节日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挽留节日的内容。没有文化内容的节日如同一块躯壳,倒不如干脆说放假了事!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学生佳作一

让多元文化之花齐放

李毅

有人这么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若真如此,岂不是春节文化的衰落?但细心一想,春运时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车站拥挤着要回乡过年呢?可见节日文化已深入人心了。

记得曾有十位博士联名撰文讨伐洋节、抵制洋节。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失笑。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尽皆知。但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汉文化早就以其强大的包容力闻名于世。君不见现在坐着的椅子,想当年始祖先辈们还是席地而坐呢。正是旧时胡汉往来,小小的椅子改变了汉人延续已久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的最好证明。我们怎能偏重一方,而对另一方的文化优势视而不见或拒之门外呢?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集中地释放出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风情的日子,作为文化大国,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应勇敢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借此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的包容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而且节日还是人们用来寄托美好愿望的机缘,如:感恩节里人们对有恩于己的人进行感谢;春节时身处异地的游子奋不顾身地返回故里聚结亲情;情人节时对爱慕的人敞开心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所以不论“土节”、“洋节”都有其文化韵味,都能够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趋势。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大潮,有人举着“抵制外货”的牌子,满以为只要施行这样消极的鸵鸟政策,就可以让国人热衷于传统节日,不再过“洋节”了。这种做法无疑是草率而徒劳的。

一些人认为传统节日的文化会被“洋节”所淹没,是因年轻人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之类,对传统节日不那么热衷,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政府并没有加强对节日意义的挖掘,举办的节日庆祝活动少或走过场的形式,让节日在历史舞台登一登场,没有紧扣主题,也没有使观众产生共鸣,年青人当然会感到索然无味,也就对其没有兴趣了。其二,我们的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不够重视,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们把精力投放在ABC或数字的变换上。若是要求他们分出一丁儿的时间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话,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他们是不会为考试之外的事而作出牺牲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尴尬和悲哀。但是当年年青人不重视传统节日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许多外国友人都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我想中华儿女没道理不去继承国家的遗产,反倒让别人去继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年青一代去继承、去发扬,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优秀的外来节日文化。让多元文化之花在中国齐放吧!

【点评】

这篇作文不从直观感性方面去记叙所见所闻,却从节日文化的意蕴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阐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批评了拒绝外来节日文化的幼稚做法,提倡多元节日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国的土地上百花齐放。观点辩证,联系层面宽广,体现出非同一般中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习作中用词较丰富,句子有幽默感。

●学生佳作二

坚守

李晓冉

朋友,当你沉浸在圣诞节欢乐的气氛中时,你是否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幕?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谣,品不透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时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浴于月光,只觉古代贤者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点评】

面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节和西方文化节日的激烈拼撞,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文化节日的独特魅力,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字里行间既弥漫着一层浓浓的忧患意识,又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全文立意深刻,意境优美深远,形象生动,读来让人如饮甘泉,沁人心脾,美妙无比。

推荐访问:人文 节日 走进 感受 魅力